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12日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终于达成新气候协议,它被业内人士称为"历史性突破",并"可能引领全球进入低碳时期"。虽然上个月恐怖袭击带来的伤害还留着痕迹,但气候大会的历史性进步,让命运多舛的2015年终于迎来了一丝希望。 迄今为止,联合国气候大会已经举办了21届。每次的气候大会,都无外乎是科学界和政治界、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最著名的博弈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当时,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均拒绝签订哥本哈根议定书。大会上,学界提出了要把未来温度上升控制在2 °C警戒线内,该次会议还被喻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失败之后,此次巴黎气候大会再一次被称作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它也再次重申了气温高过2 °C警戒线后会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会议进行到后半段时,受气候影响较大的一些国家更提出了要将气温升高控制在1.5 °C的目标。激烈的争执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以至于本该在当时时间下午3:45做出的最后表决推迟到了晚上7点半。 最终出台的结果让环保推动者欢欣鼓舞,不少与会者在宣布决议当场流下了泪水。尽管本次巴黎决议并未对单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法律约束,但与会的195个国家中依然有186个国家自愿设立了节能减排目标。比如,中国预计在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GDP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60%-65%;美国承诺在2025年之前较2005年减排26%;欧盟承诺在2030年之前排放较1990年减少40%;另一个排放大国印度则承诺2030年之前较2005年减排35%。 不仅如此,让此次协议更具现实约束的是,决议还确定了每五年对碳排放进行测量和评审,这将给言而无信只想搭便车的国家一定程度的压力。协议还承诺对贫困国家在2020年达到每年支付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在之后增加资金量,并承诺将对受气候影响变化较大的国家提供特别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以进一步降低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尽管不如之前预想的及时,但巴黎协议毕竟摆脱了既往气候大会失败的记录。德国环境部长Babara Hendricks说道:"这是史上第一项所有国家都参与的气候决议,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共同参与到节能减排的义务中来。这次气候会议已经达成了它的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功。巴黎气候大会不是结束,而是漫长环保道路的开始,今天我可以说,我们共同谱写了历史。" 此次巴黎大会成功的关键,在于中美两国态度的变化:美国在奥巴马上台之后扭转了此前小布什政府完全罔顾京都议定书的态度,进入积极的转向;而中国政府推进环境保护的动力也随着环境压力加大而不断加强。这一转变在2014年的APEC峰会上就已有了迹象,当时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又作了更新。而此次巴黎气候大会上,中美更是拿出了一系列方案措施和相应数据,完全贯彻了巴黎气候大会上强调"做了什么"而非"要做什么"的主旨。中国展示了"十二五"期间的环境改善成果,并承诺在"南南协议"上的资助项目,尽可能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美国则强调了《清洁能源计划》的落实情况和落实方案。 中方的进步部分得益于"十二五"期间环保领域的加强以及立法上的积极态度,也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产业转型密切相关。此外,气候大会期间正值北京今年最严重的持续雾霾,中国气候环境改善的压力与日俱增。 而对于美国,奥巴马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连任以来最大挑战和政绩之一,这一方面算是他对于竞选宣言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背后来自民主党的支持也不可或缺。美国能源署资深专家Graham Pugh认为,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态度上的不同,在于小布什政府更希望机构间合作,而奥巴马政府则更愿意将控制权集中在白宫内。奥巴马不仅在年初推出他的《清洁能源计划》,强调大力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参与建设是每个州的自愿项目),还在今年8月31日访问北极地区,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访问北极地区的美国总统,以提醒人们对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加以重视。 除了大国态度的转变,同样让人欣慰的是此次巴黎气候大会上出现了第一次行业主导的减排协议。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建筑与气候行动计划技术顾问Peter Graham教授的倡议和推动下,12月3日成了历届峰会的第一次"建筑行业日",关于节能减排建筑的提案也被提上议程。全球20个国家的首脑和能源部长加入了"全球建筑联盟"。建筑业第一次作为一个行业承担起了减排大任。 Graham教授:"建筑行业应对全球30%的温室气体排放,30%的水资源消耗和40%的材料消耗负责,因此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国这个领域的发展,他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建筑行业的能力建设。"我见过一个低碳城市项目设计图的一手资料,设计图上的设计和技术方面都很正确。然而开发者和项目的工作人员不知道该如何在保证环保达标的前提下实施项目。在中国,在用于支持扩大可持续建筑发展规模的专业训练方面,需求很大。" Graham说。 当然,既往气候大会失败的原因并未完全消散,决议之所以延迟,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依然是如何就公平分摊减排责任达成共识。 此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认为对方应该为气候恶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环保措施背书。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发达国家早在2009年便已作出,但却一直没能积极落实。在这次巴黎气候大会上,美国等国甚至曾表示,应该扩大为这1000亿美元筹资的国家范围,尤其是某些GDP高而排放严重的国家——其矛头不言自明指向中国。 而刚刚在一个月前宣布与中国展开核电合作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则称,1000亿美元的问题不必被作为此次会议的新目标,重点应放在产生如何筹集更多资金,以及确保资金的可用性。 即便在历史性的巴黎协议中,这1000亿美元依然只是到2020年的承诺,但更重要的是,它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据彭博社12月3日报道,伦敦政经学院今年3月的调查指出,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助远远不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减排计划,为了防止全球变暖,每年至少需要400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同时,在资金问题上还面临着一个"谁资助谁"的问题,即资金走向哪些国家如何决定才是合理的。 在胜利的气候大会之外,环境恶化的因素依然在增长。据德国《每日镜报》报道,一份来自德国环保局支持的研究表明,事实上,至今为止,全世界一直在加大建立新燃煤电站的投资——只不过各国都不选择在本国造而已。德国环境局长Barbara Hendricks指出,"政治上所谓的降低排放,其实不过是将燃煤排放的后果转移到别的国家去。" 这份研究称,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对外燃煤电厂的投资在210亿美元至380亿美元之间,而在未来则将高达350亿美元至720亿美元。研究还认为,即使目前全世界的燃煤电厂总的数量不变,到2030年,排放量也将是2030年所允许排放量的150%。 节能减排靠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除了一纸约束性决议以外,更要依靠各国的自觉和探索。Graham教授对界面新闻说:"相比较而言,能源效率在业界才是‘第一燃料’,第二步可以是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去中心化。更多的建筑和区域融入可持续能源生产是很重要的——地区太阳能系统、太阳能热水、热能转换区域供暖和冷却系统与本地高效的生物质能相结合,这些都是关键。在(能源使用方所在的)本地提供能源制造系统,也会增进(整体能源系统)的弹性。"对能源建设未来的发展,他表示积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