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了目前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深入研究了该育人模式,合理梳理了目前学校在试点院校新型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客观总结了经验,提出构建这一育人模式的思路,为技工院校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技工教育发展、技能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院校新型学徒制 模具专业 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生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型工作任务对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很难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整体化、过程化的职业技能。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三个对接"的新概念。2015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虽然人社部提出的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对象是企业的新员工,但是技工院校可以参照这一方案,在全日制学生中进行试点,将未毕业的学生输送到企业进行长周期的学徒制培养,即"院校新型学徒制"。 一、技工院校开展院校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技工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学科制教学机制不符合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目前无论是职高、高职院校,还是技工院校,教学机制以学科制为主。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采用了学分制、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形式,但总体还是建立在学科制的基础上。 以模具专业为例。一个模具专业的职校生在整个专业教学阶段会学習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金属材料等理论课,还会进行钳工、数控等设备实习。但是,这十几门甚至几十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这种陈旧的学科制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对整个专业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 (2)传统的技工教育的教材内容陈旧。目前,多数技工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存在内容陈旧过时的问题。制造业发展飞速,但是学校的教材中却存在着许多"古董内容",非常"不实用",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也对学生造成了误导。 2.技工院校开展院校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1)制造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概念。所谓供给侧改革,在制造业层面就是要从提高产品质量出发,生产一流的、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像从前一样以低质、低价取胜。因此,大量的制造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要生产出精致的产品除了需要许多高水平的设计人员,还需要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艺的技术工人。 (2)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的转型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构想,其中重点提到了智能制造工程,要求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信息化、智能化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二、技工院校开展院校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政策和理论依据 1.新时期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提出了技能型人才培养"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形成办学规模适应市场需求,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办学过程,教学改革实现工学结合,实习、实训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2.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是实施新型学徒制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2015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同时还详细阐述了培养过程中的培养模式、主体责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虽然该方案中的培养对象是企业的新员工,但技工院校和企业完全可以参照这一方案联合培养全日制学生。 三、构建院校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前期准备 1.试点企业和专业的选择及培养目标的确立 (1)要根据合作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同时要注重选择合作企业,尽可能地选择管理制度比较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2)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目标,选择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进行试点能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3)培养目标一定要和企业共同制定,根据本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最好能够得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 2.确定详尽的培养内容和培养计划 院校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企业为主导来确定具体培养任务。培养任务要围绕学生必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来设置,并由企业和学校分别承担。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学生提高就业、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职业发展等能力,并将行动学习领域的内容延伸拓展到企业培训中,提高学生在职业技术学习领域的能力。总之,培养内容应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职业素养等方面。 3.选择最合适的培养方式 在学校培养主要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而在企业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导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此阶段,应按照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并遵循学生专业发展的规律,以"学徒--师傅"为主线,充分发挥企业实践培养的优势,通过采用学生顶岗实习和轮岗实训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配备企业导师的同时,还应给学生安排学校的教师,采用技术和德育"双导师"的方式,让学生有技术问题时能找企业的导师,当碰到生活或者思想上的问题时能够联系到学校的教师。 四、院校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责任管理、分工与合作 1.技工院校的主要职责 (1)根据院校新型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改革学生在校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使之和进厂后的培养内容更好地衔接和互补。 (2)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需求明确院校新型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并制定详尽的培养计划。 (3)和企业紧密配合,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4)和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考核。 (5)和企业共同开发适合学徒制培养过程的教材和课程。 2.企业的主要职责 (1)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具体明确的教学内容。 (2)针对不同岗位为学生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实训。 (3)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 (4)结合学生在岗具体表现,制定量化考核和激励办法。 总之,院校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双方深度紧密配合,发挥出"学徒制"的最大优势,让学生切实在生产一线全面深入地学习理论和技能,成为企业和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