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阅读的价值在哪里


  阅读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发阅读者的思考,推动自己与他者分享。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在阅读中慢慢养成批判和取舍的习惯,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善于批判和取舍的读者是不可能被书中的思想和观点羁绊,变成一个拘泥小节,"唯书"、"唯上"、"唯大佬"是从的人,或者读着读着读出了某种老大意识。
  比如读黄武雄先生的《台湾的教育重建》,将"小班小校"与国内流行的千亩校园、万人大校相比较,你或许会发现,理想只是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探寻一条新的道路?《第3选择》或许会给人新的思考。读一本书的同时想起另一本书,或者更多相关的、不想关的书,这是一个让人渊博与谦逊的过程。
  阅读关乎人生幸福,可以帮助生命生长。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阅读中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几对关系:"熟—透""厚—薄""小—大""知—行"。
  所谓"熟—透"是对经典著作而言的,对经典首先要多读、熟读,读到烂熟于胸。这还不够,更应该读透。也就是要从经典当中读出自我,读出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古人阅读的经验是把书"读厚"再"读薄",这就是所谓的"厚—薄"。何为"读厚"?就是把自己人生的经验、体验及关注的问题和所读的书融合起来,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与书中的教育理论、教育思考联系起来。但是,仅仅"读厚"是不够的,在阅读时提炼出一本书,以及作者思想的精要之处,在与他们的思想理念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教育信条与教育追求。这就是"读薄"。
  "小—大"说的是在阅读中养成关注那些习以为常,或者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微之处。所谓"微言大义",从阅读者的视角理解,我们往往可以在不经意的描绘与表达之中发现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有人就从《红楼梦》中贾政与宝玉的对话中读出了所谓的父子之情,在那些细节当中窥探出贾政的心态。
  常有人问,读了那么多书,究竟有什么用?不读,还可以浑浑噩噩,混一天是一天,读多了,想多了,想明白了,但实际生活与所读、所想相去甚远,这不是自找麻烦吗?这里牵扯的就是"知—行"的问题。阅读中获取的知识,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当将所读所思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所认定的不可撬动的体制,会在努力中慢慢松动,松动多了,改变也就有可能了。
网站目录投稿: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