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重阳节朋友圈里孝子满天飞,赶回家的没几个"的文章,写了一些在朋友圈里晒孝心,却以各种借口没有"回家看看"的现象。文章嘲讽和谴责那些"不回家"的人,并对寂寞的老人抱以同情和关爱,因而颇为煽情。但文章写的都是大城市里的人和事,这些人都是可以回家却没有回家的。而我们这些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游子,根本就没有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却也无端受到嘲讽。 我所在的县是闻名全国的贫困县,固守土地根本没法解决农民的生存困境,因而出外谋生成了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具体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一代农民工,年龄大约在四五十岁,以出卖苦力为主,常去的地方是内蒙古、新疆以及甘肃省内的一些建筑、路矿等工地。第二类是新一代农民工,以没有考上高中和大学的职校毕业生为主,多去现代企业打工,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第三类是大学毕业生,除了少部分在本地教育、医疗、行政部门就业,绝大多数都在外地找到了工作,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每个省市都有。 那么,家里留下些什么人呢?主要是一些老人,还有一部分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在家种地。就我目力所及,在我生活的村庄里,没有任何一个家庭的成员是能够常年团聚在一起的。离别是每一个家庭的常态,团聚则是难以实现的奢望。就连一年一次的春节团聚都困难重重(比如请不到假、买不到火车票等),平时团聚更是想都不敢想。 在我的朋友圈里,也有很多远在异乡的游子们,尤以后两类居多(因为老一代农民工多数不会或没兴趣玩"朋友圈")。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正如所媒体报道的那样,这些远在异乡的游子们大都会发一条"说说",表达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祝愿。但我丝毫不认为这会有什么矫情或虚情假意,因为我知道,这里透着太多太多的无可奈何! 近些年,有不少人一直从道德上谴责年轻一代不能"常回家看看",因而国家立法部门将"常回家看看"写进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对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地区来说,这能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呢?不让年轻人出去工作,这恐怕不可能;让走到天涯海角的年轻人每周或每月回一次家,这更不可能。而一些媒体仅仅拿一两座大城市里的几个个例说事,就得出"孝子满天飞,赶回家的没几个"的结论并对这些"假孝子"们充满调侃和嘲讽,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多少无奈的现实,又刺痛了多少无可奈何的游子。 "孝子满天飞"不假,但要真正摸清现实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还希望能多些调查,特别是走进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走进"打工族"聚集的珠三角、长三角,了解一下城市化的铁蹄是怎样踏碎了无数农村家庭的团聚梦,了解一下留守老人的晚景凄凉,也了解一下漂泊一族回家无门的无奈与痛苦。尽管这样的"了解"可能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多些理解,多些同情,从而少些调侃,少些嘲讽,少些情感上的隔膜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