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楚共王五个儿子四个称王为什么唯独公子皙不能称王


  楚共王是春秋末期楚国国君,在位一共30年时间,楚共王一生中的大事记之一便是诸子争位。楚共王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称王,分别是楚康王、楚灵王、楚初王和楚平王,唯独四儿子公子皙没能称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储位之争的事件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为了皇位兄弟可以反目,甚至大义灭亲。那楚共王的这几个儿子,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争斗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楚共王嫡夫人是秦女,却没能生下儿子。楚共王其他姬妾为他生下了五个儿子,按长幼顺序依次是楚康王(名昭)、楚灵王(公子围)、公子比、公子皙、楚平王(公子弃疾)。五兄弟中,除了公子皙外,其余四位都曾坐上楚王之位,算得上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了。
  不过公子比虽然也曾作过楚王,时间却实在太短,连谥号都没有,人们通常都不把他当作国君。
  公子比之所以没能坐稳楚王之位,全怪父亲楚共王。
  因为没有嫡子,楚共王生前不知该立哪个儿子为太子才好。为此,楚共王祭遍了楚国的名山大川,请求神灵替他选择一位接班人。祭祀完后,他与小妾秘密将一块璧玉埋在祖庙的庭院当中。接着,楚共王命五位儿子斋戒数日,依照长幼顺序依次进入祖庙参拜。大儿子楚康王参拜时,是两脚横跨在玉璧上;次子楚灵王是两肘压在璧玉上;公子比和公子皙都距离璧玉甚远。唯独楚平王因为年龄太小,是被人抱着进了祖庙;可他拜了两拜,居然都刚好压在璧玉的纽上。璧玉之纽,就是玉饰隆起之处,在此打孔就可以穿绳,挂在身上。
  三位碰到璧玉的人,后来都当上了楚王;唯有公子比与公子皙二人没碰到璧玉,当然他们二人也就与楚王之位无缘了。而楚平王因为拜得最准,正"当璧",所以楚国最终是由他的后裔给继承下去了。
  这就是楚国历史上著名的"当璧"典故,在东周流传甚广。所以说,公子比没能坐稳楚王之位,这是他原本就没有这个福分。
  然而,作为楚平王的三哥,在楚灵王被推翻后,公子比原本是众望所归的楚王,为什么他却无法保住自身地位,被楚平王一吓就自杀了呢?难道老天爷真那么灵验,因为他没有碰到璧玉,就不让公子比成为真正的楚王?
  老天爷还真管不了这事。
  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及令尹屈建先后去世。
  楚康王之子芈麇继位成为楚王,公子围成为令尹,公子比成为右尹,公子皙当上了宫厩尹;公子弃疾是什么官不得而知,但肯定也担任了要职。楚国传统,一旦幼君即位,政坛各大要职就必须得由公子公孙掌控,防止外人侵夺政权。公子比的右尹之职,原本就是由齐人申鲜虞担任。楚康王生前,因为得知申鲜虞贤能,特地从鲁国将他请来担任右尹。公子比能取代楚康王特聘的"外籍"高级人才,正是因为楚国这一传统。
  可以说,在体制上楚人并不敢完全相信外人。可是,这次生出内乱的恰恰是楚人自己。
  公元前541年,见侄儿年幼,公子围秘密筹划篡权夺位。为方便行大事,他先命四弟宫厩尹公子皙与太宰伯州犁在犨(今河南鲁山东)、郏(今河南郏县)、栎(今河南新蔡北)三地筑城,将楚王的保护者全部调离王宫。
  见楚人在自家边境附近大规模筑城,郑人一度极为恐慌,可子产却极为镇静:"没有大害。楚令尹将行大事,必定会先除掉这两人。祸患不会波及到郑国,不要庸人自扰了!"宫厩尹和太宰,都是楚王内侍官,却派这两人远到边境线上来筑城,公子围用意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同年11月,公子围与伍举一起准备访问郑国,还没走出国境,就听说楚王病了。公子围立刻假装关心,单独返回了郢都,进宫去探望侄儿。到了病榻前,公子围就用头盔上的红缨把侄儿给勒死了,篡夺了王位!
  一听说侄儿被杀,右尹公子比顿时大感不妙,连忙逃往晋国避难去了。在外筑城的宫厩尹公子皙,也就近逃到了郑国;而和他一起筑城的伯州犁,却被公子围派人给杀了!
  几乎没有遭遇到丝毫阻力,公子围就篡位成功,成为了楚灵王。
  逃到晋国后,公子比也遭遇了一件难堪的事情。
  在他逃亡晋国之前,秦景公之弟公子鍼(qián)被哥哥怀疑,逃到了晋国。可公子鍼的逃亡方式,却不像公子比那么狼狈。
  公子鍼决定逃离秦国的当天,就在绛邑(今山西侯马市)设宴款待晋平公。为此,公子鍼命人从雍邑(秦国都城,今陕西凤翔)到绛邑的路上,每隔十里就摆上八辆车,用来运送他招待晋平公的礼物。为保证礼物能及时到达,公子鍼甚至派人在黄河上架起了一座专用浮桥。在宴会进行过程中,公子鍼向晋平公献了九次酬币——这也就意味着运送礼物的车辆在陕西凤翔和山西侯马市之间,一天内来往了八次!
  如此劳师动众的出逃方式,简直就是土豪中的土豪!秦国公子虔到达晋国时,随行车辆有千乘之多;楚国公子比到达晋国时,随行车辆仅有五辆。楚国公子明显比秦国公子穷得多了!穷人到别人家蹭饭吃,难免被人看不起。
  贫富差距极大的两国公子同一年逃到了晋国,这就给晋人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两人的俸禄究竟该如何确定?
  晋平公太傅叔向倒简单得很,一律按照上大夫俸禄标准,给予百人口粮。正卿赵武看了这种安排,却觉得有些不妥:"秦公子可富多了!"公子鍼带来了千乘马车,随从众多,百人口粮明显不够用;公子比随从仅五乘马车,百人口粮又太多了。如此安排,是不是太随意了?
  叔向却答道:"俸禄是根据德行来确定的,德行相同则依据年龄,年龄相同则依据尊卑。如果是他国公子,则需要根据国之大小来确定他们的俸禄,从没听说依据贫富不同定义。再说率领千乘马车离开母国,这太过分了!秦国与楚国,原本就是匹敌之国。"
  叔向意思,秦、楚两国原本就匹敌,两国公子的接待规格也应该一致,而不应嫌贫爱富。
  连赵武都隐隐流露出对轻视态度,足见公子比逃到晋国时,一定遭受了不少晋人的白眼。作为"超级大国"的公子,被晋人如此小视,当然是件难堪的事情。
  不管再怎么难堪,公子比逃到了晋国,总算是逃脱了杀身之祸,从此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如果不是一位庶民记起了他,公子比也许就要在晋国终老了。
  十三年后,因为楚灵王的乱政,楚国内外反对势力都聚集到一起,准备推翻楚灵王的统治。这时,一位关键人物出场了。庶人观起因为受到令尹子南宠幸,遭到楚康王猜忌后无辜被杀。他的儿子观从逃到了蔡国,侍奉蔡大夫朝吴。观从见楚灵王不得人心,就与朝吴商量:"今时今日如果不趁机复封,蔡国就无法再封了。我请求一试!"
  此时,公子弃疾作为蔡公,正管辖着陈、蔡两地。观从大胆地以楚平王名义,把公子比与公子皙两兄弟从晋、郑两国招了回来,并与他们俩进行了盟誓。
  就在公子比离开晋国后,时任正卿韩起问叔向:"子干(即公子比)能成功吗?"
  叔向简单明了地答道:"难啊!"
  韩起觉得奇怪,说:"子干等人都有共同憎恶而互相需求,就好比市场的商贾一样,这有什么难的?"市场商贾为追逐利润,都会奋不顾身;子干等人都仇恨楚灵王,同仇敌忾,难道还会成功不了?
  叔向答道:"没有与他同好之人,谁会与他同仇?子干在晋国十三年,晋、楚两国跟随他的人中,没听说有贤达之士,这证明他无人;族人被灭、亲人背叛,证明他无内应;楚国现在没出大事他却轻率行动,这证明他无谋;长期流亡晋国,说明他无百姓;流亡海外,楚人却无人怀念他,这证明他无德。子干犯了这五大忌讳,还想弑君篡位,谁能助他成功?能拥有楚国者,应该是公子弃疾吧!他统帅陈、蔡之地,方城(今河南方城)之外都归他管辖。没有苛政和邪恶,辖区内强盗销声匿迹,虽有私欲却不违礼,百姓对他没有怨恨之心。他得到了神灵护佑,国民都信任他。芈姓一旦有乱,年少者常常得位,这是楚国之常啊!"
  公子比虽然想得国,奈何无人支持他,怎么可能坐稳王位?
  韩起有些不服气,又提到另外两人作类比:"齐桓公、晋文公当年,不也是流亡海外后而得国的吗?"齐桓公流亡海外数年,晋文公流亡海外十九年,他们最后不都当上国君了吗?
  人与人是不同的——同样是流亡海外,齐桓公与晋文公就是与别人不一样!
  叔向答道:"齐桓公是卫姬之子,为齐僖公宠幸。他身边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辅佐,有莒国、卫国作为外援,有国氏、高氏作为内援。他从善如流,对贤者谦恭有加,不贪图财贿,不放纵欲望,施舍而不知疲倦,求善而不知满足,他能得国,不是很应该吗?我国先君文公,是狐季姬之子,为晋献公所喜欢。喜欢学习而无二心,等他十七岁时,身边就有国士五人。先大夫赵衰和狐偃作为心腹,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宋、秦、楚以为外援,栾枝、郤縠、狐毛、先轸等人作为内援。他流亡海外十九年,坚守志向而更加专一。晋惠公、晋怀公抛弃了民众,所以晋人才跟随了晋文公。这两位国君,与子干完全不同。子干对百姓无施舍,也无外援,离开晋国时都没能求得晋人护送,回去时楚国内部又无人迎接,怎么会得楚国?"
  流亡海外并非是得国的必要条件,并非每位流亡海外的公子最终都能得国。齐桓公、文公之所以能得国,是因为他们本人贤明,能吸引士人归附;身边有国士,外有外援、内有内援,所以国内一旦有难,他们就能顺利地回归成为国君。
  公子比在晋国十三年,身边却连一位贤士都没有,怎能与齐桓公、晋文公相提并论?所以即便是"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其他兄弟都能作楚王,公子比就是不能:楚灵王虽然乱政,但他还能大度地重用穿封戌这样的仇人;楚平王虽然后期昏庸,但此前他却能得到多数楚人的拥戴——公子比又有什么?
  在推翻楚灵王后,公子比顺势坐上了王位;可没过几天,他就被弟弟公子弃疾吓得自杀了!这难道是他命中注定当不上楚王吗?更应该说他原本就不是当楚王的料吧!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网站目录投稿: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