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明 黄春梅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于批复某科研院所为"专利价值分析工作试点单位",试点工作为期一年。某所成立了研究所专利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组,建立了专利价值分析专家数据库,希望通过对研究所存量专利进行分析和梳理,结合专利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专利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体系;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符合中科院院情和适合某所学科特点的专利价值分析方法,试图探索建立具有纳米产业特色的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 我们首先对一批存量专利进行了筛选和试评,初次采用全指标对第一批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存量专利(7件)进行评估,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专利价值分析各指标在分类分级中的应用进行了验证,发现了一些可能的问题和需要调整的方向,明确了后续工作的目标和工作计划。 在对指标和评分表单调整后,我们在第二批评估中,选取了一批有一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课题组,方向集中在:印刷电子、碳纳米材料、太赫兹器件、太阳能电池、L半导体照明领域等方向,进行所内试点,在条件成熟后再在全所推广。 针对第二批评估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指标评分标准进行了小幅度的调整,同时为了提高效率,简化了评分表单。在第三批评估中,我们针对余量的所有授权专利进行评分。 一、建立了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专业团队工作机制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所内各级相关领导共计8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执行团队,项目执行团队由专利检索分析团队和专利价值分析评价团队。 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体工作的推动和监督、专家团队的适用性评价、分类分级结果和专利价值分析结果的判断。项目执行团队主要由所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具体运作,执行团队对领导小组负责并定期向其汇报工作,负责流程设计、指标设计、标的选取、商业化应用等具体方案的设计。专利检索分析团队负责对提案技术方案进行检索分析,判断其授权前景,提高申请质量和授权率。专利价值分析评价团队负责从专利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维度对专利的价值度进行打分评价;检索团队和价值分析团队均来自建好的专利价值分析专家数据库成员。 在所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例会中,会议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首批拟评估的专利范围(7件LED相关专利);②专利价值分析评价指标的适用性;③专利分类分级初步实验性流程;④专利专家库成员。 在所领导小组的第二次例会中,会议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确定第二批拟评估的专利范围:试点课题组共计70件左右;②针对首批专家反馈问题对指标进行修改,确认了调整后的指标以及流程表单;③新增部分专家成员。 二、建立了专利价值分析专家数据库 专家数据库成员主要从某所内部、苏州地区企业、苏州地区投资机构、以及其他合作单位或院所中进行征集,截至目前,共征集到法律专家13人,专利检索专家11人,技术专家19人,经济专家6人。 由于某所涉及技术方向比较多,所征集的专家很难涵盖到所有的技术领域,因此我们仍然在借助各种机会继续征集专家。 在第二批和第三批专利价值评估工作中,技术和经济的评估工作主要由课题组组长指定专家完成,法律价值的评估工作由征集的法律专家完成。 三、专利价值分析过程结合到某所的专利全周期管理过程中 我们在建立的全周期管理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植入了专利价值分析的指标评价过程。希望通过此项改进,建立动态专利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价值分析的植入主要体现在: 在发明人提案时,由课题组内部对技术进行价值度自评,根据价值度自评结果作为事务所选择、以及未来是否进行国际申请的参考依据。 PCT申请之前,通过价值度分析确认是否有国际布局的必要性。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之后,通过价值度分析进行分级管理。 四、存量专利按技术领域进行梳理 截止目前,某所已申请专利1100余件,我们将其按照微纳制造、能源与清洁技术、纳米新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划分,并按照领域划分制作成专利宣传册,同时我们也对专家成员按照同样技术领域进行了划分,如此,一方面便于技术需求方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技术,促进转移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专利快速匹配到相应技术领域的专家。 五、指标权重调整 针对首批专利中专家反馈的问题以及结合某所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对法律价值度的指标和指标权重进行了调整: 六、专利价值分析表单设计 由于某所专利涉及技术领域较多,在安排专家打分时存在流程繁琐的问题,因此我们为了简化流程和提高专家的评估效率,经过多次修改调整,设计如下表单: (1)法律价值度打分表。通过一张打分表,可以汇总专家的联系方式、账户信息、每位专家所有专利的评分结果、评分意见、以及评分问题反馈,一方面,专家容易操作,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统计汇总的工作。 (2)技术、经济价值度打分表。考虑到某所专利涉及领域较多、所外专家难以全面征集的问题,在第二批和第三批专利价值度评估过程中,技术、经济的价值度均由课题组内部指定人员完成。 在法律价值度评估中,"依赖性"指标的打分对于法律专家来说存在较大难度,需要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专利并进行比对分析,工作量过大,操作上不现实。但是考虑到发明人对自身专利技术在国际上的位置比较了解,所以该指标放入了技术、经济的评分表中并由发明人进行自评,法律专家可以进行参考。 七、培训 针对专家和团队对专利价值分析指标认识不足,以及研究所各课题组积极性差次不齐的问题,我们在第二批专利评估前,邀请了中技所滕波老师给我们的专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培训。 我们对一批存量专利进行了筛选和试评,初次采用全指标对第一批半导体照明领域的存量专利进行评估,并在这个过程中對专利价值分析各指标在分类分级中的应用进行了验证,发现了一些可能的问题和需要调整的方向,明确了后续工作的目标和工作计划。 分类分级和价值分析工作也初见成效,选取了一批有一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课题组,方向集中在:印刷电子、碳纳米材料、太赫兹器件、太阳能电池、L半导体照明领域等方向,进行所内试点,在条件成熟后再在全所推广。 八、难点 在前期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项目推进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家的征集和培训 我们在全所和部分对外征集了一些专家,基本覆盖了我所大部分技术领域,但也有少数领域无法凑齐9位专家,特别是经济类专家,我们缺乏有效的征集途径,有的行业很小,真正的专家很难邀请到。另外,不同专家知识背景、关注角度均有不同,对待同一个指标,往往有不同看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另外,专家培训也是难点,很难将所有的专家邀请来进行相关培训,但不经培训的专家,在对指标体系有所理解偏差时,就会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出现前面所述的一些问题。 2.指标适用性的改进 目前,由于我们经验尚欠,虽然对于指标的适用性的调整有一定的想法,但对于如何做最终的决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