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增长的关键。因此,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占领经济市场的制高点,并得到长期发展。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基础资源 教育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既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其他资源活动的激活者,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物质财富的关键因素。如何协调农村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大, 结构不均衡,老龄化严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总数13.7亿,农村人口6.74亿,农村65岁以上老人1.18亿占总人口8.6%。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专家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有2.2-2.3亿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差,农村的医疗卫生、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与城市有一定的差别,致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表现出身体素质差。由于传统观念、世俗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思想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教育设施有限,导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较差。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济发展平稳,经济主体逐渐多元化、复合化、市场化。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经济各种资源。
  三、平衡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第一,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说:"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就业问题,也就是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人口和经济在特定地域内不断聚集的过程。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适应城镇化,要重点促进农民转变观念,要"走出去,变观念,求创新",逐步树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意识。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可以直接吸纳大批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闲置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辐射和带动效应,加速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发展服务业,全面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并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与有序转移形成良性循环。从目前来看,我们必须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瓶颈",如通过加快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镇化的体制、政策障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异地搬迁,引导新办企业在城镇规模区落户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激活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建立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如果缺乏基本的国民教育和技术培训,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大多数农民就很难找到就业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农民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农村的许多落后和愚昧现象才能逐步消除,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分配型向市场化转变,农村经济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才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载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有的教育体制,建立一个有中国农村特色的教育体系。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其次是大力培养有专业技术人才,再次是农、科、教相结合,搞好农村成人科技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加强协调管理,把农、科、教有机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同时,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科技示范典型的作用,使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农业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是转变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全面考虑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更好的平衡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任桂芳.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06(5)
  [2]王晓冬,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商业研究,2007(1)
网站目录投稿:傲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