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原来古代人都是这样过年的太太太太好玩了


  春节我们年年都过,可年味却越来越淡。
  小时候我们贴春联,奶奶都会提前准备,拿面粉熬成厚厚的浆糊。
  那时候的物资比较匮乏,好不容易过个年,添置几件新衣服,吃一顿年夜饭,有肉有菜分外香甜。
  一家人边嗑瓜子,边看春晚,等着新春的倒计时,也等着迎春的开门炮仗......
  可现如今,过年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单到我们甚至都快忘了对过年的期许。
  年,究竟应该怎么过呢?
  今天,白蚁君就想带大家一起穿越回从前,回味一下古人们最纯正的年味。
  古人也要赶春运?
  现如今,赶春运可以说的上是年味最浓的项目了。那么古代呢?古人没有飞机高铁,也会有春运吗?
  在古代,很多人受到地理因素、封建礼俗的约束,一般来说并不会发生太远距离的迁徙。基本上会要赶春运回家的,也多为文人游子、朝廷官员和一些行商人士。
  考虑到千里迢迢车马不便的,(明清时期)古代的官府也相当人性,一般会放上一个多月的春假,让他们早早动身出发,顺利回家团年。(白蚁君实名羡慕了!)
  虽然说假是长了,可这路还是要赶的,一来一回少说也有半个月就花在了路上。而古人的交通方式,也不外乎步行、马车、水路这三种,不仅劳时,而且费钱。
  我们以唐开元年间为例,九品芝麻官这样最基层的"国家干部",月薪不超过半两银子(大约3800文)。若是回家一趟300公里,如坐马车,便要花费600文大钱,再加上沿途吃喝住宿,这恐怕就得节衣缩食大半年。
  相较之下,水路则不到100文便能搞定,可谓相当经济实惠了。
  好吃的一定少不了!
  好不容易回到家,好吃的必须端上来!
  其实中国目前的过年食俗,基本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雏形的。
  那时候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少不了一道烧鸡。过年吗,自然要讨个好口才,选择吃"鸡"便是"吉",如果能烧一只全鸡,那么新的一年便是整个吉祥。
  到了经济比较发达的唐朝,过年则比较喜欢吃生鱼片。可能有同学要问了:"生鱼片?那不是日本人最喜欢的吃法么?"
  其实追本溯源,生鱼片还是中国人最先发起的流行,人们称之为"脍",在唐宋时期相当流行,这才传到了日本。唐人在大量食用后,还总结出"脍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的经验。
  李白诗中"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说的正是"脍"的具体做法。
  说了几道肉菜,那蔬菜呢?古人过年会吃点什么炒菜呢?
  答案就是:只能被迫吃咸菜。
  什么?这么惨的吗?你还别说,在古代冬季,尤其是在北方,能吃到的蔬菜实在少之又少。普通老百姓为了在冬天有菜吃,只能提前腌制咸菜。
  这种大鱼大肉配咸菜的特别滋味,直到宋朝温室技术进一步发展后,才得到了缓解,也让更多北方人的年夜饭中有了"绿色",出现了炒菜。
  如果你是一位爱吃辣的同学穿越回过古代,很不幸的,想吃顿合心意的年夜饭确实有点难度。因为明代之前中国境内根本不种植辣椒,也就是到了清代,才渐渐诞生了这种"辣"味调料。
  而说起我们如今必吃的饺子、馄饨、汤圆,也可算是源远流长。饺子在唐朝时已出现雏形,因其形如元宝,被赋予"招财进宝"的含义。
  南方过年的"标配"汤圆则起源略晚。初七于北宋上元节吃的"圆子鼓豉"。因其形状,被赋予"团团圆圆"的意思,更添吉利。
  虽然饺子汤圆起源较早,但两者被固定成为过年风俗,也差不多要等到明朝年间的事情了。
  喝点小酒暖暖身子~
  有了这么多好吃的,怎么能少得了美酒作伴?
  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常常会喝些椒柏酒。这是一种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据说饮了这样的酒,能让身体通泰康安。喝椒柏酒的风俗,一直到南北朝都还很盛行。
  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
  到了魏晋时期,受到追求长生之风的影响,再加上古代战争纷纷扰扰,民生艰难,常常出现瘟疫。一种由中药酿制主打保健的新鲜药酒,就成为过年饭桌上的必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王安石的这首诗,便提到了这一美酒——"屠苏酒"。
  想当年,这屠苏酒一度成为古人心中殿堂级的美酒,堪称过年必备!因此,屠苏酒又别称岁酒。
  据说这种酒是名医生华佗的发明,内含大量中药,有很好的滋补保健和祛风散寒的作用。而且根据民俗,喝屠苏酒时,一定要按照年少到年长的顺序饮用。
  怪不得连苏辙也在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 不觉年来七十余。"
  花式玩乐嗨过年!
  既然是过年,怎么能少得了放鞭炮?
  相传在南宋之前,古人就有了放爆竹的习俗。那时候还没有火药,古人就在在院子里燃起一个火堆,然后把竹子扔进火堆里,这种竹子被火烧后会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便如今鞭炮的前身。
  再后来发明了火药发明,新年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从此传承了下来,看看《宪宗元宵行乐图卷》里的描画:大人从木箱里取出鞭炮,分发给大家。小孩胆子大的手里拿着,胆子小的放在地上,好不乐乎!
  小孩子玩鞭炮,大人们则是忙着打牌,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宋朝,到了过年,甚至会开赌禁三天,让老百姓纵情娱乐。
  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那就是跳灶王了。传闻腊月二十三灶王要履行职责,上天汇报人间善恶。祭灶神的活动也由此诞生,甚至流传至今。
  祭灶时,大人们会给小孩子买些麦芽糖,街头也会有些小乞丐自发的玩起扮灶公、灶婆的角色扮演,一边是讨个热闹喜庆,一边也能讨得些银两,让年味越来越浓。
  至于灯会、耍狮子、舞龙、放烟火、唱戏…这些经典活动,自然是热热闹闹一样都少不了!
  街边的货郎车上,摆满玩具和零食,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花灯,象灯代表太平有象,马灯代表马到成功,还有蟾蜍、仙鹤超多特殊的款式,今天的人真是见都没见过。
  其实古人过年的趣事还有很多,诸如正旦要生吞鸡蛋、门上不贴"福"字要贴"鸡"、正月里要穿上绿衣服迎春、女生要花上梅花妆、用钱两打灰堆、鞭春牛、走百病上墙头等等有趣的习俗。
  虽然有一些还保留至今,但却也只能在农村略见一二,而大城市里面更是冷冷清清的,何来年味?非要说现在年味最浓的地方,恐怕就剩下超市里的年货大街了吧?
  你对年味有什么看法呢?不妨在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END—
网站目录投稿:依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