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企业"自闭症"融入市场视野宽 朱蒂 自闭症是指人为地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与人的交往而产生障碍的症状。在企业营销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类似的营销自闭症。这类病症主要发生在一些二三线企业。由于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一些不够开放的心态,企业在市场中无法融入行业的主流,处于一种事实上的自闭状态,这也是一些企业被淘汰前的一种症状。 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自闭症"有三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信息情报自闭。一些企业领导者只关注自己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市场订单,对基本行业新闻都不关注,更不要说情报分析,这种"低头做事"的态度,很容易失去对市场走向的把握。这些人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小企业,不可能都学别人"。不照搬别人的东西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把这句话作为排斥外部环境的借口。那就大错特错了。 信息自闭的症状表现为与市场离群独处,缺乏沟通,不了解外面的变化。抱着过去的成绩幻想未来。信息自闭的最大困难来源于缺乏对市场的认识,并且自以为是。 其次是思想行为自闭。思想行为自闭主要表现为对外来思想的排斥和缺乏对外来变化的应对。企业不能以创新和灵活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经营活动,更多的是参考以往的经验,并以此作为企业的行动指南。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换,这种"成功的经验"有可能变成了影响企业发展的毒药。当企业进入了产品、服务、品牌等多层面竞争的时代,有些企业还抱着做服务和品牌是增加成本的心态,这种产品营销的思路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笔者与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有过一些交流,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思路,但是能够跳出思想行为自闭圈子的并不多见。"与时俱进"也许是解决自闭的良方。思想行为自闭是企业短视的行为。说到底是企业家本身的素质表现。 最后是领导方式自闭。这是所有自闭症表现中最严重的一种,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一切以领导为准,下属员工没有主动意识。企业实行控制管理,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员工在服从中被动地完成工作。和上面三点相比,这是企业内部的自闭行为。这种自闭的直接后果就是员工缺乏团队意识,工作效率低下,满足于习惯化的行为模式;缺乏对市场机会的创造能力和把握能力;缺乏对社会的变革和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留恋旧事物,抵触新事物;信息传递常常采用命令的生硬方式,缺乏情感色彩。领导方式自闭的后果是产生文化自闭症,在这样企业工作的员工普遍有一种压抑感。 这里还要区别一下,自闭症者并不等于是"弱智",患有自闭症的企业有可能还存在不错的短期效益。因此,企业的"智商"。并不能作为界定是否患有自闭症的标准。 如何走出企业经营自闭? 首先,治疗企业经营自闭症需要的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就是点睛之笔。笔者理解"放下包袱"就是要解除思想层面的一些负担,"有些东西,一旦我们陷入了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思想负担"。过去的错误会成为包袱;过去的成绩也会成为包袱。 我们强调思想解放,强调放下包袱。更多的是指背负着过去的成就而产生的思想包袱。上面分析的企业自闭症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企业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自我陶醉,只有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企业才能轻装前行,才会有走出自闭的内在动力。思想解放首先是领导的思想解放,领导的自以为是是很可怕的。 其次,治疗企业经营自闭症需要把企业放到市场上去评估,而不是放在历史中对比企业的过去。只有在市场上验证自己的实力,才能看出自己的真正水平,如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像鸵鸟一样把头藏起来,只会被市场抛弃。 最后,治疗企业经营自闭症还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广纳人才,让外来的思想带动企业走出自闭。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很多冲突,甚至是经营的暂时下滑,但一潭死水,总需要有打破的契机。在这种冲突中。很多是外来思想败下阵来。企业又重新走向自闭。由此看来,打破企业固有的思想是非常艰难的。 从卖出一根竹篙悟生意学问 宋绍武 初冬一日,阳光暖暖。妻子趁太阳好,把棉絮等拿到阳台上晒。没曾想,有根竹篙因日晒夜露老化,"啪"地一声折断了,被子飘落到地面。正准备下楼去捡,一个扛竹篙叫卖的老人大声喊道:"是四楼的吗?我把棉絮送上来。你家要添竹篙不?来两根吧!好备用。" 可真会做生意啊!妻子应声称是。老人叫我找截绳子把一端丢下去,他敏捷地把长竹篙捆好,让我们"提"上来。他随后"蹬蹬蹬"地爬楼,抱着棉絮上来了。 看那墨绿色竹篙。笔笔直直,长短正好。妻子甚是喜欢。我这才注意到,老人两鬟斑白,精神矍铄,一身旧工装显得干净利索。收了钱。老人说想讨口水喝,摸出个军用壶,让妻子帮忙把开水灌进里面。 我好奇地问:"哪有这么巧?竹篙断了正好被你碰上。"老人呵呵一乐:"不是巧,早上我在这儿转了好几圈,你家算是被‘逮着了。"挺有意思!我干脆搬了板凳让他坐,老人先言一声谢,接着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小兄弟,想听我卖竹篙的故事吗?说来话就长!" 他是市郊农民,家里承包了小山后一片竹林。竹子成材后,选好砍下来,处理上面的节疤,用火烤弯曲的地方。把竹身修整得圆润笔直。他不定期把成品竹篙拖进城,存放在侄儿商店里。每天扛着竹篙沿街叫卖,销售的重点是一些老城区。 老人接着侃侃而谈,说家庭主妇"出晒"时是兜售的佳机。把竹篙做得长短不一,是和不同住户阳台的长度配套。随便看一眼,他就能估摸出买主所需竹篙的长度。这个让顾客用绳子从阳台提竹篙上楼,还是他琢磨出的一个卖货的特殊"道道"呢! 我问这生意好做不好做,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窃喜,说。中青年人对此看不上眼。实际上很有"油水"。货源是自家的,直销后绝大部分是纯利。去年,他还赞助孙女上了大学。见时间不旱了,老人拍拍脑门。再去几个"潜在的市场"转转,指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 "卖竹篙。实用,便宜!"老人叫卖的颤音飘然而去。他健谈、睿智,充满了自信。看着他挺直腰杆扛着竹篙的背影,我不由得感叹不已:卖出一根竹篙,里面蕴藏的生意经其实并不相想象地那般浅显。找准市场定位,取悦于顾客,从中就有取之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