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8 19:54:41 首先恭喜你在豆瓣中发现了这篇文章,现在,请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去阅读下文吧,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 = = 下文的内容都是总结自一本最近读的书,《哪来的天才》。 这本书并不是市面上的鸡汤成功学,它真正讲述的,是刻意练习的方法。 也许1万小时的原理你们都听过,若要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你必须至少投入1万小时。 而这1万个小时并不是普通的1万小时,它要求每个小时都必须全神贯注、全面针对自己的弱项提升。 我们来举个例子吧,假如你想登上"写作"这个领域的顶点,那么,你必须每天伏案书写好四五个小时。 如果你写了一部短篇小说用了2个小时,也许这两个小时并不能算到1万小时里。 你有没有想过,世界上那么多"有经验的人"为什么还是无法成为"伟大的人"呢?很多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投入的工作时间绝对超过了1万个小时,但是还是止步不前,依旧一天天地重复以往的工作。 学习的理论上,有一个"舒适区"理论,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都是在舒适区内完成。 想象三个同心圆吧,最外的一个圆叫做"恐慌区",中间的叫"学习区",最里面的则是"舒适区"。平常我们都会呆在舒适区里,如果要学新知识,我们就会来到学习区。但如果要学的东西太多太难,我们就会来到了恐慌区,恐慌状态一出现,我们就会逃回到舒适区。 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同一样工作的人,只是不断地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学习,舒适区维持着同样的半径,十年如一日没有变改,就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才成为普通人。 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因为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制订良好的对策,使得所学的知识可以让自己进步,也不至于让自己觉得恐慌,就是这样,他们把舒适区的半径变得越来越大,与普通人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不要忘记,天才一开始也是普通人。 回到我们之前的写作上,为什么我们说"也许那两个小时并不能算进1万小时里"呢,主要是因为得看这两个是在舒适区还是学习区习得。 如果是在舒适区,很抱歉,你只是重复学习你已经知道的东西; 如果是在学习区,恭喜你,你获得了新的体验,你是在针对自己的弱点练习,你明白了如何铺叙情节、如何组织语言。 只有在学习区的时间,才能算进1万小时里。 摘录一些书中的观点: #天才源于练习,比如老虎伍兹,他花很少时间去比赛,但是却针对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练习。 专家和普通人的不同反映出:通过长时间的刻意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显著提升表现水平。关键是提高绩效,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 #刻意练习和我们平常的练习的区别在于两点: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的高强度活动;重复的数量要高到单调乏味的程度。高度重复是刻意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 #刻意练习需要反馈,刻意练习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没有反馈的练习只会发生两件事情: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不在乎了。 #刻意练习是费神的,刻意练习要求专注和集中,工作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一天练习4-5小时似乎是刻意练习的上限。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认为,思想高度集中地练习,1个半小时足够,因为你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的练习状态。 #刻意练习缺乏乐趣,做我们得心应手的事情会让人浑身舒畅,但这恰恰是刻意练习的反面。从本质上说,刻意练习是不令人愉快的。 #杰出人士,对于杰出人士而言,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他们能够突破或者绕过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的决定性限制。具体来说,它能够使他们比大多数人感悟更强,知道更多,记得更牢。最终,多年高强度的刻意练习能够完全改变人的身体和大脑。 #深入和普遍联系的知识,积累和培育知识是刻意练习的目的之一,在一个领域不断拓展能力,必然要积累不断丰富的知识,高成就者在自己的领域内往往具备了更多的知识,他们的知识是完整的,是通过高层次的原则联系起来的。许多卓越的企业有人认识到,掌握本领域深层次知识的重要性,超过普通管理能力。 #大块理论(chunk theory),杰出人士具备特别的记忆技巧,以快速,可靠的方式对于大容量知识进行长期记忆。杰出人士对其领域的深层理解,形成了一种结构,能够放置他们曾学过的大量信息。这种能力只有多年的高强度研究才能获得,它要求持续将新信息与高级别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非常辛苦的。 #你得知道你要传达的信息,挑战在于如何高效的表达出来,信息可以被拆成小片,每一片进行分析,然后反复练习。演讲和写作属于这种模式。 #研究某个特定的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与大师的选择做比较,如果不同,就找出原因,看看哪个结果最好。国际象棋模式的精髓是这样的问题:你会做什么?你遇到的许多情况,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案例分析也属于这个模式。 #面对不同的情况,强化认知技巧和能力,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创新者,众多领域的伟大创新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之前,他们都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卓越的创新者一直都是那些始终如一,完全沉醉于自己领域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积累了大量知识,不断将自己推向行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