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秦始皇陵的水银真的是防盗的吗水银的真实作用揭秘


  我们都知道,在秦始皇陵当中,存在有大量的水银,而对于这么多的水银,究竟有些什么作用,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用水银作为江河湖海,建立起一个地下王朝,也有人认为是用来防盗墓的,毕竟水银含有剧毒。但其实,这些水银的真实作用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的水银对秦始皇来说到底是干什么的,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秦始皇陵含有大量水银
  据考古研究证实,秦始皇陵封土的核心区域发现有强汞异常区。20世纪80年代时,研究人员首次对秦始皇陵土壤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陵墓封土的核心地区,存在一个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2003年时,研究人员再次对封土的含汞量实施检测,发现汞异常来自地宫,其中地宫北、东侧含汞量最强,南侧次之,西侧和北侧基本无异常显示。
  以上两次的检测结果表明,在秦始皇陵建造过程中,曾放有相当数量的水银。这与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描述基本暗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那么,秦始皇陵地宫为何要放置大量水银?这一行为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指出,古代墓葬中放置水银主要有两个目的:防腐和防盗。这一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却并不适用于早期墓葬。随着这一猜想的传播,使得不少人觉得,墓葬中的水银均是出于防腐和防盗才放置的,并认为秦始皇陵地宫内的水银也是如此。那么,真相果真如此么?我们今天便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古代墓葬放置水银的例子并不鲜见,文献中最早使用水银陪葬的情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吴越春秋》所载,吴王阖闾的墓葬便是"以水银为池"。此外,据李泰等人所编纂的《括地志》记载,永嘉末年时齐桓公墓遭受盗扰,墓中发现有"水银池和金蚕数十簿"。但遗憾的是,两书均未明确指出阖闾墓和齐桓公墓放置水银的作用。
  不过,在成书于明代的《东周列国志》中,曾描述了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情节,其中隐约透露出了一丝以水银防腐的端倪:"(楚平王)尸用水银敛过,肤肉不变。"按此说,当时伍子胥掘墓时,曾见楚平王尸身不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尸身曾用水银进行过处理。当然,《东周列国志》为小说家之言,虽不能一概否定,倒也不能轻信。
  2、古代用水银干什么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于水银(朱砂)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主要将其作为颜料和药物来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便陆续见有以赤铁矿或水银(朱砂)陪葬的现象,但直至秦末,均未有文献对这一葬俗的文化内涵进行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炼丹术步入萌芽状态,开始有人尝试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不过,此时尚未出现凭借朱砂或水银来达到尸身不腐的理论和尝试。及至汉朝,炼丹术在汉武帝时期步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使得人们对于朱砂(水银)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也是在这一期间,人们开始发现了水银具有一定的毒性。
  有趣的是,及至唐宋以后,许多皇室贵胄和高级官吏,都开始以水银敛葬,来寻求尸身不腐。比如《宋史·李宸妃列传》中曾记载:
  "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号痛之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幸洪福寺祭告,易梓宫,亲哭使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宋史》
  在《李宸妃列传》中,称再易换棺椁时,其尸身竟然没有毁坏,与生前一样,并指出其中的原因是"以水银养之"。尽管尸身不腐的其他因素较多,但据《宋史》的记载来看,时人已经产生了以水银防腐的意识,而且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文化心理下,皇帝对后妃、臣子赐以水银敛葬,也成了一种极为荣耀的"恩赐"。比如《宋史》曾提到张俊和杨存中死时,皇帝均曾赐予过水银:
  绍兴二十四年,太师清河郡王张俊葬,上曰:"张俊极宣力,与他将不同,,恩数务从优厚。"仍赐七梁额花冠貂蝉笼巾朝服一袭、水银二百两、龙脑一百五十两。其后,杨存中薨,孝宗令诸寺院声钟,仍赐水银、龙脑以敛。——《宋史》
  张俊死时,宋高宗曾下旨厚葬,其中便赐有二百两水银;及至宋高宗退位做太上皇时,宋孝宗在处理杨存中敛葬一事时,也曾恩赐有水银。就此来看,无论是前文的李宸妃,还是张俊、杨存中,在下葬时都曾使用过大量水银,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目的便是防腐。
  唐宋以后,用水银防腐的葬俗,不仅在中原流行。比如在《瀛涯胜览》中便曾提到,暹逻国也有用水银防腐的做法:"死丧之礼,凡富贵之人死了时,用水银灌于腹内而葬之。"当然,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存在着以水银灌于腹内与用水银浸泡尸身的区别。
  就相关记载来看,古人对于水银的认识有着一个十分清晰的演变过程:先秦时随葬水银(朱砂),主要是作为一种丧葬习俗而存在的,背后的文化渊源鲜有阐释;及至唐宋时期,社会上层却将水银视为防腐的重用材料。就此来看,齐桓公墓、吴王阖闾墓和秦始皇陵地宫内的大量水银,作为防腐材料而使用的可能性很低。
  3、秦始皇陵的水银是干什么的
  那么,先秦时期以水银陪葬,是否是为了防盗呢?
  这一问题段清波先生曾有过较为合理的分析,可供我们借鉴:"随着人们对水银物理化学性质认识的逐步深入,水银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作用也是渐次变化的……也需正是汉代大规模炼丹术的盛行,才使人们认识到水银的强毒性。"可以说,在汉代以前,人们是否已经意识到了水银的强毒性,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故而时人是否能够产生利用水银防盗的意识,还是个未知数。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贪婪的盗墓者而言,暗器、毒药都很难阻挡他们的脚步。况且,以水银所具备的毒性,又不足以使盗墓者瞬间毙命。故此,秦始皇陵地宫内的水银,作为防盗设施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由此看来,要想探明秦始皇陵地宫放置水银的真实意图,还需从其他方面着眼。要理解埋葬于地下的水银,或许还得参照当时水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地位。
  就相关研究证实,水银的炼制始于春秋时期,其实际应用,除了医药领域外,主要是用在"黄白术"上,即用于制造鎏金、鎏银器物。以鎏金工艺而言,首先按照7:1的比例来熔炼金汞齐(剂),作为金汞合金,然后将其均匀地涂抹在金属器皿上,再经加热烘烤,合金中的汞便会蒸发殆尽,从而使金留在器物表明,形成鎏金制品。
  这种鎏金、鎏银的器物,看上去更为精美华丽,成为春秋战国时手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深受社会上层欢迎。与此同时,由于古代提炼水银的产量有限,使得这一液态金属被视为一种财富,掌控于权贵手中。也正因如此,诸如齐桓公、吴王阖闾和秦始皇等帝王,才会在墓中设有"水银池"。
  此外,秦始皇陵中所设的"水银池",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按照司马迁是说法,在秦始皇陵营造过程中,地宫内存在着以水银仿制的江河,且能够流动。就此来看,其实秦始皇为了凸显自己统一六国的功绩,特意用流动的贵金属来演示江河湖海,预示着大秦帝国的版图。与此同时,陵区内陪葬的兵马俑,则象征着秦帝国雄厚的军事力量。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陵地宫内放置大量水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彰显秦始皇的丰功伟业。此时用水银敛葬的原因,并非是注重于防腐或防盗。当然,如今秦始皇陵地宫尚未发掘,这些也仅是据现有文献资料所进行的推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目录投稿:采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