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几股冷空气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冬时节。一到这个季节,空气中水分减少,易生"燥",不仅皮肤皲裂,还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症状。中医专家建议,除燥要注意饮食、起居、精神和运动等各方面。 饮食润燥忌乱补 秋冬季节,很多人感到燥热,身体也有种种不适,例如干咳、心神不宁等等。中医专家表示,应多吃些养阴清燥、排毒润肺的食物,适当进行饮食调理。比如:梨、甘蔗、银耳、菊花、鸭肉、兔肉、莲藕、杏仁、百合、猪肺、柿饼、枇杷、荸荠、葡萄等。 中医历来讲究药食同源,此时吃点糯米百合甜杏粥,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吃点莲子糕有补肾、健脾、抗衰老作用;吃点冰糖银耳羹可以润肺止咳、生津养阴、健脑防衰的作用;吃点白糖蒸山药可以补中益气,益五脏,强筋骨;喝点乌龙蜜茶,可以通水利尿、润燥生津。 专家指出,秋冬适当进补,确能恢复和调节各脏器机能,达到养生目的。但是,若乱补、猛补、急补,则可能事与愿违。因此,脾虚者、胃火旺盛者以及老年人和儿童,进补前先调理胃肠,根据自己的体质,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补。 起居保湿应有法 我国北方开始送暖气了。屋里暖和了,各种问题也来了。换衣服的时候,总会有噼里啪啦的电光火花闪过;一些老年人睡在暖和的被窝时,总感觉身上又痒又扎;洗澡过勤的人,浑身长满了"鱼鳞";年轻姑娘大量喝水,又涂保湿品,但肌肤状态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专家说,秋冬天干物燥,皮肤也变得干燥起来,这是自然规律。此时,人们应顺其自然,生活起居中要防燥,但注意适度。如果洗澡过勤,将皮肤角质层伤害,其保护皮肤的作用就会失去,皮肤细胞内的水分更容易蒸发掉,皮肤就会干燥。如果保湿不得法,只会加重干燥。 专家建议,秋冬季节一周洗1~2次为宜,老年人皮肤瘙痒,可适当在皮肤上涂上一些润肤剂,如果病情加重,应去医院诊治。保养皮肤,也一定要注意方法。面部分泌物多者,不宜过度使用油脂类化妆品,否则会诱发痘痘;敏感肌肤者,不宜再刺激皮肤;夜间护理不如清晨保养效果好,早晨8点保湿最有效。 情绪烦躁宜收敛 秋冬天气较燥,燥容易化火,所以人也就容易发脾气。再加上工作压力大,人容易烦躁、动怒。专家分析,随着秋冬时节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生理节律出现紊乱,内分泌失调,抑郁症高发,此时人们要顺应秋冬收敛特点,注意情绪调节。 专家指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时刻保持胸襟宽阔,乐观豁达。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多到大自然里晒太阳,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自我放松,如打哈欠、伸懒腰、深呼吸,可以平抚情绪、安定心神,能有效帮助睡眠。 专家说,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可以避免抑郁情绪的发生。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应及时求助心理医生。 运动除燥巧安排 运动也能除燥?有不少人对此表示质疑。其实,合理安排运动,会带来不一样的除燥效果。 王女士自从练瑜伽以来,人精神了,脸红润了,原来大便干燥的症状不见了。专家分析,瑜伽能够调畅身体气机,每个月练一次,不仅排毒保健,缓解肌肤的干燥现象,还能预防便秘。 而张先生没有安排好自己的运动,反而上火了。这是因为他没有节制地跑步,大汗淋漓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又去练网球,结果皮肤干裂、口干舌燥。 专家提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时间和运动量,如爬楼梯、打球、散步、跳舞、打太极拳等。适当让自己出汗,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皮肤干燥,还能使人放松心情;每天步行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星期步行3~4次。这样,既养生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