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人一生就是这样,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来了。所以有了"人永远不会满足"的说法。我大概也是如此。 户口转出来了,按理说应该轻松轻松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面前,下一步怎么办?因为我不可能在原单位继续干了。 当时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到远在90华里之外的建材企业当工人(招工指标就是这个企业的),这对我没有什么关系,连下煤矿当采煤工我都想过了,何况当一位车间工人。而且,我对机关工作已经感觉有点不适应,觉得远离一点不一定是坏事,无忧无虑的当一名工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二是到县委办公室当秘书。县委的有关领导在我转正之前就有所打算,不仅不能下去当工人,反而要安排到重要岗位上。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 说心里话,到县委办公室工作,我还真有点打怵,因为毕竟岁数大了,干不好,脸往哪搁啊? 恰好这时供销社的那位主任得知了此事,便亲自去组织部门把我"夸张"了一顿。组织部门与县委的领导立即进行了协调和调整。就这样,我与县委办公室擦肩而过了。对此,我并未感到惋惜,因为这不是我原来所想象的。 人们说,是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光。这话说我自己觉得有点自夸,可细想起来还真有道理。 我具备基层和机关工作都能适应的能力,文字水平在当时也是小有名气的。那时,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各种大型会议,都小不了我的身影,而且经常起到了骨干力量的作用。这使得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我格外欣赏。曾经有位局长私下动员我到他们单位工作,并承诺给予丰厚的待遇,在对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进行考虑后,我还是婉言谢绝了。 失去了到县委办公室工作的机会后,建材局的局长便趁机而入了。本来他就对我比较熟悉,在转正以后就一直抓住我不放,对县委办公室主任说:谁都可以放,唯独他我不放。结果,趁此机会他没费吹灰之力就把我弄到手了。就这样,我到了建材局当了办公室主任,仍没摆脱机关工作。 这可能就是命运吧。这次安排后,我注定不会再到基层工作了。 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虽然环境和行业不同,但对我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这个机关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除了工程师还是工程师,有的还冠有高级工程师的头衔。他们虽然对我不肖一顾,但我对他们却非常尊重。我虚心还学,而且善问,不懂得东西很快就学会了。这或多或少对这些知识分子们有点打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对我有所了解,由瞧不起转变到认可,继而发展到关系亲密、融洽。 有一件事,让他们彻底改变了对我的看法。 有一次,院内下属单位的一个职工突然发病,急需用车送往医院,而机关的小车都派出去了。因我也有为下属单位服务的责任,就四处借车,借了好几个单位也没借到。病号一会又叫急,虽然离医院不算太远,但病号不能走路,当时说连抬也不敢抬。这可急坏我。 我灵机一动,拿起电话找到了县委办公室,请求支援。办公室的周主任说:好,你等着。 不一会,县委书记的专用轿车开到了大院内,开车的正是我早已熟悉的齐师傅。我急忙迎了上去,引导他将病号抬上车送到了医院。经诊断是大面积的心肌梗塞,幸亏去的及时,再晚就可能有生命危险了。 这件事不仅感动了他们,也进一步改变了他们对我的看法。背地里他们悄悄的议论着:这小子还真行,连县委书记的车都能调动。殊不知,我与县委、县政府各科室的关系是多年以前就建立起来的,许多工作我都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这一点是他们无法比拟的,局长之所以看好我,与我这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从此以后,我的威信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也好做的多了。 这个行业有两个直属企业,不仅是本县的先进企业,而且在市、省和国内同行业中都是响当当的。在我到这工作后不久,正好遇上企业产品创优(一个是国优,一个是部优)工作。这给我施展才能带来了很大的空间。我虽在专业上是弱项,但有技术人员的配合和扎实的文字工作基础,做好这些工作还是不费很大力气的。 为了协助企业搞好创优工作,我铺下身子,吃住在企业,帮他们完成了繁多的上报材料。在我的指导下,两个企业的档案顺利的达到了国家二级管理标准,为企业创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水泥企业争创"全国红旗企业"的活动中,我连续七天吃住在企业,一气呵成了一万四千多字的上报材料,比部里要求多出了近五千多字(要求上报材料不超过九千字),并陪同企业人员一起到北京送审。部里的主审处长看完材料后说:里边的东西都不错,舍不得给你们册改,就这样吧。结果,这份材料成了全国14个典型材料中篇幅最长、反应企业情况最全面的一个。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企业产品也顺利的获得了银质奖章,实现了争创"国优"的目标,引得全国不小的同类企业纷纷来参观学习,给企业及县委、政府争得了无尚光荣和荣耀。这件事也成了我的得意之作。 给我的加分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业绩和能力上,还体现在我的为人和品德上。 到这个单位的第二年我又遇上了分房的好事(在原单位我已分得了一套住房)。新盖的住宅面积大,质量好。我如果有要求的话,肯定会分给我的,这就要占用这里的一个指标。当时想:我已有一套住房,虽然旧了一点,但地理位置较好,家属上班近,女儿上学近,何苦去追求那个新房呢?经与家属商量决定放弃这次的分房机会,也给别人提供一次方便。 在向领导表明意思后,得到了机关干部和下属企业职工的一片赞誉声。我又顺利的主持了这次分房工作,干部职工中没有出现一点不满的情绪,不仅领导和职工满意,我也感到很欣慰。 还有一次,局里分得了几个增加工资的名额。局长感到指标少,老同志又多,难以平衡。想来想去又找到了我说:这次长工资指标少,局里老同志多,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你年轻,以后机会还有,这次是不是就不要参加了。我一听,爽快的回答:可以。他在大会上进行了公布后,引来了机关老同志的一片赞誉声。但是,从那次以后,好长时间也没有长工资的机会。但我并未因此而产生不良情绪,对工作也没有什么影响。 我善于处理上下级的关系,这个特点在到新单位后也充分体现出来了。比如,与上级部门的关系方面,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由不熟变为关系融洽,并得到他们的赏识。他们也视我为信得过的人,我报送的材料和所做的有些工作,经常成为他们的"免检产品",这样,我经常能够独立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和任务。由于工作上成绩较突出,加之对我能力的认可,在成立《中国建材报》烟台通联站时,特邀请我为唯一的一位特约记者,这让我十分高兴。 在到新单位工作了两年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我没想到的事情。 由于我表现突出,文字水平又好,经市建材局党委研究决定,要调我到市局工作。结果在商调过程中发现我的身份不行,进不了市里的国营企业,更进不了市局机关。事前我并不知情,来调我的姚书记对我说了,我才知晓。这让我感到很是纳闷,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我转正用的是地方国营指标(俗称小国营),与全民所有制企业有差别(市建材局下属的企业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又称大国营)。这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没有加入"正规军"的序列。身份对一个人竟如此重要!我又服了:不是苍天不给我机会,还是命运不佳啊?这又让我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失之难得啊! 事过以后,我反复考虑,还要寻找机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万能"身份。 这个机会在当年就出现了。 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工商部门为补充、加强工商队伍建设,决定在正式工人中通过考试招收一部分工作人员,录取后为国家正式干部,在工商部门工作。这确是一个好消息,如被录取,一步就可跨入国家干部的行列,比全民职工身份还要高出一筹,这就好像有了"通行证"一样,以后走遍天下也不怕了。 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不放。因为这次机会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后一次了,因为再过一年就36周岁了,超过这个年龄,就是再优秀也不行了。 人事部门的领导们对我很是关照,虽然过了报名时间,仍为我补办了报考手续。 就这样,我又为改变自己的身份开始拼搏。不过这次比以前要轻松多了。 由于我有较好的基础,书面考试对我来说是不难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文字考试顺利过关。可接下来的现场考试却让我感到有点为难。 考官们都是我熟悉的面孔。越是熟悉,心里越是感到不安,十多个考官在台上坐了一排,平日里在一起工作、嬉笑,今日却要被他们"拷问",这么大的岁数了,还要"过堂",心里感觉不平衡不说,而且脸面有点过不去,所以未免有点紧张和不好意思。不管怎么说,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再难的事也要干!就这样,硬着头皮度过了现场考试的每一关。 事后,见到了个别考官,我还有意向他们表示不满的情绪。他们笑着说:你紧张啥,我们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不然,你考试会不及格的。我也微笑着对他们说:是的,谢谢你们了。我心里明白,他们不会不让我过关的,如果我过不了关,其他的也就无法过关了。 就这样,我又顺利的将身份转变为国家正式干部。工商局的领导对我也很欣赏,有意把我留在局里工作。不过按规定,我必须先到基层单位工作。 一听说我可能离开建材局,这可急坏了单位的一把手。他立刻找到了县委的主管领导,提出不能把我调走,否则单位的工作会受到损失。县里领导还真说话了,弄得工商局的领导也没办法。虽然这样做不符合规定,但只好以借调的名义变通一下。所以,我用了人家的转干指标,不为人家工作不说,还躲过了下基层工作的辛苦,当时感到很是得意。 没过多久,在单位领导的催促下,我将工作关系由工商部门又办回了建材局。 后来的工作我更是春风得意,工作轻松不说,还深得上下级领导的满意。在单位里,虽然只是个办公室主任,但有时比局里的副职发挥的作用还大。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组织部门又要调我到县委的一个部门工作。单位一把手依然死死不放。组织部门的同志大发雷霆,态度极为严肃的对他说:县里的干部是你说了算吗?把这位经理狠批了一顿。无可奈何,他不得不放人了。这样,我又"带帽"到了县委机关党委任党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付科级待遇)。 这个部门是专做党务工作的,管辖103个基层党支部,这些支部中有不小是处级级别的。以前我虽没接触过党务工作,但经过短时间的熟悉便很快进入了角色。四月份到任,六月份便承担和完成了全系统半年工作总结的任务。党委书记和其他工作人员不仅很满意,而且从心里感到佩服。而我觉得做这样的工作不用费很大的劲就可以完成,这可能与我以往的努力分不开吧。 在机关党委工作,条件和环境都不错,实际工作量也不大,而且是真正的"铁饭碗"了。心想,后半生就在这度过吧。我还知道,年底将公布我为机关党委副书记(副科级),这是我原来想都没有想到的,奋斗了半辈子,还将弄个副科级,有这样一个结局就很不错了,我又感到了满足。 可还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我,就是工龄的问题。我转正时属于工人身份,劳动部门对我13年的合同工工龄不认可。那时,工资随着工龄跑,工龄越长,工资就越高,工资与工龄挂钩,而不与职务挂钩,职务再高,工龄不长也不行。这就意味丢了工龄就等于丢了工资。这仍然是个大事。 为此事,我多次找过人事和劳动部门,以76年组织部的公布令为由要求认可我的13年合同工工龄,但任凭你怎么反应,就是得不到解决。这在我心中产生了极大的不快,有时还将这个情绪带到了工作中,时不时有发牢骚的现象。组织部门的领导也发现了我的思想情绪,但我全然不顾,心想,这件事不解决绝不罢休。可苦思悯想,却怎么也想不出好办法来。 九月份的一天,天下着大雨。原建材局局长(在省建材局任付处长)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刚从威海回来,要我有时间见个面,叙叙旧。我立即冒雨赶了去。饭后闲谈中告知我,他现在已到省建材局在威海的一个直属企业任总经理(处级),尚缺一个办公室主任,问我是否愿意到那里工作。 事情来得突然,我没有思想准备。便对他说:我考虑一下吧。 回到家与妻子说了此事,妻子让我自己拿主意。我反复思考难以作出决定,便征求亲戚朋友们的意见,有支持的,也有拿不准的。我想,去也行,不去也行。去了,发展空间会大一点,而且有可能保住我的13年工龄。不去,13年工龄不知何时能得到认可,弄不好就会丢掉,而且在这里付科级到顶了。我想,如果能保住13年的工龄,去未必不是好事。 反复斟酌之后,我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一听便说:没问题。就这样,由他出面向组织、人事部门摊牌,为我办理了13年工龄的认定手续。 那时候我想,既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到哪里工作我都不怕,什么铁饭碗不铁饭碗,难道还能生存不下去? 就这样,我亲自到济南去了一趟,在半个月之内办完了一切调动手续,急急忙忙就去报道上班了,因那里有许多工作在等着我,省局的领导也希望我尽早上班。 农村有句俗话,说是一年走十八家(指出嫁的媳妇)也有吃不上过年"饺子"的,说的是一个人的命运不好,时时赶不上时运点。而我却相反,每走一家都能吃上过年的"饺子",不知是不是命运好的原因。而这样的"饺子"我吃的可也太辛苦了。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共有四次工作的调整和调动,而每次到新单位后,都是在情况还没有熟悉过来的情况下,年终工作总结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到威海来,也是如此。这命可也太好了吧。 还好,完成这样的工作我还是不太费力的,我的水平不高,可他们还不如我呢! 就这样,每到一个新的单位总会遇上最艰巨的任务。不过,每完成一次都能得到人家的加分,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值得,然而心里就有点欣慰之感。 这次到威海是长距离的转移,也是我第二次在企业打拼,与坐机关显然不同。我虽然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但像这样一个处级企业,还是显得有点谨小慎微。这个企业从步入市场经济以来,公司管理、经营状况及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而且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确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这个企业有一个在当地排号第二的大宾馆,公司的日常开消主要依赖它,即使在业绩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下去。省建材局是天高皇帝远,对此很是无奈。 另外,体制确给这个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弊端,这也是省局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充实加强的主要原因。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任的第一位管理人员,也是带着省局领导的一点希望而来的。总经理对我说:在适当的时候将公布我为副总经理(副处级),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到任后又是年底,马上就要开始第二年的工作,首要的是确定工作目标及完成目标的措施。既然是企业,就要按企业的模式和要求进行管理。 无需置疑,我依然是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根据总经理的意见,我极力主张顺应形势需要,在公司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从公司成立以来就一直是大锅饭经营模式),彻底改变过去"大锅饭"的经营方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各部门实行择优组合,对组合下来的人员,进行三个月的学习培训,再次组合不上的自谋职业;另外,盘活公司资产,注重经济效益,对于无偿使用资金且无效益的逐步收回等等,还出台了其它一系列措施,这等于在企业内部动了"大手续"。 大刀阔斧的改革,必定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一些过去吊儿郎当、坐吃山空及拿着公司资金到处旅游的人顿时没了章程,不满情绪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甚至有的希望改革半途而废,重新回到大锅饭的时代。我和总经理下定决心,只要方向对头就坚持下去,一定将改革进行到底。 这样坚持了不到一年,已经初见成效,经营无效益的现象得到遏制,原来的懒散人员也一改常态,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公司上下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初现蒸蒸日上的局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公司工作如火如荼的时刻,总经理的爱人病情加重,不得已常住外地治疗。总经理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爱人的治病上。我作为改革的决策人和执行者也把相当的精力用到了这一方面,以致影响到公司的工作,有些改革的措施不得已而放弃了。 在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以致发展到生命垂危的地步,这使总经理不得不作出放弃工作的决定。 这直接关系到我的去向问题。经反复考虑,我也决定放弃在此工作的机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感到很是痛苦。 不久,省建材局对这个公司作出了降格的决定,同时以拍卖部分固定资产的形式,偿还银行贷款。这样,企业可以摆脱日趋亏损的局面。 好心的朋友多次劝我不要走,他们担心我回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我还是没有改变主意,毅然决然要回去。 既然要回去,那就要做回去的打算。组织部门的一个好朋友对我说:还是回原籍吧,我对他们(指原籍的组织部门)说一声。我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回去后我仍可保留原来的职务,并得到较好的安排。但回原籍我没有这个打算,就婉言谢绝了。 为了保证返回的顺利,工作中我特别谨慎小心,担心在调回时惹麻烦,因为那时我手中还有一定的权利,在有些方面签字还有效,生怕此时有人打我的主意,套取公司资产。如财务科的科长曾要我签一笔汇款,被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在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后,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回家"的路并非容易,而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容易。 那是九四年的下半年,正值企业职工下岗的大潮,很多企业职工下岗后找不到工作,而我则得助于朋友的帮助,较快的找到了接收单位。 开始,有的单位表示可以接受我,但不承诺住房,这对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当然,机关事业单位是进不去的。反复了几次,最后选择了一家热力总公司,因为这个公司迟早会分到房子的。 热力公司是一个公益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的管理。虽然工资待遇不算太高,也没有什么职务(企管科的职员),但住房迟早会得到解决。我只求这一点就行了,其他别无所求,什么职务不职务无所为,身上无职务反而觉得轻松。 同样,我并没有因环境和工作性质的改变而影响工作,对于企业管理工作我还是可以尽快进入角色的。对领导交待的工作,我不仅能够较快圆满的完成,而且还能提供良好的建议和方案。这或多或少引起了单位领导的注意,加上对调入前的了解,逐渐对我引起了重视。是啊,一个有科级干部经历的人,做好一个科员的工作还是不费气力的。 然而,在热力总公司上班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好事"又来了。 市政府与国外一家大企业有一个大型的汽车合资项目,筹建办公室设在开发区,开发区的一位副主任兼任办公室的主任(处级事业单位,编制十人)。这个项目投资51亿人民币,是当时在全市和全省乃至全国较大的一个中外合资项目。因项目选址在开发区,所以筹建任务交由开发区承担。随着项目谈判的深入及人员的不断增加,需要增加一个懂行政管理及党务的人员。经过考察筛选,确定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由于这个项目投资大,建成后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被列为市、省的重点项目。筹建办公室设在开发区,开发区当然必须全力以赴予以支持。当时,开发区就确定了一个原则:只要这个项目需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谁也不许设置障碍,热力公司亦不例外。 热力公司的总经理舍不得让我走,但又不好明说。在与我谈话时透露:管委要人,他没任何理由阻拦,只有你自己提出不去可以。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便提出解决住房是我的首要问题,倘若汽车办不能解决住房,我可以提出不去。他犹豫了片刻说:据我了解,汽车办有房,但能不能分和啥时分说不定。我想,只要有房早晚能分。所以对他说,去不去都可以,你们领导决定吧,把"皮球"又踢给了他。 就这样,不几天我又到了一个新的单位。记得去的那天也下着雨,我还差点滑到在楼下。在与汽车办主任的交谈中,我表示:在这里工作,我对职务、工资都不考虑,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对待就行,对工作我会尽力而为的,请领导放心。他笑了笑,对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作了交代,我表示同意。 后来我看到,到这里来登记的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达五六百人,他们有的已经等了两三年了,很多人想进而进不来。我暗暗庆幸自己:真是运气太好了!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也是过去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我想,技术层面的工作是我的缺项,行政管理、党务工作是我较为熟悉的,那我就在这些方面多发挥作用吧,一样可以为项目做出贡献。 从别人的手里接过了党务、档案、劳动人事等方面的工作,我默默无闻的亲手干了起来。在过去我没有做过这样实际性的工作,因为每个单位都配备了这方面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都是由他们来完成的,而现在我必须是亲手干才行。即使这样,我没有一点不情愿的想法和表示,反而觉得有点具体事做挺不错的。 做好这些工作对我来说并不难。有些工作我虽然没有亲手做过,但都比较熟悉,一些具体的问题若是不懂,问一问有关方面的人员就解决了。所以,在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把这些工作理顺的井井有条,对办公室所有人员的工作均起到了方便、高效的作用,在我来之前,这些工作都是十分凌乱的。我看到主任对我的工作比较满意。 短时间的工作表现,得到了主任的认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主任就让我把工作关系调过来(一般都要经过六个月的试用期才能调入),并告知我,汽车办编制暂时不能用,只能调入汽车总公司(与汽车办合署办公,挂两块牌子),我表示同意,随即办理了调入手续。 正式调入后,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但上进心依然很强,总想多学点东西,多掌握点技能。但这个想法在平日工作中是不能过于暴露的,需要掌握个度,太过了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技术方面的问题,会议上只能认真听并做好记录(我参加会议大都是作记录,只有在研究人事、劳资、党务时才有发言权),不能随便发表意见,有的会议不通知我参加,我也没有看法。因为那时参加的会议多,意味着你得到了领导的重用。 有一次,在一个董事会上,有一个懂事对我方的投资提出了疑问,并要求拿出解决的办法。主任对此予以承认,并提出在每年的分红中解决20%,直至补齐为止。我按此整理出了会议记录,主任看了很满意。事后在办公会议上,主任要他的助理(本科生、年轻阳光)将会议的情况通报一下,他说了好一会也没说明白,在场的工作人员也听的稀里糊涂。主任不满意,让我将会议记录拿来读一读。我取来记录在会议上读了一遍,大家心里一下就明白了。主任说:很简单,就这么个事。当时搞的我和这位助理都不好意思。因为,我不希望看到别人因为我而出现那种尴尬的局面。但那次以后,他们对我都另眼相看了,认为我在文字方面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我对有机会参入这么大的合资项目感到荣幸和珍惜,它确实锻炼和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既学到了知识又长了见识,可没想到是后来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由于我的工作渐渐得到了主任和全办工作人员的认可,因而我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加。不仅经常参加大型的谈判活动,还先后四次参加了市政府召开的项目协调会,多次完成了项目的请示、汇报工作,而这些工作过去大都是由主任助理来完成的,有时主任感到不满意,就自己亲自动手写,而只从我接手后,就再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再如,主任出差,以往都是由助理陪同,小伙子即有学历又很阳光,而我不仅岁数较大,而且形象不是太佳。可后来这些工作渐渐的都由我代替了。我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又不能推迟。主任认为在文字方面我的能力要比他稍好一点,他把意图一说,我就能理解并能够用文字准确的表达出来。后来主任私下对有关人员说:这个人(指我)是不错的,综合能力较强。 一年后,我被公布为政工处的副处长,还听说我是党支部付书记的人选(后因其他原因,担任了党支部组织委员)。种种迹象表明,我到这里后不但工作顺利,而且绩效显著。从第一年开始,我连续三年均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最后还被嘉奖一次。 接下来的好事连连不断,我不仅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住宅,还将妻子、女儿一起迁到了开发区,一家人在我"流浪"了近四年后又团聚在一起了,奋斗了26年,美好、稳定的生活终于实现。 我想,这就是我的最终奋斗目标,在这里渡过自己的后半生就可以了。因此,也不去多想了,什么高官厚禄,统统是过眼烟云,平平安安一辈子就行了。 思想上轻松了,工作起来也觉得比较顺利。更让我得意的是,我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了,许多工作必须有我在,主任才放心,有时候我还起到了"救急"的作用。 有一次,为了庆祝项目谈判成功,外方特意请来了自己的演出团队,要在这里演出,中方的协作单位自然就是我们了。 为配合好这次演出,确定由行政处长具体负责协调工作。这可是个美差,其他人也想参入,但却没有这个福气。 处长是位女士,岁数较大,工作热情有余,组织协调能力不足。这么大的一个活动,需要有相当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完成的。她显然力不从心。而让人不得理解的是,主任却偏要将这个角色给她。 在活动还没有进入到高潮时(演出没有开始),她就支撑不住了,繁多的事物搞得她晕头转向,后来干脆在家躺下了,说是身体不好。 这可急坏了主任。这么大的一个活动,又是中外第一次合作演出,搞的不好影响可就大了。他马上找到了我,要我马上去看望一下处长,并赶快组织人员到演出会场协调有关事宜。我当时也觉得有点难为情,但考虑到大局,还是接受了下来。 在去处长家看望后,我便带了两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赶到了演出会场,接手演出的协调工作。因为我一个人的能力也有限,这样的活动需要有得力助手,不然的话,累死你也做不好的。而处长欠缺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 在各方的努力下,演出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主任对我也给了个满分。而在活动结束后,处长的身体也康复了。 在以后工作中,我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行政方面的事几乎都有我的份。而我是愿意多做一些事情的,一是能够多学习一些东西,二是做的越多越能证明我的能力,尽管有些工作不是我的管辖范围。 项目评估是报批过程中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共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二是对项目的环保大纲进行评估。只有这两个评估通过了,项目才能正式报批。 这个过程要集中全国机械、环保部门的诸多专家现场进行。说穿了,就是让他们对这个项目挑三拣四,没有问题了,评估就通过了。这确是非同小可,搞的不好会前功尽弃的。 各级领导极为重视,市政府由一位付市长坐镇指挥,主任亲自上马,组织了一个七人工作小组,吃住在宾馆,白天、晚上连轴转,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了。 处于对我的信任,主任将分量较轻的环保大纲评估服务任务交给了我。 这个评估组住在另外一个宾馆。据说两个评估组必须分开,不能在一起的,至如为什么,只有天知道。像我们这样的工作人员是不可能知情的,因为我们的工作和任务就是服务,只要把服务搞好了,评估就没有大问题了,反之,就有可能出差错。这使我们脑子上的炫自然就绷得紧紧的。 我丝毫不敢放松一点警惕,在评估的过程中一直围着组长转,对会议的方方面面及每一位评估人员的需求都考虑的周周全全,吃饭时,人家都坐下吃了,我才敢坐下吃,晚上人家都休息了我才能休息,会议人员需要什么必须马上办到,不让他们对服务有一点的不满。即使这样,我还是提心吊胆,生怕服务中出现问题,给我配备的那个小伙子成了我的"勤务兵",跑上跑下的也累的够呛,经常是上气不接下气,我也只能疼他,但不能放松他。 宾馆离我家大约2华里多一点,七天中没回家一次。第五天的时候,妻子感冒了,我说:先吃点药吧,再有两天就结束了。就这样,任何事都不让干扰,生怕对评估工作产生影响。 七天过后,评估顺利通过,结果非常理想,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各级领导赶到非常满意,也使项目报批得以顺利进行。项目获得批准后,合资公司随即成立,我们的工作很快转入了工厂建设阶段。 但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原主任被捕入狱(差点"双开"),全体工作人员被停止工作…… 惨剧来自于权利的膨胀和过度的贪婪。 由于合资各方的努力,项目谈判取得成功并很快获得国家的批准。不仅汽车办工作人员欢欣鼓舞,政府和社会各界均相告庆贺。在工作重点转入工厂建设后,四面八方的建设者蜂拥而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问题出现了。 首先是权利的膨胀和思想上的忘乎所以。他认为,项目谈成了,我是头等功臣,什么事都得我说了算,办公地点的重新选择、派往合资公司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工程的招标等等诸多事项,他都要说了算。另外,他觉得自己已到退休的年龄(当年年底就60周岁),又恰逢项目建设的大好时机,现在不"作为"还等何时?辛辛苦苦一辈子,退休后一贫如洗,怎能甘心? 所以,在这种思路的作纵下,汽车办几乎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其次是贪婪的欲望太盛。项目一成功,老婆、女儿一齐上,什么服装店、饭店、服务公司都成立或启动起来了。开运动会,汽车办参加,服装由老婆的服装店提供;来人来客了,由女儿的饭点招待;需要办公用品了由服务公司购买。就这样,资金合理合法的流进了家人的腰包。汽车办不仅他一个人说了算,财务上也是他一支笔。权利在他这里没有监督和约束。 为了使项目建设进行的顺利,市里决定:免去他的管委副主任一职(已到退休年龄),汽车办主任再保留一年,他感到比较满意。这样,可以实现他的很多"梦想"。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在快到年底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市委先是派来了一位副主任,时隔一个月后又派来了一位主任,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两个职务全免。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一下打乱了他的计划。 他极为恼火,对组织部门大发雷霆,与新来的主任、副主任也极不配合,以致后来达到矛盾公开、吵架经常的地步,严重影响到了工作。这样的决定并不是新来主任做出的,与之对立,招来的只能是麻烦,而不是吉利。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正如所料,麻烦的事接踵而来。其他单位的离任审计一般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完成,而对他的的审计进行了两个星期还结束不了。因到了年底,只好过了春节再继续。 过了春节后继续审计。进行了一个月,仍然结束不了,对一些搞不清的问题又延伸审计了一个月。在纪委部门对其谈话后,被检查机关批准逮捕。一年后被判刑四年缓刑三年。 问题是原工作人员也跟着"沾了光"。在他被捕后不久,新到任的主任宣布:原工作人员全部停止工作(指在汽车办工作的人员)!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解释。 这如五雷轰顶!为什么?没人回答。后来,找到了原分管汽车办工作的副市长(在这之前,他分管该项目四年多,后任市委副书记)。他的答复是:你们等着吧,这个事迟早会给你们答复的。嗷,原来是被"停职审查"了。没办法,那就等着吧。 一年后,原主任的案子审理结束并予判刑。但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却再也无人理会。而在此之前,汽车办的编制早已用完,任凭你怎么反映也没人回应。 这是我一生来遭受的最大打击。没了工作不说,还弄了个不清不白。当时,老父亲听说后,从家里带来了仅有的四百元钱对我说:拿了人家的就还给人家。我说:你们别怕,我真的没事。好说赖说让父亲把钱带回去了。 从此以后,因为岁数偏大,再也没有工作的机会。几年后办理了退休手续。 我没想到,在我快到退休年龄之际会遇到如此之大的打击。一个为党、为政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到头来会被无辜的停止工作,真让人无法理解。 也许这也是命运吧。 我一生需要感谢的人很多,这些人中有我的朋友,有我的老师,有我的同事,有我的直接上级,也有我的间接上级,他们当中,有的同情和支持过我,有的直接或间接帮助过我,在我感到困难和无助的时候,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使我迈过了一个又一个沟壑和坎坷。我每想起他们,感激不尽的心情油然而生。但往往是错过了才会感到后悔,我始终对他们心存歉意…… 现在,我与妻子均已退休,虽然收入不高,也算是满足了,对比起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我想,一个人学会知足才是难能可贵的。我感到知足了。 没有经历不会有体会,没有体会不会有认知。命运也好,机遇也好,都需要自己把握。不要被命运所困惑,也不要太过追逐命运。命运伴你一生一世,顺其自然,诚心诚意的善待它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不会伤人。 作于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