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年的脚步声 腊八、祭灶,年节来到,小妞要花,小小要炮…… 在家乡,对于和我年龄相仿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顺口溜。童年时,每当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对我们溜起它。听着它,感觉是那样的温馨、幸福!但也许如今的小孩子们再也没有听起过它了。它就好象经过了岁月浪潮的冲刷,而渐渐的在人们的脑海中褪色,直至消失了。 春节、元宵节,家乡人统称它们为年节;春节为大年节,元宵节则为小年节。所以在家乡,过春节又称作过大年。 童年的大年,我人生中迄今为止最为美好的时光,也许,它也是许多人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日子吧!特别是像我这样年龄的人。 那甜美香酥的祭灶糖,三十晚上的辞岁酒,初一早上的鞭炮声,元宵节的烟花,都在我童年的岁月里留下了一道美好的回忆。而且这一切,也都没有随着那古老的村庄在岁月中的改头换面而退出年节的舞台。如今,祭灶糖可以随便的吃了,辞岁酒宴的菜肴更加丰美了,大年初一早上的鞭炮声更加密集、响亮了,元宵节的烟花也更加的绚丽、磅礴了,而我面对它们的心情却也显得淡漠、无趣了。本来,一切都变得丰富多彩了,面对着他们,较之以前应显得更为高兴、愉悦才对啊!但岁月就像是在赋予了这世界太多绚丽多彩的事物的同时,却又夺去了我欣赏它们的那份心境。 童年的大年,虽然它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素朴,但在我的心中,它的景象却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在如今这烦恼的生活中,每当我心情平静的时候,就总会默默的回想起那时候的每一个日子。 听说腊八节是要喝腊八粥的,但在家乡,这项风俗确实是不受到重视的。到了腊八,一切还都像往常一样平淡的过去,并没听说过有人专门做什么腊八粥吃。但到了这一天,人们还是会把这个较为特殊的日子频频地挂在嘴边;大人们也开始把那个顺口溜说给小孩子们听了:腊八、祭灶,年节来到,小妞要花,小小要炮……我们兴奋的听着,仿佛能听见大年的脚步声正离我们愈来愈近了。 听说祭灶节是要祭祀神的,但我却没有见到过人们有这一举动,这大概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吧。但祭灶节的这一天,又可以说是过年的一个前奏。商店里,柜台上又摆上了成堆的鞭炮,还有我们熟悉的祭灶糖、炸麻花。祭灶糖也许全国各地都有,它长长的个子,外面粘着一层芝麻粒,家乡的人都又称它为芝麻糖,因为主要在祭灶节时才吃起它,人们才又称它为祭灶糖了。到了下午,我看着人们陆续的走进店中,出来的时候,往往会在腋下夹着一把鞭炮,两手拿着几袋芝麻糖与炸麻花。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中终于又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感觉——过年的活动又开始了,年节的景象终于又要来临了。 夜幕又悄悄的开始向村庄笼罩开来,母亲已开始做那祭灶汤了。祭灶汤,家乡的人又把它称作"酸汤"。做的时候,把白菜、花生米等加以大量的粉条连水放入盐烩在一起煮,煮的差不多了,再放入买来的炸麻花,搅入面糊,熟了之后,再加入最重要的一味调料——醋就行了,酸汤——祭灶汤也就做好了。在做祭灶汤的期间,我们就吃那祭灶糖。祭灶糖的味道非常美,它又甜又脆又香又酥,令人吃过之后回味无穷。那时候,家中往往只买上一两袋,我、弟弟、妹妹一次只能吃上几根。我细细的咀嚼着,几根吃完了,却感觉远不过瘾!于是就在心中暗暗的作着打算:将来有机会一定买上许多,好好的吃个痛快。按照规矩,吃晚饭之前要先把鞭炮给放上;谁家的院子中响起了鞭炮声,就说明他家已经开饭了。于是,从夕阳西下到夜幕降临,连续不断的鞭炮声在村庄里此消彼起,终于拉于了过年时放鞭炮的序幕。吃完了祭灶汤,祭灶节也就圆满的结束了,但它已经把人们的心情带入了过年时的兴奋之中了! 就连墙上那早已发旧、褪色的奖状也能作为对那时过年的一道美好回忆的!学校通常会在祭灶节的这一天或前一天放假。放假时,校长就给全校的同学开上一个会,并在会上给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发奖状。我通常都能领上一张。回家的时候拿着奖状,再想想以后舒心的假期,心中不禁充满了惬意!寒假作业在放假的前几天就发下来了,此时我也已经作的差不多了,再花上一两天时间就能把它们"清理"干净的。之后,我就可以和其它的小伙伴们一起不慌不忙、平心静气和等待着春节的到来了。 商店的柜台上,门画与春联也摆上去了;已经有人把买好的门画与春联卷起来带回家了;还有人把那大盘小盘的鞭炮也用一个纸箱子装起来扛回了家;许多人都频繁的"赶会",买过年时所穿的衣服,所需的食品:猪肉、鸡肉、鱼及各种蔬菜等,以及各种礼品。人们都在不慌不忙的为过年作着各种准备。我看到这一切,就仿佛已经嗅到了年节时的各种气息了。 做年糕的时间,应该是在腊月的二十八、二十九吧。家乡的年糕很有风味,味道鲜美!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看到母亲在春节的前夕做起它。做的时候,把煮熟的红薯与面粉搅拌均匀,把它们做成圆切面的长条形状,然后再切成一片一片的糕片。将这些糕片放到油里炸熟了以后,它的表面就会泛着油显得焦黄焦黄的!咬上一口,外面的一层又焦又香,中间的则又甜又粘。我相信,在各种糕点中,它的美味独树一帜。 在这两天中,人们就全面的忙碌起来了。把买来的鱼收拾了用油炸好;把各种凉菜也准备好,以备春节以后招待客人使用;油炸的东西很多,有油炸花生米、油炸丸子等;还要把一些肉丝在油中也烩一下,以备以后配着蔬菜炒;每家每户都还会包上许多包子,肉的素的都有,蒸的时候,往往蒸了一锅又一锅,够过年时吃上许多天。这一切,家乡人用家乡话给了它一个统称,叫做"出锅",指的是已经把过年时所需的招待客人用的,家中平时食用的各种食品统统都准备好了。而我在这两天中见到的往往会是母亲忙碌的身影,还有奶奶在旁边帮忙的身影。 《二》大年三十的温馨 而真正让人感觉到年味浓烈的时候还应该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贴花门,大年初一放鞭炮……我们小的时候,到了过年时就会经常溜起这些话。贴花门指的就是贴门神画与春联。到了这一天,母亲做早饭时,往往会特别的把面汤做的多一些、稠一些,以备把剩下的贴门画用。吃完了早饭,我们一家人就把去年的旧年画一点点的揭下来,且本来它们就已显得很破烂了。旧门画揭完了,就用炊帚把那些较稠的面汤刷上去,然后再把新门画与春联贴上去。门神画像一般都是一些古代有名的将军,如:关羽与张飞、秦琼与尉迟敬德、马超与赵云等等;还有的是一些传说中的神仙,如财神与禄神等。春联则大部分是以"春"字来作文章,或是含有新的一年中"运气亨通"之意的。那时一般天气都还很冷,我们贴门画贴的时间长了,手都会冻的"冰凉"。但门画、春联贴好之后,我看到这焕然一新的景象,顿时觉得仿佛感受到了一股春意盎然之气!我想,也许每一个人见到了那乡村之中家家户户的每一扇门上都贴着崭新的门画与春联,都会感到一股气象更新,春意浓浓之意的。 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乡还有一道特殊的景象呢!那就是挂"轴"。贴好了门画与春联,我的伯父与堂哥们就会到我的家中来,和父亲一起把那幅写有我们列位祖宗名称的布画又在房内的墙壁上挂了起来。每一年的大年三十我都能准时的看到那幅布画。那画上的景致我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很熟悉了。画的下端有大门、院墙,大门的两端还有两尊石狮子呢!看上去很是威风。画的中间是一座殿堂,殿堂中有香案、香炉、烛台等;香案的前边还有一张席子在地上铺着。画的最上方则有月亮门、房屋与树木。面对整幅画的景致,就是偌大的一座大门面向我们的庭院。在画中间殿堂中的香案上方,画有三个坚长方形的大空格。中间的空格内写着我们头始祖夫妇二人的名称;两边的空格中写着我们二世祖与三世祖夫妇的名称。也许是古代留传下来的礼节规矩吧,世祖们的名讳可以写到上面,而世祖母们的名字则统统没有,上面只记有她们的姓氏,把她们称作"内"。比如一位世祖母如果姓李,那么上面便记作"李内"。而所谓的头始祖,也只是指在我们这个村子开始定居的那位祖先罢了。画中间大殿的两旁,则竖立着一行行许多的空格子,上面就依次记录着我们的诸世祖先。这样的一种风格的布画,就是我们家乡的人们所说的"轴"。至于"轴"为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反正它上面就是这些内容。在"轴"的两旁,还有一幅用花鸟图画描绘成字的对联。近处看,字迹辨认不清;离的稍远一些,那些花草鸟儿们聚集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又一个秀美的大字了。只见上面写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挂好了"轴"与对联之后,我们又把桌子上的香炉与烛台摆正,并点上香与蜡烛;而后,又拿出几张烧纸在地上烧了。随后,父亲就与伯父带上烧纸与鞭炮赶到祖坟的所在地,烧了纸、放了鞭炮,这就算把祖宗们也请到家中来了。让他们各就各位,与大家共度大年。这不知是从何遥远的岁月中留传下来的风俗!这样的事,我也去做过。不管它是不是虚无的事情,但我们的内心中都是那样的虔诚。年节又要到了,我们都有一种别样的心情,想起曾经与我们一起生活过的长辈,我们还真希望他们能继续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人间大年绚丽的烟火呢! 这就是大年三十的两项重要活动:贴门画与挂"轴"。这两项活动我们如今依然在做,与以往不同的是,小时候我们做着它们,感觉是在过幸福的年节;而现在我做着它们,感觉只是在完成一项岁月中流传下来的风俗所交给我们的一项任务而已。 当然,真正的热闹还是在大年初一的那一天。 三十的中午时兴吃饺子。和祭灶节一样,吃饭之前按规矩要先放上一挂鞭炮。到了晚上,大家就要在一块痛痛快快的喝辞岁酒了。辞岁酒,有辞旧岁,迎新年之意。往往是村子中血缘较近的几家聚在一起,畅谈痛饮,一直到深夜方才恋恋不舍的散去。一年,终于又过去了;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年了!其时,许多人都已经喝到了次年正月初一的凌晨了。春节联欢晚会到了接近凌晨零点时,往往会有一个倒计时迎新年的活动: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节目的现场一片的欢腾!而此时,村中的某些地方也会响起"碰、碰"的放炮声与放烟火的声音。它们在提醒着人们,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了! 《三》热闹的大年节 夜已经很深了,大家都终于怀着兴奋的心情歇息了。 ……梦乡中,一种熟悉的声音开始接连不断的响起来了。啊!是鞭炮声,已经有人开始放鞭炮了。大年初一的早晨,已经开始热闹起来了!我也开始起床。年节时是要穿新衣服的,母亲就把我最新的衣服找了出来让我换上。我穿戴整齐地走出屋门。这时外面还很黑,天还没亮,只有某些邻居家的院子中亮着灯光。灯光照耀下,可以看到空气中弥漫着因放鞭炮而产生的淡淡烟雾。母亲将准备好的供品摆放在"轴"前的桌子上;并将两根红蜡烛点燃了,插在桌子两边的烛台上;然后再点上一把香,将它们插到香炉中。我看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急忙兴高采烈的将那一挂长长的鞭炮取出来拿到了院子中。早在前几天,我就把这挂盘了好几匝的鞭炮一节节的逐一翻开,在那兴致高昂的欣赏着它的"长度"了,并在心中想象着,到了初一那天早晨它能够响多久。现在,它燃放的时刻终于到了!父亲搬来一张椅子,站在椅子上将它绑到了树梢上,那长长的一挂鞭炮就从那"高高"的树梢一直垂落到了地面上。要开始点放了,我和往年一样"照例"的跑过去,从那挂鞭炮的末尾处拽下一节来放入口袋中。终于,父亲将它点着了,伴随着药捻迸出的火花,顿时间,噼里啪啦的声音在院子中响了起来,融入到了四面八方那鞭炮声的海洋中。已经跑出屋门的猫儿听到响声突然间到了身边,吓的赶紧跑回了屋中并钻到了床底下。 鞭炮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密集了。近到四邻,远至他村,劈劈啪啪的响声连成一片不绝于耳,毫不间断!本该无限清静的朦胧清早,完全被这响彻天地的声音给淹没了!在那村落密集的平原大地上,千家万户同时响起同一种声音,那声势可想而知:"势震寰宇"啊!它仿佛要驱赶寒冬,并唤醒那还在沉睡中的春天一般!响到高潮时,劈劈啪啪的声音就好似那愈下愈紧的暴雨一般,响的愈来愈紧,完全没有松懈的迹象,听不到谁家的鞭炮声在哪一刻开始,谁家的鞭炮声又在哪一刻止歇。 这就是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痛放鞭炮的情景。它总是在新的一年开始的那一刻就给我们内心之中留下了一份兴奋与激动;从小到大,年年如此。虽然这古老的村庄已在岁月中改头换面了,但这响彻天地的声音依然会在那特定的时刻散发出它那"势震寰宇"的声势,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倾诉着新旧岁月的交替,也仿佛在激发着人们在新的一年中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 鞭炮的火花逐渐上升,从地面一直升到了树梢,终于熄灭了。院子中也"突然间"又恢复了原先的平静。不一会儿,伯父、堂兄以及家族中的其他男人都陆续地赶到了我们家。等一会,我们就要向"轴"中各位祖先的牌位行跪拜之礼了。奶奶也住在我们的家中,一会儿,我们大家也要向她老人家拜年的。这时,已经有一群人从外面走到了我们家;为首的几位走入了屋中,其余的则在院子中按次序站好;而后,他们便共同的向着墙壁上的"轴"行礼作揖、下跪磕头。礼毕后,父亲与伯父连忙走前向他们递烟,他们则都笑着谦让。他们中间的几位长辈还会到奶奶的床前向她问好拜年。那时天还早,奶奶还没有起床。这也是一种不知从何时起流传下来的风俗。因为我们村中与我同姓的几百口人都共同有着一位祖先,既然大家同宗,所以才会相互串门,向着"轴"上我们共同的祖先行礼拜年。 我们家中的人也聚齐了,我们便首先向着家中的"轴"作揖、跪拜。四个头磕过,我们便起身走到奶奶的床前,又共同的向她下跪磕了一个头。这是规矩,给过世的祖先磕头磕四个,在世的长辈只需磕一个就行了。奶奶则连忙笑着向我们摆手,示意让我们快起来。随后,我们便让大伯父在家中应酬,我们其他人也和刚才的人一样,出门去到别人家的"轴"前拜祖先去了。母亲则在家准备我们的早饭——饺子。 出了大门,只见街上人头涌动,一群群的人在街上来回穿梭,有队伍大的,也有队伍小的。大家彼此撞见,又免不了简单的几句寒喧。就这样,我们也跑了一家又一家。到了那里,父亲与二伯父在前,我们在后,共同的向着那"轴"行礼跪拜。行礼完了,主人家就热情的向我们递烟、递糖……天渐渐明亮了起来,只见空气中充斥着因放鞭炮产生的浓浓的烟雾。偶尔还能听到有鞭炮声,但已变的七零八落了。我们跑了整整一大早上,也终于跑完了,大家就各自的回家吃饭——吃饺子。 大年初一的早饭是饺子,这也是一年中吃饺子的唯一的一顿早饭。我的各位堂兄还会专门端上一碗饺子来到我们家,在"轴"前供上一供,但随后我们便会递给他一双筷子,他便坐在屋中将那碗饺子吃了起来。我每看到这一暮,心中就觉得特别的有意思。 早上,我会首先得到奶奶给的一元钱的压岁钱。我高兴的将这"沉甸甸"的一元钱装进口袋,要知道那时候一年中口袋里能装上一元钱的次数屈指可数。吃完了早饭,我便点上一支香,兴高采烈的去点清早时拽下的那段鞭炮了。 到了初二,就是走亲拜年的时候了。到了这一天的上午,就会看到许多人骑着自行车,车后绑着装礼品的皮包;或开着辆拖拉机,机头后面挂着拖车,拖车上则坐着许多人。父母也会在这一天带我们到姥姥家去。到了那里,还能得到姥姥给的一份压岁钱。而到了下午回家的时候,就会看见有的人骑着自行车在路上七拐八扭的行驶;有的人则干脆推着车子在路上摇摇晃晃的"艰难"的向家走。他们中午在亲威家都喝多了。 到了初三,姑父、姑母以及表哥、表姐们便会来到我们家来看望奶奶;此外还有其它一些亲威。这一天,我又会得到姑姑给的一份压岁钱。有了这些钱,口袋中顿时大大的充裕起来了。我就走到街上的小货摊旁,买上一把玩具手枪和一些"子弹","叭、叭"的开着枪,不亦乐乎的玩了起来。 《四》五光十色的元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可以不慌不忙的迎接着元宵节的到来了。家乡人又把元宵节称作"过小年"。 月亮在天空中又渐渐的变圆了,元宵节终于又到了。刚吃完晚饭,人们就迫不及待的走上了街头,街中心很快便聚集了许多人。不多时,就有人放起了烟花。只听"砰"的一声,一颗花炮从花筒中窜上了天空,随即伴随着"啪"的一声响,它在空中绽开了五彩缤纷的火花。我们津津有味的看着,此处放完了,别处又放了起来,我们都又飞快的向别处跑;就这样的跑着、看着。突然,有人拉舞炮了。他提着舞炮在街上跑着,伴随着噼噼啪啪的声响,上面的花炮在街上飞舞,起火更是带着尖锐的哨声四处乱窜,所到之处,人们都叫喊着四处躲藏。街上充满了喧闹的人群与五彩斑斓的火花,热闹极了! 此外这天的晚上还时兴"端灯"。就是把一支支小红蜡烛点在屋门与大门两侧的门墩旁,每侧一支。家家户户火红的烛光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着,给人们带来的好似是春暖花开时那份温馨的感觉。 烟花渐渐的平息了,夜空中又逐渐的恢复了宁静。但此夜却还是许多少年朋友们的激情之夜呢!又是一项不知从何时流传下来的风俗――元宵夜流行的熬夜。不光是熬夜,还流行偷东西吃呢!许多人会在这一夜中彻夜不归,他们偷偷摸摸的光顾着各家各户的厨房,就是为了履行那一项流行的风俗。所以到了第二天,不但会听说谁家的馒头少了,甚至还能听到某家的鸡也少了。"损失掺重"的人家有时还会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不禁想,熬夜就熬呗,这样做也可以增添节日的特殊气氛,但做出些偷鸡摸狗的事也太伤大雅了。正月十六的早晨流行烤火。其时那些熬夜的人在下半夜就已经开始烤上了,不然那么冷的天他们如渡过呢?想想他们中有的人偷了馒头又偷了鸡,在那里馒头就着鸡肉、鸡汤,一定很滋味的! 正月十六的晚上,也流行放烟花,但规模要比前一晚小的多。 《五》年节的尾声 正月十五,十六也过去了,过年的日子也终于接近了尾声。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七,就好像是与某种恋恋不舍的事物作别一样。其实,我们是要与年节作别了。那场景,真好像是一场即将谢幕的精彩的舞台剧。伯父、父亲还有堂哥又一起将那挂着的"轴"及其两边的对联摘了下来,并将它们重新卷好又搁置了起来。屋中的一切又恢复到了过年前的老样子!到了傍晚,我们要再一次的到祖坟处去,到那里去"上灯",并且放上一些烟花。意思是年已过完了,也该把各位祖宗送回去了,这些灯火、烟花就是点给他们看的。只是这一去,不但是为祖宗送灯,也是要与整段过年的日子挥手作别了。我们提上一个篮子,篮子中放着一些小红蜡烛,以及鞭炮、起火与各种烟花。到了祖坟旁,我们在坟上扒一个小坑,然后将几支小红蜡烛载到里面去并将它们点着;每个坟头均是如此。然后就在坟头旁边放鞭炮、点烟花。于是夜幕降临时,在村外田地的上空也绽开了烟花那五彩缤纷的光芒以及随即而来的砰砰、啪啪的声响,还有那鞭炮声也是那样的密集,使整个野外都被笼罩在了烟花的光芒之中,淹没在了爆竹的声响之中;使人们在过年日子中的最后一刻又欣赏到了五彩缤纷的热闹景象。而那夜空中的烟花,则仿佛是伸出了五彩斑斓的手,在向人们挥手致意说:"年节,又过去了,我们来年再见吧!再见了。"最后,我们提着空空的篮子,伴着夜幕,顺着田间的路径默默的走向了村中,走回了家。一切,又彻底的恢复到平静了。 后一天的正月十八,就是开学的日子了。我们又搬着板凳、挎着书包重新的回到了学校。许多大人们则打点好行包,又搭上了开往他乡的客车。新的一年的生活,又开始了。 渐渐的,我们都长大了;我们从小生活的村庄,也显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富有朝气了;年节那热闹的景象也会在每一年都如期的到来。只是如今的我们也像以前的大人们一样,到了临近年节的时候就从外乡赶回家;过完了年,又匆匆的离开。如今的少年们又和以前的我们一样,到了年节就快乐的放炮,打玩具枪……只是不知道,以前的大人们是否也和如今的我们一样,到了过年时,一年中事业搞得好的人就想尽着办法在人们的面前将自己的"业绩"恰到好处的大大炫耀一番;而业绩差的人也在开动着脑筋想着如何在别人面前保持着恰倒好处的谦逊;没完没了的应酬,又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折腾得筋疲力尽;一切年节中美好的景象,在我们的眼中都变成了一个又一闪烁的符号。 但如今的少年们却还是和以前的我们一样:每当年节又到来,街道上又挂起了一排排的大红灯笼;每当元宵节的夜晚,夜空中又绽开了五彩斑斓的烟花,他们便会发出由心的感叹—— "呀!这些灯一闪一闪的真漂亮;快看啊,那些烟花,它们在天上怎么能开出那么大,太美了!" 是啊!太美了!我们以前也曾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