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从技工院校走出的毕业生应当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在校学习时,需要依次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课程。公共基础课是指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德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设置的具有很强专业技术特点的课程,如机械加工专业的数控技术、车工工艺学课程,又如机械安装与维修专业的钳工工艺学等课程,都是其相应专业的专业课。而专业基础课是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一类过渡性课程。专业基础课就像一座桥梁,既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联系在了一起,又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可以说,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学生以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产生影响。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它将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为此,如何能上好专业基础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专业基础课"教"与"学"的困难分析 专业基础课不好上,这是许多教师的切身体会。专业基础课不爱上,这也是许多技校学生的心声。为什么专业基础课这么难教,如此难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技工院校学生虽然动手能力强,但知识基础差、底子薄,对新知识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很多学生都怀有"来技校学的是技术,理论知识不重要""实习好好学,理论课听不听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导致他们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重视。 第二,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理论性强、概念性强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比较隐蔽,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其教学效果方能渐渐体现。因此,这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第三,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第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长久以来,理论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两条线,就像两条铁轨,虽是相同教学目标,但却总是并驾齐驱,没有交点。导致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导致如今技工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困难重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技校教师应当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以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为例,常见的专业基础课有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和机械制图等课程。本文结合这些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将实际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总结出来,供同仁交流。 二、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 1.专业基础课教师应做好思想上和业务上的双重准备 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师,首先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驾轻就熟。这就是教师的业务准备。相比业务上的准备,教师的思想准备更为重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喜欢一门课,要从喜欢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开始。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应当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特点。融洽的师生关系,坦诚的沟通,灵活的师生互动,都能为我们顺利地上好专业基础课提供莫大的帮助。这就是教师应有的思想准备。 2.精心准备,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门课程的教学能否受到学生欢迎,往往第一次课起到了关键作用。纵观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开篇的第一节课大多都是"绪论"。"绪论"一般都是在介绍教学内容、课程重要性以及学习方法。可以说,"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入门章节。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绪论"往往被教师忽视,要么念念课文,要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笔者认为,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绪论"不但要学,还要好好学。 "绪论"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花心思把第一节课上"活"。让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探讨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好奇心,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为例,第一节课可以从学生的身边列举实例,如服装鞋帽、交通工具、学习用品等等,让学生建立"材料"的概念,再进一步将材料进行分类,最终归纳出本门课程要学习的金属材料。这个教学过程是从发散性思维,到聚合思维的过程。即自然地引入了课程内容,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要有丰富内涵 课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突出,主次分明。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不可以一味地平铺直叙,主次不分。这样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应该丰富课堂内容,适时填充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既要注重课程知识的广度,也要注重重点知识的深度。在学习课程内容时,可适时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工程实例甚至自己的科研经历等等。例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学习"钢中长存元素及其作用"这部分知识时,可举例著名的海难"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来理解磷元素使钢产生的冷脆现象。又如,利用"Q460和‘鸟巢"的故事,既使学生了解了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力学性能,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个故事就能说明一个知识点,甚至几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拿到课堂上"侃侃而谈"。看似天马行空、诙谐幽默的故事,其中却蕴含深刻的课程知识。这样的课堂,又会有哪个学生不爱听、不爱学呢? 4.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 作为专业课教师,熟练的专业知识并不代表就能上好课,因为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师授课时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讲课是不是有条理,授课方式能不能受到学生欢迎,都将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例如,在讲授机械基础课程中"平面连杆机构"这一章的教学,变"教师讲"为"学生做"。授课伊始,教师抛砖引玉地介绍了一些铰链四杆机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不等长的硬纸卡,让学生尝试用硬纸卡组装成不同运动形式的铰链四杆机构。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同时,总结出不同运动形式的铰链四杆机构对杆长的要求。通過分析问题——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的学习过程,掌握这一章的知识重点。 5.精心选取视频、动画素材,为教学课件锦上添花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许多专业基础课程,都提供配套的教学课件,这为教师授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逻辑性强、体系严谨的教学课件,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公用课件而言,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一位授课教师。那么,教师应该在授课前,针对自身的授课特点,精心选取一些视频、动画等素材,作为公用课件的有益补充。这样的课件运用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晶体的结晶过程"这部分内容,教师可选取一些晶体结晶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这样的教学更直观形象,学生记忆更深刻。又如机械基础课程中"间歇机构"这部分知识,教师可选取电影放映机或者自行车飞轮的工作视频,直观演示间隙机构的运动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授课知识点。 6.把课堂搬进车间,让课堂更"接地气" 专业基础课授课的最大禁忌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个问题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该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机床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的课程如果只局限在教室里面讲与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往往出现"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明"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通过亲眼看,动手做,认识各种机床结构、运动原理以及使用范围。"接地气"的课堂,自然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7.因材施教,授之以渔 针对技工院校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产实践经验少,感性认知不足,在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初期会遇到较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千万不可急躁,而应当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通过直观的三维动画演示弥补感性认知的不足。 对于一些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可利用一些顺口溜、打油诗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铁碳合金相图"可谓整门课程的重点、难点所在。学生学习时,不妨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一,用"两平、三垂、五弧、九星、十二面"来总体记忆铁碳合金相图的形态。第二,鼓励学生背诵《相图决》,深刻理解铁碳合金相图的具体含义。 8.改进考核评价形式 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应该是全面的,一门课程学得好不好,不是一张卷子就能体现出来的。既然传统的单一考核模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应该建立更加具体、科学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结束时安排综合知识答辩等形式,形成对学生更加综合、全面、客观的评价。 其实,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更多、更先進的教学方法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去开发。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进步。作为人民教师,切不可故步自封。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结合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我国教育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能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强盛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飞虹.关于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