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创业者挺住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受最多的伤害


  8月18日,阿里在地铁里投放了一组反映创业者困境的广告,其中,"把房子卖了,把工资发了""在车里哭完,笑着走进办公室""28岁,头发白了一半"等句子,扎透了创业者的心,相关讨论有如排山倒海。
  有创业者悔恨自己因年少轻狂一头扎进这条"不归路";有创业者调侃资本寒冬中的投资人永远"下次再联系";甚至有创业者与合伙人反目成仇。
  几年前大众创业的豪情,转眼间变成无依无靠的颓丧,创业者们在苦苦支撑的同时,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创业危机从来就有,现在台面上的大佬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是如何度过危机的?
  1、马云:阿里最关键的两年
  资本寒冬是造成当下创业危机的原因之一,而马云在创业之初遭遇的资本寒冬比今天的更冷。
  2000年初,持续暴涨5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两年半市值蒸发近八成。
  彼时,阿里创立才一年,先后从高盛和软银获得5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融资,而软银的投资到2001年1月只到账一半。依照阿里当时的烧钱速度,融资只够烧5个月,阿里自身则完全没有收入。
  更糟的是,马云当时忙于应付各种活动,新生的阿里团队缺少中心,处于涣散状态,新员工甚至可以在公司"假装工作"一周。
  生死关头,马云请到曾在通用电气任职15年的关明生任首席运营官,全面改革阿里。
  关明生为马云带来三点建议:
  首先是大幅节流,收缩业务和团队。
  业务方面,提出"3个B2C"战略——"Back to China"(回归中国)、"Back to Coach"(回归沿海)、"Back to Center"(回归中央),也就是暂时放弃全球化、国内先做需求强烈的沿海地区,另外把总部从运营成本高的上海迁回杭州。
  团队则配合业务收缩:欧洲和韩国分支全撤掉,美国分支只留几个技术专家,香港分支只留七八个人,房租降到原来的1/10,国内团队挣钱多的外籍员工全裁掉,只留下月薪一两千块的普通员工和愿意降薪拿期权的管理层。当然决策层对自己也特别狠,新上任的关明生在一个臭水沟旁、四面透风、日租120元的旅馆住了两年!
  经过一番整顿,先前的融资从只够撑5个月,延长到18个月。
  大幅节流的同时,马云还开始大举开源。
  2000年底,一些客户主动询问阿里巴巴B2B网站"竞价排名"的费用。得知消息后,马云迅速成立新项目组——中国供应商,推出一套面向中小企业、售价3.3万元的服务。服务很畅销,几个月后就让公司现金流为正。这之后,马云扩大项目团队,成立"中供铁军",向长三角和珠三角挺进。
  两年后,阿里实现全面盈利,不用再靠融资过日子,而且开始有钱做新项目。2003年夏,阿里投资1亿元创立淘宝,淘宝后来又孵化出天猫,阿里从此有了根基。
  开源节流之外,马云还启动阿里的组织化建设。
  危机之前,阿里团队有领袖,却没有组织,新员工来了不知道干什么,各小团队自行其是,形不成凝聚力。马云说,当时的阿里就像两百个人在踢足球,大家冲来冲去,出了一身臭汗,结果连球都没有摸到。
  在关明生的建议下,马云开始梳理阿里的价值观,将其总结为"独孤九剑",后来又缩减为"六脉神剑",以此作为员工考核的重要标准。其人事制度也做了规范化,并让喜欢做管理或做销售的员工都有很好的晋升渠道。
  与此同时,马云还配套启动一系列培训计划,重点培训管理路径员工和各地新招销售,60%的培训内容是价值观,由马云和关明生亲自授课。
  以上改革让阿里大变样,从一盘散沙变成铁板一块,终成一代神话。
  2、刘强东:没有那场天灾,就没有京东
  马云的创业危机源自一场股灾,刘强东的创业危机则来自一场天灾。
  2003年3月,北京爆发"非典"疫情,整个城市人心惶惶,人们都不敢出门,这可苦了在中关村做生意的刘强东。
  这一年,刘强东创立的京东多媒体已经开业四年,主营光盘、刻录机等光磁产品,是该领域最大的代理商,在全国拥有12家柜台,其中北京3家。刘强东的秘诀是坚持卖正品行货、低价和开发票,这在彼时诚信匮乏的中关村极为罕见。"非典"的到来结束了刘强东的好日子,21天就赔了800多万,而公司账上总共只有两三千万。
  更糟糕的是,一线促销员都不敢去柜台,还有员工离开了北京。无奈之下,刘强东只好把12家柜台全部关闭,把剩下的员工集中到一个办公室,亲自下厨笼络这帮兄弟。
  可是人心靠几顿饭怎么可以笼络得起来。当时,没有人知道"非典"什么时候结束,很多人觉得东哥这次怕是完了。
  刘强东没有抱怨,也没有等待命运的判决,而是积极寻找对策。
  在一名员工的建议下,之前连QQ和Email都没有的刘强东开始尝试线上销售。他带领员工到各大门户和垂直类网站的论坛狂发广告贴,再通过QQ向前来咨询的人推销。尝试的效果很差,10多天只做成10多单,并且,各大论坛都盯上了他们,不断删贴。刘强东心急如焚。
  就在这时,一个垂直论坛的版主向网友推荐京东,说"京东多媒体不卖假货",结果当天就带来7个订单,一周内更获得36个重要用户,这些用户不是各论坛有影响力的资深玩家,就是论坛版主,把京东的口碑一下子就打响了。
  那之后,刘强东与那家论坛进行销售分成合作,销售额大增。不仅如此,刘强东还获得扩张产品线的机会,因为用户订购光磁产品的同时,还大量订购CPU、硬盘和CD机。
  这种新模式让刘强东着迷,他没日没夜地泡在论坛和QQ上,凌晨一两点还在发帖和回帖,天一亮则指挥员工东奔西突地采购和送货。
  规模起来后,刘强东不想再依赖那家论坛,便于2004年元旦上线自己的网站jdlaser.com,推出100多个产品,这便是今日京东的雏形。
  就在刘强东转战线上销售之时,"非典"结束了,同行们纷纷回归中关村。刘强东没有回归中关村,而是决定切掉线下业务,全面转型做电商。
  这个决定把同行们惊呆了,彼时,互联网行业刚从泡沫危机中复苏,没有人知道前景,而以开店闻名的黄光裕则成为"首富"。京东员工的反对更是激烈,一些员工甚至以离职要挟。
  员工的反对没有改变刘强东的心意,刘强东有自己的理由,他发现线上获取用户的成本比线下低,并且,诚信在线上远比在线下重要,而这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
  刘强东判断对了,此后十几年,电商业态飞速崛起,京东也借着这股东风直上云霄。
  3、董明珠:36岁下海,干成格力大姐大
  与马云和刘强东不同,董明珠在创业之前便已遭遇危机。
  董明珠是南京人,30岁那年,她的丈夫病逝,丢下她和一个两岁的儿子。彼时,董明珠在化工研究所上班,薪水微薄,而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用钱的地方原来越多,到儿子8岁时,受1990年创业潮的影响,董明珠到南方下海。
  为了多挣钱,她进入提成较高的珠海海利空调厂(格力的前身),做销售。她非常勤奋,跟着一位老业务员跑北京和东北市场,没多久便可独当一面,半年跑出300多万业绩。
  快速成长让董明珠非常兴奋,就在这时,厂长交给她一项艰巨的任务——接手安徽市场。
  彼时,安徽的很多经销商赖债,前任业务员留下的应收账款高达42万元(90年代初哦)。
  其实,董明珠原本可以不讨这笔债,其他业务员也都不为前任擦屁股。但董明珠坚持讨要,她认为应当维护公司的利益,也想考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到了安徽董明珠才发现,这笔债真是不好讨。最大的欠债户是一个无赖,那人一开始赶她,赶不走就装看不见,后来玩消失,最后没辙了,对董明珠说:要钱没有,要货你拿!
  董明珠带着一堆有如废品的旧货返回珠海,一路泪如雨下,她发誓以后必须先交钱后交货,再不跟这种无信之人做生意。
  这件事让全厂对董明珠刮目相看,她的业绩也飞快增长,同时接手南京市场。到1993年,其辖区业绩已占公司整体业绩的1/6,在所有业务员中排名第一,并且,在其推动下,整个格力到1995年就没有应收账款了。
  这些成绩为董明珠走向领导岗位奠定了基础,1994年的一起人事地震则为她提供了契机。
  是年,格力的业务骨干被某竞争对手高薪集体挖走,公司出现重大危机。作为"业绩一姐",董明珠自然也在被挖之列,但她没有跳槽,此外,她还舍弃在安徽和南京原有的更大利益,担任经营部部长,全面负责公司业务。
  新工作很不轻松,董明珠一方面培养新业务骨干,另一方面整肃自己原有地盘之外的经销商,尤其是大型经销商。
  彼时,大型经销商把自己看成格力的根基,我行我素,窜货(向授权区域以外倾销)、利用与格力成立的合资公司销售其他品牌,挥霍广告费,违规分红,让合资公司为他们的私人公司做担保,什么事情都敢干。
  对于这些经销商,董明珠展现出"铁娘子"风范,坚决肃清以上乱象。其间,她曾被一位经销商煽动的员工围攻,并被无良媒体炮轰,但她从不妥协。后来有媒体问她,你就不害怕吗?她回答,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如果用这条命换来公司的整体利益,牺牲了也值得。
  正是这种勇敢、无私的精神,让董明珠在这家国企站稳脚跟,书写了一代传奇。
  4、创业者的依靠在哪里?
  本轮创业潮始自2014年,"每个人都有一次财务自由的机会"的口号,点燃了无数年轻人的雄心,可是如今,无数创业者发现自己过了"陪聊,陪酒,赔笑,赔本"的三年。财务自由没见着,反而每个月都在凑钱发工资,经常在车里哭完,然后笑着走进办公室。
  这种局面让很多创业者感到无依无靠,没有安全感。
  以上三位企业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者从来都是无依无靠,也永远到不了安全区,过了这个坎,还有下个坎,董明珠现在不是又遇到坎儿了嘛。
  并且,即便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也是如履薄冰,大佬出局或破产的新闻仍不时报出。
  起起落落是创业者的常态,马云、刘强东和董明珠都几经起落,比他们起落更大的是褚时健,这位打不倒的老人说:"发牢骚没用,关键是把事做好。"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一个人只要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一次次站起来。
  说到底,创业者的依靠是市场,是自己满足市场的能力,而不是投资人或者别的什么。
  今天许多创业者的困境是,在"风口论"的诱导下,大家把心思都放在追逐风口上,被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概念引入歧途,而忽略了真实的市场。
  与此同时,由于大家一哄而上地追风口,导致创业成本居高不下,创业者吐槽的各种融资难大都起因于此。有人评论,是风口论引发了资本寒冬。
  如今,资本寒冬诱发创业公司接连倒闭,但资本寒冬并不是创业公司倒闭的根本原因,马云就在资本寒冬中建立起阿里的根基,这种根基是真实的需求、有凝聚力的组织和依靠自己的心态。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马云。8月19日,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称,中国的创业成功率是小概率事件,概率小于1%!
  成为那1%,还是趁早放弃,是摆在每一个创业者面前选择。
  选择之前不妨听一听李嘉诚的一句话: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
网站目录投稿: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