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文物,它是活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在于建立博物馆将其作品束之高阁,像玛瑙雕刻这一民间手工艺,原本就是在人们长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于它们的传承和保护,主要在于创造出适合其继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玉雕传承人;柳振国
  柳振国,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人,1976年出生,锦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03年开始从事玉雕工作,师从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陆军先生,2005年到黑山县玉石雕刻厂工作,从师李铁光先生学习玛瑙雕刻,先后多次参展并获奖。和许多人一样,柳振国也是从小喜欢写字、画画。谈到和玉石雕刻的缘分,柳振国称只是按部就班,既非家传手艺,也非少年逐梦。2003年,跟随辽宁省玉雕大师陆军拜师学艺,起早贪黑跟着老师傅从入门技能一点一滴地学。他先后创新了包括花瓶、器皿、玉球支架、龙船、舫车等多项玉雕品种,成功解决了嵌件接口技术。
  自从2008年开办玉雕工作室以来,柳振国收过的徒弟已有80余人。但有些徒弟们学了一些技艺便自立门户了,没多久,这些人又都垮了。"都是做小件,来钱快,而学全我这套起码要花上五年到八年,还得非常努力钻研才行,到现在没有一个愿意做我这种活的。"开办工作室以来,柳振国搬了好几次地方,现在的地方也是租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赶走,所以不好搞长远、整体规划,就像打游击。"于是,他正在尝试请有关部门免费提供长期的场地,解决后顾之忧,如果老祖宗留下来的手上活无法得到重视及施展空间,传承岌岌可危。
  于玉雕而言,石材是根本。而如今,原材料总量渐少、品质渐次的现状已经成为行业的隐忧。这种情况下,柳振国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因材施艺。有一次,他买了一块翡翠玉料,切开后发现质地和外表完全不同,裂纹很多,还夹杂着不同色层,这让他倍感失望,只能将石材丢在一边。后来,他在花鸟鱼虫市场闲逛,受到五彩热带鱼的启发,便根据石料设计出不同品种的鱼类、贝类和珊瑚,废弃的石材变为了佳作。
  众所周知,近些年玉石价格飞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普遍都在百万元每公斤级别,早已不是当年唾手可得的材料。柳振国也有好多构思,但因为碰不到合适的石材而暂时搁置,"拿到每一块原料都要珍惜、谨慎处理"。当然,创作中构思因材料而被限制的遗憾不时出现。随着玉雕商业化的进程,玉器买卖重材质而轻雕刻,被冷落的玉雕工艺落到了有价无市的尴尬境地。可设计是关键,为了很好的完成一件作品,他一般要花费一年半载。更要命的是,材料费加人工等成本费用,一件作品作价起码在几百万元,但市场上没人识货,都觉得贵,有时候连原料都买不了。柳振国直言石头疯涨是行业的悲哀,结果,玉雕越来越往高端走,和百姓生活隔得太远,变成博物馆橱窗里的观赏品。要自己投钱,还要自己生产,"真是危险的行当"。
  说起现在拥有的一切,柳振国说:"刻刀让我闯出了一条生活之路,也让更多喜欢雕刻的人改变了命运,这是门古老的技艺,我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发扬光大。""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术是我们生活之本,我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手艺带来的福音"。为了带出更多的新人,柳老师通过接活加工,带团队出去锻炼技艺,视野也得以开拓。徒弟们成长,是让他快乐的一件事。如今,他的徒弟们都能独当一面,这也是让他欣慰的一件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能宪,对于锦州玛瑙以产业化道路来传承和发展玛瑙工艺,给予了肯定,"产业化是非遗活态保护的一条出路。"实际上,除了少数抢救性项目外,全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开始在走生产性保护这一模式。锦州玛瑙这方面起步早,成绩显著,对于全国的非遗保护具有典型意义。但他也提出了他的忧虑:"工艺美术作品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保持艺术水准之间终究是一对矛盾,过度的市场化势必会对艺术水准和技艺形成冲击。"所以度的把握非常关键。
  产业化、市场化虽然为锦州玛瑙提供了经济保障,但后继乏人的问题并未因此缓解。柳老师说:"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大学,认为那才是正途,实在成绩很差上不了高中的才会来读技校。玛瑙雕刻是门技术活儿,技术只是一个层面,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和相关领域的艺术修養和相关领域的艺术修养,是很难成大师、出精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底还是活在传承人的手艺之中。"
  长期的磨炼使柳振国对雕刻技艺有了自己独到的创新和见解,在掌握了各个派系的特点和同行艺人的风格上,他加以综合概括,融为己有,把刀法变成手法,将夸张、精细、简括、粗矿、含蓄、变化多端融会贯通,使每个不同性格特征的每一张面孔活灵活现。一直以来,柳振国说:"这门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我并没有那么重视,现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纳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政策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所以把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柳振国的心中还有一个梦,他说:"传承人的意义就是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因为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要把它推向世界,永远流传下去,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0.
网站目录投稿: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