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历史上一下战争情况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每次打仗的时候你会发现,都会先让双方先派遣一员大将先斗他个几十回合,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情况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又没有,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又从什么时候消失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遗憾的是,两军斗将是文人的夸大虚构。 所谓打仗斗将,来自于传统评话小说《三国演义》等,两军对垒,各自派出一名大将在阵前打斗,其他所有军队都是围观群众。 有的时候,可以轻松一枪挑落马下,有的时候,两名大将可以大战数百回合而不分胜负,甚至要到第二天再继续较量。 而这两名大将的胜负,往往决定了两军的胜负。 然而,真的战争并不是这么打的,我国古代文武分裂,会打仗的不会记录,会写文章的士大夫几乎很少经历实战。 这就导致老百姓对战争的真实过程并不了解,只能靠文人脱离实际虚构的评话小说来想象战争场面。 直到今天,根据评话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也是照搬此类描写,继续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在东汉以前,由于没有发明马镫、马鞍等骑具,汉人军队只能以步兵为主,将帅的主要职责是用旗鼓等方式只会军队,很少需要亲自冲锋陷阵。 作为步兵辅助的骑兵,也主要是以骑射为主,同样不需要和敌人肉搏。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战争模式出现了重要转变,即在战术上出现了骑兵集团冲击敌人步兵方阵,为了适应这个战术,必须要有将领亲自参与骑兵冲锋,从而随时随地指挥出于高速奔跑的骑兵。 所以,三国期间出现了一批骑兵将领,如吕布、孙坚、公孙瓒、马超等。 但骑兵将领的目的如前所说,并不是为了与对方骑兵将领单打独斗,而是率领本部骑兵冲击敌方,达到冲垮敌人阵列的目的,从而为己方发动大规模步兵冲击制造优势。 比如,曹操讨伐马超,渡过渭河试图扎营时,马超率领骑兵反复予以冲击,"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 吕布进攻张燕时,"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此后,随着马镫的广泛普及使用,骑兵的集团冲锋更加威力无比,到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那里,更是把骑兵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以,如前所说,两军斗将的情况,只能存在于小说家的 幻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