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金融大未来读后感摘抄


  《中国金融大未来》是一本由巴曙松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金融大未来》精选点评:
  ●终于鼓起勇气拜读大作了…还算挺科普的…由百度百科帮着总算是看完了= =
  ●关于金融的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可惜是2年前的。
  ●没读完,读了经济政策相关,那时还在银行,对人民币国际化感兴趣的时候
  ●巴曙松曝光率和其书的质量成反比啊!
  ●场面话太多
  ●要有点金融知识才看得顺利
  ●猜是研究生执笔,章节间有割裂,逻辑感弱。整体思路值得学习。
  ●c鱼说:这本书主要翻阅了2个章节。 尤其摘录了一段,金融危机应对政策的转化过程。很赞同,很多知识并不是一定要告诉你,就才是正确的;个人 看了以后发现全是长篇论文,是政治报告的格式囧里面的内容相对还可以,就是官话太多,对普通人基本没有帮助。
  ●对当前对未来的经济见解,可以重读一下
  ●2010.10.4
  《中国金融大未来》读后感(一):范围很广,带来的不多
  仔细的看了前面几章,后面的就开始没有兴趣大看了,许多问题都是知道的常识,懂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人,对这些都了解。本人一届草民,读书,关键是有能读到有让自己更新观念和增长知识的兴奋点,仔细找了,很可惜……大而泛的提到了中国经济的很多问题,却又浅尝辄止,没有详细的可操作的方法和论点,总体感觉,如一篇研究生的论文。
  《中国金融大未来》读后感(二):至少很现实
  这本书主要翻阅了2个章节。
  尤其摘录了一段,金融危机应对政策的转化过程。很赞同,很多知识并不是一定要告诉你,就才是正确的;
  往往,真理在现象之后,自己看到多少,就算多少。
  全都说出来了,也未必会赢得多少。
  个人最大的感受:书名太大了,内容虽好,但诠释不了这么大的未来。
  嘿嘿
  《中国金融大未来》读后感(三):标题起的很大,内容实在很少
  去除正论课一般的长篇大论后,文中仅剩的几个观点,在时间的检验下,还是基本正确的(说基本是因为太长所以就大概翻了一下,而且今天看来对未来不一定没有后患),但也是一些耳熟能详、十分空泛、说了很久也没人做的观点。
  比如经济转型,农村城市化等等,我想只有领导人才会关心,我等草民看了也是徒增烦恼,杞人忧天,还不如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来的解决问题。而且说了这么多年,有些明明知道是正确的也不做或很困难的在做,实在是因为关系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转型艰难。或者说,只要是改革,必定会遭到一些固有势力的阻挠,经济学家的话除了看看也没什么实际用处。
  额,扯远了,回到正题。
  这本书有着砖头一样的重量和压死人的定价…相比之下,内容巨少,好在是图书馆借的,不心疼,哈哈。
  其中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如:
  银行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支持。
  (金融炒的太厉害了,将来对实体经济必定会造成很大的打击)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比如最近第一财经周刊做了一个四线城市攻略专题,说随着发展很多奢侈品名牌入驻等等,而且二线城市等实际可支配金钱高于北京上海)
  但其实,这些宏观观点对于普通人基本没什么用…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标题起的很大,内容实在很少…
  《中国金融大未来》读后感(四):城市化的迷雾
  快速读完全书最深的感触来自于巴曙松对城市化的认知,城市化的确是熨平经济周期,减少经济波动的良药,更是中国经济在未来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但是在中国成熟化告别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各种问题也会相互交织,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全国性战略格局变化等等都会对城市化的方向产生中道影响。作者也只能提出疑问:中国的城市化是走向大都市化还是小城镇化。当然这个疑问从全书的结构来看也有点矛盾,因为作者最初是坚定支持前者的。德国式的小城镇化在中国很难成为现实。
  以房地产投资来说,巴曙松认为,只有少数城市的房地产可以真正符合作为投资资产的特征,比如人口集聚能力强、具有较好流动性、交投活跃的地域(北上广深)。
  关于未来的城市发展,巴曙松确定无疑的指出,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将进入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阶段,或者是因为人口和产业集中而自动升级为大城市。因为小城市难以发挥城市集聚效应,产业无法大规模调整,高效的服务业也难以形成,从而使得其吸纳劳动力和创造新岗位的能力远不及大城市。
  此外,未来二十年,中国将继续产生新的城市,但是规模可能无法与过去相比,大多数新建城市将出现在现有城市方圆50公里范围内,这说明,未来新城市将围绕在大城市附近。
  个人观点:现在人们习惯上把中国城市划分为4级,以此来区分城市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但在未来城市的分级将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首先,一线城市和其余城市的差距将彻底拉开,北上广深将跃居亚洲级中心城市,其中北上可能会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必将成为中国的中心性大都市,其辐射力面向全国,凝聚性功用完全放大,和其他国内城市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具备对比可能。其次,部分二线城市跻身准一线城市,比如天津、杭州、成都、重庆、武汉等,其将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一线城市的部分区域中心职能转移到这些准一线城市。再次,部分三线城市成功上位,跻身二线都市。比如烟台、淄博、湘潭、株洲、东莞,其经济影响力将不逊色于人们寻常意义上定义的省会二线都市。第四,二线城市内部将出现分化。济南、青岛、郑州、大连、长沙、南京等等此类二线城市在今天看,有经济体量上的差距,但是在发展层次上仍在同一水平,未来产业结构转移不利,国家政策选择性遗忘,本区域经济乏力或出现新的省级中心城市的情况下,部分城市可能会掉队。个人不怀好意的推测,银川、太原、济南的相对排名可能会下滑,原因如上。第五,县级城市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大跨越时期已经过去,全国百强县排名趋向稳定。
网站目录投稿: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