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Z最近找到了新工作。 Z在香港的零售业工作了多年,去年起香港受疫情影响,时尚产业受重挫,Z所在的跨国公司业务受损,Z和在美国总部的董事会对大中华区业务分歧严重,作为做了零售业多年高层的Z更看好内地的业务,想重新更换赛道。 Z想换工作其实已经纠结了颇久,进入人生的四十年代末的已育失婚港女,换高薪工作并不是易事,哪怕是经验充足也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不要以为那些光鲜的高管就是工作随便挑,其实高层的工作岗位本来就少,要求又很全面,匹配度相当困难,所以高管跳槽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Z看好国内市场的前景,但真要到内地市场来找工作,除了女性高管自身的条件限制,跨区域跳槽还面临好多不确定因素、人脉不熟,经验打折……是不是能找到相关工作并没有把握。疫情加速了市场的变化,更坚定了她的决心。 从香港到内地战线太长,又是疫情期间来往不方便,疫情期间内地的零售也受影响,Z远程联系了几位认可的猎头和原先熟悉的人脉,都没有积极的好消息。为了更了解市场的变化,Z就辞职离开老东家,从香港离职到国内专心找工作(虽然她还有些其他工作在手上,但也算裸辞了)。离开香港时,Z就想过中间可能有好几个月甚至更长收入大减甚至没收入,但是她对我说,现在觉得自己裸辞这一步才是PK掉很多竞争者的关键。 这一步让Z除了工作经历外有了些独特的附加竞争力:她真的研究甚至去现场调研了好些企业,写了专业的研究报告,因为现在没有正式工作,她能立刻到岗,她能积极回应招聘企业的要求,和招聘企业互动极好,和目标企业的董事会每个人都见过多次,交上朋友,甚至还无薪去目标企业做了个顾问项目,相当于试岗... ... 最后,董事会全票通过对她的录用,Offer她这家集团公司COO负责金融科技和大消费零售方向的业务,月薪是3X万+股票+期权….虽然比不上原先的薪资,但相关不远,已经算成功实现了她的目标。 我是极不赞同裸辞的,但Z这种精心设计的裸辞是特殊情况。因为能做高层的人能力其实差距不大,他们专心想搞定一件事时能量极大,开拓机会和建立人脉都不是问题,核心差异是Z裸辞后有时间,专注去找机会,又不在乎钱,让很多事的阻碍小了很多。 按Z的说法,这是她耗时几年的项目。她的成功跳槽主要是做了充分准备,做的项目成功了。我总结她这次跳槽"项目"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下: 1、有有力的财务支撑 Z早就是高薪人士,财务实力不错。但是不要以为高薪的人就没有财务压力,赚得多的人也花得多,她单亲单收入,要供楼,养育孩子,还要自我增值…开销极大,按她的说法其实也一直月光。 Z约在五年前就看好内地的发展,想跳槽到内地。但不敢裸辞,一直只能远程找新工作,效果并不好,国内人才济济,她的各方面积累并没有太大优势。 但是,Z不是觉得就没办法了,她认真计较开销,设立自己的跳槽准备基金强制自己储蓄(这个过程我觉得也很有意思,高管也要强制储蓄的)。此外,认真了解了搬家后孩子的教育,家务处理等细节,将财务作为第一个要攻克的项目。三年她的跳槽基金已经足够Cover她一年不工作,没有收入的生活成本,何况她即使没有了主业工作,也会有一部分投资收益,不敢说财务自由,失业最多让她生活水准下降,起码不会造成特别大的财务困扰。 2、注意积累人脉 Z在香港已经是到大中华区副总裁层级,高层人脉并不少,但是换一个区域,甚至换行业就没那么起眼了。Z决心去内地工作后,积极参与内地的交流,甚至还在内地上了两个相关行业的总裁班。 Z有意识结交一些内地的人脉,在领英上加了很多目标行业和企业的高层,联系起来言之有物,很多人成为了朋友。 3、积累国内项目经验,关注目标对象 Z这两年有意识以国内的某些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几个重点关注的项目,多方收集信息,对目标的企业了解深入,甚至还发表了多篇文章,这样职业跨度就能走宽。 此外,还参加一些以内地为重心的行业内的咨询项目,积累相当可观的项目经验。其实职场上到一定层级,很多能力已经通用,行业知识局限并不大。 4、找工作的策略 Z在找工作时,充分体现了她的能力。像这样的高管找工作,大多喜欢丢份简历给猎头,然后就是等待猎头回音。但是很多年龄较大或简历有硬伤的人才用猎头找工作并没有优势。因为客户需要猎头找的人才往往要求很苛刻,硬指标很严格,竞争很激烈,当然花了钱嘛,自然尽量要找市场上"最漂亮"的人。 Z除了和信得过的猎头朋友保持紧密联系外,在领英及目标公司官方渠道上关注其动态,结合猎头公司放出来的信息,信息来源通畅,一旦第一时间落实了空缺,她就会主动调动自己的业内人脉去推荐给公司一把手或董事会。 Z说,因为她理解很多猎头朋友看她的简历不会把她看成第一候选人,HR也容易把她忽略掉。毕竟她的硬条件有一些不是最适合的,她的优势在软能力上,而这软能力必须在面对真正的决策层才能发挥作用。 最后,Z果然是自己通过强有力的人脉推荐,出色的个人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高层管理人员跳槽周期较长,综合能力都很过关,但是真想跨行,跨区域跳槽难度还是很大,尤其在中国市场目前对年龄偏大者并不友好时,有些高管也想错位竞争,但却陷入经验错位,时间不足,人脉不够的局面,也许Z的"项目"经历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