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研究


  孙朋军 孔玲玲 苟延杰
  摘要:本文综合"优势前提论"、"获取优势论"、"竞争优势论"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形成原材料、研发、生产(含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营销(含市场和品牌)、资本五类竞争优势以及"获取优势"和"利用优势"两大动态战略过程,形成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全息图",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选取代表性案例,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的理论框架和十二种基本模式。本文系统性的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对于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动因"走出去"战略模式竞争优势
  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持续高速增长。商务部《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年度流量是2002年45.6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研究现状
  闫立罡、吴贵生(2006)认为中国公司国际化从内向和外向国际化进程划分有三种模式,王辉耀在《中国海外发展》一书中总结归纳了十大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课题组(陈小洪,马骏)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即获得市场、获得技术、获得资源和获得国外资金的国际化战略。现有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的大部分研究分别从发展阶段、获取竞争优势、手段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类阐述,而缺乏从理论架构、企业战略经营、动态视角的综合研究。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
  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优势前提论"和"获取竞争优势论"两大类别。"优势前提论"认为企业只有在具有相关"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跨国经营,如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等;"获取竞争优势论"如国际化经营追赶模型,强调在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后发展型的跨国公司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采取不同形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后被逐渐应用于国际竞争分析,日本的战略学家大前研一提出了"行业成功关键因素"的理论。迈克尔·波特和大前研一更关注微观企业战略运营的理论获得了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的重视,其"竞争优势"理论影响力越来越高。
  综合"优势前提论"、"获取优势论"、"竞争优势论"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作者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的理论框架和十二种基本模式。依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将企业价值链分为研发、生产、营销(含品牌、销售、服务等市场活动)三个主要环节,再结合传统的发达国家FDI理论和发展中国家FDI理论,重点考虑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关键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综合"优势前提论"、"获取优势论"的动态变化过程,最终形成原材料、研发、生产(含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营销(含市场和品牌)、资本五类竞争优势以及"获取优势"和"利用优势"两大动态战略过程,形成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全息图",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选取代表性案例,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模式"全息图"
  原材料	研发	生产	营销	资本
  生产成本	生产能力	市场	品牌
  获取	能源获取	技术提升	生产海外转移	绕开壁垒	海外市场开拓	获取品牌资产	海外IPO
  利用	资源出口	技术领先	劳务合作	OEM	X	X	产业基金
  1.模式一:资源获取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获取原材料为战略动因的"走出去"模式,其核心是获取原材料的战略性资源,典型代表企业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海外能源获取导向的"走出去"战略模式。截止2012年,中石化海外投资总额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中石油已在全球31个国家拥有82个合作项目,中海油2012年以196亿美元的交易标的收购尼克森更是创下了中国并购交易的新纪录。中国石油三巨头的海外能源获取模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代表,其它此类模式的代表性企业还有中铝、五矿等金属矿产类企业的资源获取型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2.模式二:技术提升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提升研发技术水平、缩短技术差距、获取技术优势为导向的"走出去"模式。典型的代表企业是京东方。京东方2003年跨国并购韩国现代电子液晶部门,进入了TFT-LCD液晶显示制造领域,在拥有了生产制造和研发初步技术后,经过多年技术升级和进步,逐渐打破了日韩企业对该领域的技术垄断。该类"走出去"模式代表了中国诸多高科技行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比如早期的华为、中兴同样走过了这样一段海外自建、并购、合作等方式提升研发能力的道路。
  3.模式三:海外生产转移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近几年在原材料、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背景下,进行生产基地向海外转移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获取低成本生产优势。典型代表是美的、格力等家电类企业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案例。美的集团从2007年开始着手生产基地海外建设工作,近几年步伐明显加快,在越南已经建有三个生产基地,同时在白俄罗斯、埃及、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建有生产基地,其海外生产基地的建设除了更贴近市场的因素之外,选择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的主要的战略动因在于获取低成本生产优势。
  4.模式四:绕开壁垒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围绕开出口贸易壁垒而采取的海外设厂"走出去"模式,绕开反倾销、配额等市场壁垒。典型代表是2012年深陷"双反"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汉能投资港铂阳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海润光伏在罗马尼亚投资建设122兆瓦光伏电站项目、聚能硅业增资聚能(卢森堡)有限公司并在意大利和希腊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项目等是典型的案例。与此同时,从"获取生产能力"角度来说,国内企业为了获取生产能力引进生产设备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案例不在少数,这属于"引进来"的范畴;中国企业"走出去"而获取生产能力的案例也有很多,但往往生产能力只是企业战略动因的次要方面。
  5.模式五:海外市场开拓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为主导的"走出去"战略模式,该类模式的企业一般拥有一定的技术、生产等优势,"走出去"的战略动因在于占领海外市场。典型代表是中国家电领军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如海尔、美的等企业都经历了海外销售网络代理、自建销售网络、收购海外网络等发展阶段,在海外市场建立较为完善的销售体系,并且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开拓模式,结合生产基地、研发基地的全球配置更加有效的占领海外市场。
  6.模式六:获取品牌资产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获取优质品牌资产为动因的"走出去"模式,其核心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优质品牌资源,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该模式典型的代表是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获得THINKPAD品牌。2004年的这笔收购,使得联想集团获得了最有价值的资产——THINKPAD高端PC品牌,时至今日,联想集团仍获益于这笔收购,逐渐在PC领域确立了全球第一的领先地位。
  7.模式七:海外IPO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进行IPO,促进企业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典型代表是光明乳业旗下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在新西兰证券市场的IPO。光明乳业2010年11月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2013年7月,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在新西兰证券交易所IPO,募资7500万新西兰元(约合3.68亿人民币),光明乳业融到了支撑海外业务持续发展的资金。此外,以360、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海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海外IPO的核心战略动因是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更好的促进国内业务的发展。
  8.模式八:资源出口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积极进行海外市场开拓的"走出去"模式。典型代表是中国稀土企业,其中包钢稀土非常典型。包钢稀土拥有举世闻名的稀土宝藏——白云鄂博稀土矿山,拥有完整的稀土矿产加工生产产业链,稀土产品远销国内外。资源出口模式的"走出去"可以采用产品贸易出口方式,也可以在海外布局销售网络,其战略动因在于依托资源优势和生产能力,实现产品的海外销售,此种模式的代表企业还有央企五矿集团的海外开拓等案例。
  9.模式九:技术领先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技术优势为基础进行国际化运营的"走出去"模式。典型代表企业是华为、中兴的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通过自建、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华为、中兴建立了全球研发体系。到目前为止,中兴在全球建立了18个研发中心,研发员工超过5万人,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美元。华为研发员工占比达到50%,拥有超过7.5万人的研发队伍,年研发投入比例达到销售收入的14%,全球共有23个研发中心,16个在国外。华为、中兴的"走出去"战略在度过了"技术提升"阶段后,目前进入了"技术领先模式"阶段。
  1.模式十:劳务合作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劳动力成本和能力素质优势为基础进行的"走出去"战略模式,其战略动因是依托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低成本和较高的劳动力综合素质优势。典型代表是诸多中国企业的工程承包和IT业务外包两大业务领域范围。中铁、中铁建、中交、中建等大型央企为代表的海外工程承包业务都属于此类。中国企业承接海外企业IT外包的业务量也逐年增长,国内IT高科技企业依托高素质、相对低成本的软件人才承接大量的IT外包业务,本身也是实现业务"走出去"的战略模式。
  11.模式十一:OEM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成熟的生产能力和生产优势为基础,充分发挥生产优势,通过OEM方式进行"走出去"的战略模式。格兰仕是实施该模式的成功代表。该模式也是中国诸多制造业的共同选择,这种依托低成本优势的"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也是现阶段中国企业改变低附加值发展方式的重点所在。
  12.模式十二:产业基金模式。该模式代表了中国企业以资本实力为基础,通过资本运营手段(主要是产业基金方式)"走出去"的战略模式,其战略动因是利用近年来中国企业、个人等逐渐积累起来的雄厚的投资资本,通过产业基金的模式进行海外业务开拓。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铁资源集团,而其下属企业中铁资源投资公司更是产业基金模式的典型案例。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基本战略模式的研究启示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是以企业"战略动因"为基本分类标准的,现实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不是单一动因,而是多种战略动因的综合考量,现实中复合动因"走出去"的案例非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二种基本战略模式的理论框架基于"竞争优势论",是一种偏微观的企业战略视角,在此框架下的战略模式以竞争战略为理论背景,现实中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其"走出去"的动因往往是复合动因,当然这并没有削弱该研究在理论框架和模式类别方面的解析能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模式在发生变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道路任重道远。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经营过程中的进步,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低附加值的走出去模式是中国企业初期"走出去"模式的重要选择,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进行国际化的经营;而另一方面来说,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角度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逐步摆脱资源导向,转向能力导向,这也是中国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国际领先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闫立罡,吴贵生.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2]王辉耀.中国海外发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3]陈小洪,马骏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初步观察和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4
  [4]Dunning J H. Expl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Position ofCountries Towards a Dynamicor Developed Approach [J]. Review of WorldEconomics, 1981,117(1):30-64
  [5] Louis T.Well.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the Rise of Foreign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M].The MIT Press,1983
  [6]Anand J,Delios A.Absolute and Relative Resources as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19-134
  [7]Buckley P,L Jeremy Clegg,Adam R Cross,Xin Liu.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99-518
  [8]Portes, Richard, and Helene Rey (1999), The Determinants of Cross Border Equity Flows, NBERworking paper, No.7336, Cambridge, MA
  [9]M.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York, NY: Free Press,1990
  [10]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11]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4-12
  [12]李俊.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
网站目录投稿: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