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发布是媒体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大事。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近日宣布,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 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预计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081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5万公顷,已连续6年增加。 工业生产增长企稳,企业实现利润总体下降。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 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减少。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进出口相抵,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 货币信贷增速加快,外汇储备有所增加。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5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末加快7.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7.7万亿元,增长17.0%,加快8.0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3746亿元,增长10.9%,回落1.8个百分点。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953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7亿美元。 如何看待一季度国民经济状况,一时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热点。以笔者之见,首先还是要看这些数据是在什么环境下取得以及如何取得的。 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为6.1%,相对于改革开放30年来9.8%的平均增速而言,确实处于低位。但一季度6.1%的经济增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蔓延,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形势下取得的,是很不容易的。近期主要国际组织纷纷调低了对今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下降0.5%至1.5%,其中发达国家下降3%至3.5%。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世界经济下降1.6%,世界贸易量下降9%……在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情况下,这些预测给我们描绘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异常严峻的国际形势。但即便如此,中国经济依然出现了积极变化。今年一季度6.1%的经济同比增速虽然比去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四季度回落的幅度已收缩到0.7个百分点,而去年四季度比三季度回落了2.2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表现好于预期。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世界各国银行紧缩贷款的行为加剧全球经济危机的同时,中国今年第一季度新增的4.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反周期性银行业壮举。今年前3个月的贷款额增长了15%,如果按年率计算,相当于增长了近75%。鉴于如此高的增长,许多经济部门受到积极影响也就容易理解了。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稳住了,股市似乎经历了由流动资金带动的行情,许多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扩大了生产。人们将中国经济日前的反弹,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经济紧缩放慢,主要归功于贷款额猛增。这种局面会持续下去吗?许多评论人士和决策者说,监管部门担心贷款猛增,可能会导致今后几年的坏账激增,认为这几乎一定会发生。有些人因此预言,今年后几个季度的贷款增长将明显放慢,从而导致今年晚些时候的经济紧缩更显著。这也是人们普遍的担心。 其次要看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如何?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换或改进,即使短期牺牲一些指标(利益)也是值得的。反之,为了指标好看,放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是非常错误的。 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的外贸出口表现欠佳,虽然出口降幅正在收窄,但单月出口额已从去年10月份的1400多亿美元掉到今年3月份的900多亿美元。现在还看不到欧美经济企稳的迹象,今年中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中,固定资产投资处于高位,引人瞩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4.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超过30%。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7%,这预示着未来投资将保持强劲增势。由首都经贸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联合进行的调查表明,2009年第一季度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普遍提高。消费者信心指数方面,大陆消费者为99.66,比上季增加了9.32,增幅最大;香港其次,达到78.8,比上季度增加2.6;澳门为75.39,比上季度增加1.81;台湾为50.63,比上季度增加1.5。未来消费仍会保持一个稳定较快的增长。国家采取的增加农民种粮的补贴,提高养老金和低保补助的标准,都会通过转移收入去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逐渐扩大,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会相应解除一些群众的后顾之忧。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都是相对长期的过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大量的过剩产能借市场倒逼机制进行淘汰,也是痛苦的过程,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面对经济危机,信心比金钱更重要,智慧比信心更重要。历史的经验证明,当身处严重经济衰退时,最大的政策风险在于过早地产生乐观情绪。当年的罗斯福总统在看到复苏的迹象时,将工程振兴署减缩了一半并提高了税率,大萧条旋即以无可阻挡之势汹涌回归,一直到二战美国才脱出经济泥潭。现在有些人坚持认为,导致全球危机的原因中,信心崩塌因素一点不比经济扭曲和失衡的因素少,旨在重振信心的政策将显著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这或许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1990年危机后的日本和1982年危机后的墨西哥都表明,信心事实上只是一种相对次要的因素。需要改变的是真正的、根本性的失衡。1990年后的日本和1982年后的墨西哥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放慢对经济扭曲和失衡的纠正,这或许迫使金融和经济系统的生产率增长复苏拖延了许多年,因此危机给创造财富总量带来的最终损失额,或许因延缓纠正速度而大幅增加了,这两个国家都错失了很多年的增长机会。 中国经济较快地出现积极变化,为经济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开了好头,令人欣慰。但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还是要充分认识,不容盲目乐观。中国经济的积极变化还是初步的,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难判断,国内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好转迹象能否转变为趋势性变化还有待观察。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下行的较大压力,促进经济回升任务艰巨。所以,宁可把困难想得严重一些,做好各种应对预案,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不仅仅是信心问题,更重要的是智慧。(作者为本刊特约专栏作家,原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华北电力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