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宁古塔是当地将军治所和驻地,不过"宁古塔"三字真正让人闻风丧胆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是著名的流放之地。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宁负黄泉路,不去宁古塔",女人流放宁古塔更是凄凄惨惨戚戚。这里的流放之人,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楚,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折磨,让人看不到希望,只能亲眼目睹世事沧桑。在当时,宁古塔成了很多人的噩梦,宁愿自行了断,也不愿前往此地。 1、宁古塔在什么地方 明末文人王家祯,他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有些大臣如果听说皇帝要将他们送往这个地方,甚至会绝望地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这也间接可见,他们对于那个地方的抵触和深深的害怕。宁古塔真的很可怕,它不仅位于环境非常恶劣的边疆地区,而且那里存在不少真正穷凶极恶的犯人。大臣们到了那里,那些犯人可不得死劲儿欺负他们。 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以前古人认为社会上出现刑法制度的原因,就是由于社会上很多人不道德,尽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一开始刑罚制度也不完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越发地全面和完善了起来。甚至在某些朝代,刑法十分严峻,对犯人的处罚也有些极端,比如五马分尸、宫、墨等。自隋唐创立以来,刑法一直是以过去我们常知的那五刑为主。 对于古代的那些达官贵人来说,真正让他们害怕到心颤的刑法,还得是流放。为什么呢?在现在的人看来,流放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只不过就是把你带到一个环境超级恶劣的地方做苦工罢了。可是如果你站在那些达官贵人的角度来想,你就会明白世界上有一种痛苦叫做"生不如死"。达官贵人们早就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突然把他们流放到那种荒无人烟的穷苦地方,他们在精神上会受到侮辱,在身体上也会遭受折磨。 2、女人流放宁古塔有多惨 在八旗制度中,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女真人因为后期大量入京,迁到了中国腹地。留守在边境的寥寥无几。这样披甲人其实就成了边疆军队的主体。而这些犯人则是要给他们做奴隶。一般而言,男性奴隶的命运更为凄惨,他们不仅要服侍好自己的主人,还要做各种繁重的苦役。所以即便是能成功到达宁古塔,活下去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而女性犯人,在长达千百里的流放途中,受到衙役的骚扰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再加上女性体弱,在遭到非人折磨后能活下来的概率很低。即便是成功到达宁古塔,基本上都会成为披甲人的性奴。为他们生儿育女,但是却没有任何名分。 而宁古塔绝非仅仅是流放女犯人的地方。而是男女都有。满清时期,为了防范沙俄,设立了宁古塔将军一职。本来这事满清的龙兴之地,但是爱新觉罗入主中国后,这里就成了后院。当时满清政府将东北封禁,使得这里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但为了固守边疆,还要经营。就将一些犯了罪的人发放宁古塔和尚阳堡,让他们来建设当地。 当然,清初和清朝中后期宁古塔也是不同的。前期的宁古塔确实是苦寒之地,能来到这里也是九死一生。到了此地,还要与披甲人为奴。但是到了后期,因为生产水平的提升,宁古塔经过长达百年的建设,环境也要好上许多,发放宁古塔,才渐渐从死亡的代名词演变成真正的刑罚之地。 3、宁负黄泉路,不去宁古塔 俗话说:"宁负黄泉路,不去宁古塔。 黄泉路在幽冥地府,唯有死了的人才能走上这条路。而宁可死去踏上黄泉路,也不愿意去宁古塔,可见,在清朝,宁古塔真的是一个令人们恐惧到灵魂都会颤抖的地方。 在清宫剧大热的年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气急败坏的皇帝,恶狠狠的从牙缝中吐出这句话: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而听到这句话的人,无不立刻全身瘫软,大呼饶命。 流放宁古塔这句话很容易理解,那么与披甲人为奴又是何意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整个东北以及深入到贝加尔湖地区,都曾是女真人游猎的牧场。既然是游猎,也就展示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多么恶劣。想要在那种情况下开展农业生产,真的极为困难。 当时有个文人吴兆骞,因为科考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在给其母的信中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其实,冰天雪地仅仅是宁古塔自然环境严酷的一个方面而已。要知道,从北京城去宁古塔,在交通不便利的满清时期,此去死亡的概率有多大? 沿途遍地蛮荒,各种猛兽毒虫遍布,白山黑水间马贼向来猖獗,能够安安稳稳走完这数千里地就殊为不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