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本交易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财富赢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中科招商。该公司在去年股市暴跌之后,大举在A股二级市场抄底,鼎泰新材即是其目标之一。目前中科招商是鼎泰新材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0.01%。顺丰借壳鼎泰新材之后,随着股价的走高,中科招商有望获得可观收益。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计划以433亿元的估值借壳鼎泰新材(002352),其低调的掌门人王卫由此在世人面前摘下了顺丰的神秘面纱。这一与分众传媒估值几乎相当的借壳案,注定要在2016年资本市场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顺丰登陆A股,是典型的借壳上市。在IPO等待时间很长的情况下,直接借壳也是较优的选择。不过,就其433亿的体量来讲,想规避借壳审核标准也难。 净壳模式 根据鼎泰新材2016年5月23日发布的公告,顺丰借壳上市方案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鼎泰新材置出全部资产、债务和人员,变成一个净壳,估值8亿元。资产的接收方为顺丰控股的股东。 其二,鼎泰新材收购顺丰控股100%股权,初步作价433亿元。鼎泰新材的对价支付方式包括了前述8亿元待置换出的资产,以及发行价值约425亿元的股份。 其三,鼎泰新材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80亿元,用于顺丰的项目投资。 无论是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及营业收入,顺丰和鼎泰新材都不处于同一量级(表1)。加之重组后,鼎泰新材的实际控制人将由刘冀鲁变更为王卫,此次交易构成借壳上市。重组前,刘冀鲁持有鼎泰新材42.9%的股份。 借壳鼎泰新材,也令顺丰控股当前的股权架构得以曝光(图1)。在顺丰庞大的商业版图中,王卫通过深圳明德控股间接持有了顺丰控股68.4%的股权。而顺丰的其他6位股东中,嘉强顺风、招广投资、元禾顺风、古玉秋创4家,系2013年入股的投资机构。它们背后,均是实力和背景非常强劲的机构,比如嘉强顺风的LP包括中国信达、中信资本;元禾顺风的LP包括中国人寿、太平洋资产;招广投资的全资控股股东为招商局集团。 至于顺信丰合、顺达丰润,则是顺丰所设立的两个员工持股平台,二者合计持股10%。 重组完成后,明德控股将持有鼎泰新材55.04%股份,王卫得以成为其实际控制人。刘冀鲁持有的约1亿股股份数保持不变,但持股比例下降到2.04%(表2)。按照2016年5月23日鼎泰新材每股27.7元的收盘价计算,刘冀鲁持有股份的市值在27亿元以上。顺丰注入后,其价值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盈利能力强劲 王卫为什么不采取现在很多流行的手法,通过一定的策略,以规避借壳的方式将顺丰推向资本市场呢?估值规模大,难以找到一个合适壳体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应是顺丰强劲的盈利能力使王卫有了足够的底气。 2013-2015年,顺丰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均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表3)。其总资产由210亿元增加到347亿元,营业收入从274亿元增加到481亿元。不过,由于开拓电商业务,顺丰加大了折扣力度,其盈利状况从2014年起出现较大滑坡。2015年顺丰调整经营策略,盈利能力则有所回升。2015年,顺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回升至27.8亿元。 与国内其他快递企业相比,除了资产负债率稍高之外,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顺丰都远远优于竞争对手。从资产规模和收入来看,顺丰>圆通+申通,利润也差不多是二者之和(表4)。 顺丰历年强劲的盈利能力,也能让王卫在未来业绩上敢于做出承诺。根据上市公司与顺丰控股原股东签署的《盈利预测补偿协议》,顺丰原股东承诺本次重组完成后,顺丰控股在2016-20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1.8亿元、28亿元、34.8亿元。 根据顺丰2016年承诺的21.8亿元净利润,其433亿元估值,相当于动态PE 19.8倍;以2015年底扣非后16.23亿元净利润计算,相当于静态PE 26.7倍。从两种估值指标比较来看,顺丰估值与圆通、申通相差并不是很大(表5)。 财富赢家 整体而言,顺丰借壳上市的方案中规中矩,基本没有花哨或者多余的动作。那么,谁会是此次资本交易中的财富赢家? 首先看看鼎泰新材原实际控制人刘冀鲁。由于他持有鼎泰新材约1亿股,这些股份在顺丰借壳上市后,想必会获得不菲的收益,这是其一。其二,顺丰股东接收的原鼎泰新材8亿元资产,该等资产将以怎样的价格转回刘冀鲁手中呢?这无疑又是刘冀鲁的另一个收益来源。 王卫,自不必说。他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持有顺丰控股68.4%股权,价值近300亿元,而且公司上市后,这部分持股价值增长空间可期。 这里重点盘点一下2013年入股的4家投资机构。其中除了招广投资外,其他3家均在2013年8月前后成立,成立的目的就是入股顺丰。根据公告,增资后,顺丰的股东由顺丰集团(明德投资前身)变成5家(表6)。 2013年,顺丰向PE募集了约80亿元资金,让渡的股份比例为24%(详情参见《新财富》杂志2013年10月号《私募后顺丰》)。这意味着,对顺丰增资前的估值是240亿元左右(对应增资后的估值320亿元)。显然,现在433亿元的估值,又较当时增加了100亿元以上。 有意思的是,这4家投资机构里面,嘉强顺风、元禾顺风、招广投资的出资人均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在入股顺丰后几乎保持不变,而剩下的古玉秋创则发生了变化。 古玉秋创设立时,其GP是古玉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玉投资"),但与通常GP在合伙企业象征性出资不同的是,该公司GP的出资额高达4000万元,占合伙企业总出资额的8%,这一比例显得有些偏高(表7)。 果不其然,2014年10月,古玉投资将其4000万元的出资份额,分成两部分进行转让:500万元份额转让给新的GP苏州古玉浩庭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古玉浩庭"),3500万元份额转给新的LP苏州风铃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苏州风铃")。与此同时,原LP古玉资本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古玉资本")将其2000万元出资份额,转给了上海锦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锦富"),而后者又在2015年8月将所有份额转让给了新余熠兆投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新余熠兆")。 经查询工商信息,古玉投资与受让方古玉浩庭、苏州风铃都与林哲莹有关,其中,古玉投资是古玉资本的全资子公司,而古玉资本则是林哲莹的控股子公司。古玉浩庭、苏州风铃中都可以看到林哲莹的身影。 追溯上海锦富和新余熠兆,则可以发现一名叫富国平的人,此人应为苏州锦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人。与其一同出现的还有杨小蔚、杨铮、汪俊及富轶婷等人。只不过从顺丰股权最终归属来看,当属于富轶婷、富国平二人所控制的新余熠兆(图2)。此前古玉资本、上海锦富或许只是过客,也或许只是为了给富国平打"掩护",通过合伙企业层面的份额转让,使其曲线入股顺丰。 此资本交易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财富赢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中科招商(832168)。该公司在去年股市暴跌之后,大举在A股二级市场抄底,鼎泰新材即是其目标之一。目前中科招商是鼎泰新材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0.01%。顺丰借壳鼎泰新材之后,随着股价的走高,中科招商有望获得可观收益。 几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顺丰借壳一案还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其中有些地方体现了资本运营过程中的平衡之道。 其一,顺丰骨干员工的入股价格。 2015年12月,王卫搭建了两个员工持股平台—顺信丰合、顺达丰润,这两家持股平台以39.22亿元认购了顺丰10%的股份。从估值水平来看,与顺丰此次借壳的433亿元估值相差并不是很大。这里面有两个考量:一是,员工认购的价格与市场价相差不大,体现出433亿元估值相对公允;二是,避免形成巨额的股份支付,造成对顺丰当期利润的冲击,动摇估值基础。而对员工而言,当前入股价格看似偏高,但看重的是未来上市后的收益。 其二,募集配套资金的控制。 顺丰借壳方案中,上市公司同时募集配套资金80亿元,乍一看上去很大,但实际上,其融资额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根据监管规则,交易方案中配套募集的资金额可以达到130亿元,但实际上顺丰打了6折。这其中既有避免过度稀释股份的需要,也许还有低调应对当下对借壳监管趋严呼声的需要。 其三,剥离电商业务资产。 如前文所述,顺丰的盈利在2014年前后出现了显著波动,主要是电商业务投入所致。按照当前资本市场的逻辑,电商的概念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哪怕是亏损的业务,只要敢承诺未来高额的盈利,都有助于后期股价的走势。但顺丰却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 2015年11月,在员工持股平台入股之前,王卫与先期进入的4家机构投资者,按照其在顺丰控股相同的股权比例,受让了顺丰100%持有的顺丰商贸控股100%股权。之后,以商贸控股为平台,收购了顺丰持有的顺丰电商、顺丰商业100%股权,将顺丰的电商业务从母体中剥离(图3)。 于王卫而言,这次剥离有三个作用。 一是,体现了王卫"踏实诚恳"的风格,坚决不将不盈利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二是,剥离亏损业务后,顺丰的上市业务盈利情况得以进一步改善。以2015年为例,虽然其营业收入由481亿元下降到473亿元,但净利润却由10.9亿元上升到19.6亿元,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三是,留给资本市场一个无穷的遐想。王卫手中的这块"互联网+"业务,何时能注入上市公司呢? 不过,从圆通快递借壳大杨创世(600233)时,交易所和证监会反馈问题的细致性来看,摆在顺丰借壳上市面前的,还有不少需要跨越的障碍。比如,顺丰在借壳前夕进行了15亿元的现金分红,可能给监管层留下"不缺钱"的印象,进而追问其融资必要性。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