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政府该拿什么出来支持创业


  最近入手了一台新的MacBook,还是土豪金版的。
  我的一位平时厮混北京的学生来上海看我,他说:"老师,你应该去创业大街喝一杯咖啡。"
  接下来,他开始开玩笑。
  "老师,你先把你那台旧的Air放在桌上,不出五分钟,就会有人跑来问你:哥们,做什么项目啊?要不要投资啊?然后,你再换上你这台土豪金,不出五分钟,就会有人跑来问你:hi,我这里有个项目,你要不要看看投资一把?"
  我打算下回去北京,要试试。
  我知道那条大街已经改名叫"创业大街"了,我还真不知道,是如此疯狂。
  (图注: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中新网图片)
  【二】
  当李克强总理端起那杯咖啡的时候,我想他应该清楚,榜样的力量。
  果不其然,各地都开始谈创业。
  原来这只是原生于江湖力量的所谓草根创业,今天,政府部门无比重视。
  连上海这种素来有"不注重创业"声誉的地方,也开始注重起这个事。
  上至市委书记,下至副市长,都在谈创业,甚至去考察创业园区、会见创业者。
  政府重视创业,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很直接,拉动就业率。从高校统计口径来看,创业=就业。至少就业率数字可以光鲜一些。更何况,一人创业,制造几个就业岗位是应有之义。
  拉动就业,往大里说,甚至和保障社会稳定幸福,都有关系。
  第二个原因间接一些,但可能更重要一些。创业有可能是实施"互联网+"的重要路径之一。大面上说,一个企业都混成了"传统企业",靠自身去改变困难一些。理论上讲,真正能完成转型的企业,在整个商业史上,都是少数。产业的转型,完全指望既有的企业,是不靠谱的。新生的创业企业,包袱小,掉头快,蚂蚁雄兵,量上来以后,真的能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所以,政府关心创业,在我看来,有它的道理。
  但问题是,怎么关心法?
  【三】
  孵化,这个词很流行。但我一向不觉得这是个好词。
  孵化孵化,顾名思义,就是老母鸡养出小母鸡的过程。这里的重点是:老母鸡。你弄只公鸡来,就很难孵化了。
  所以,孵化器对主持者的要求极高。创业孵化器,那就意味着,孵化器的主持者,怎么着也得是创业成功人士或者资深连续创业者吧。
  美国相当有名的"孵化器"YC,它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就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而且,他还有极其庞大的基于校友的人脉网络——这里有一堆的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人以及各种能提供资源(注意,不是钱)的人。这是YC最重要的资产。
  但即便如此,在《YC训练营》这本书中,格雷厄姆依然不承认YC是一个孵化器,他认为YC只是一个加速器罢了。
  做孵化器其实非常累,也非常难,因为它介入创业太深。
  2012年的时候,我应南京一家孵化器之邀,代表资方进入到他们孵化的一个创业项目,做了半年的类似BD合作的事,累得要死。还好后来这个创业项目以650%的收益退出——这种收益率其实也不算怎么高。该孵化器后来转型做投资基金了。
  投资和孵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孵化是圈养式的,而投资,基本上就是放羊,真正的投资基金对项目的过问都是大面上的,一般很少介入实际运营。
  孵化器觉得自己很多后台资源(比如说财务、行政)这些可以共享给旗下的很多项目,这样可以摊薄成本。但殊不知,如果运作得不好,就是给这些项目的创业者加上了镣铐。
  创业的一条目标指向其实是创新。很少听说什么圈养能圈出创新来。只有放羊式的散养,才有这个可能。因为创新的本质,就是突破。
  【四】
  政府关心创业,有几种方式。
  其一是孵化式的;其一是投资式的;其一是政策制定式的。
  用力最深的,就是孵化式的,给钱给地不算,还成立一些创业指导办公室,隔三岔五地对创业者表示关心,动辄聚集起来开个大会,所谓"思想碰撞、寻找灵感、交流经验"。
  但说得不好听一点,这就是在频繁地不断地骚扰创业者,有时候甚至以"指导"为名,干扰创业者。
  又有几个政府官员有过刻骨铭心的创业经验呢?拿什么来做老母鸡去孵化小鸡呢?
  投资式的,好一点,基本上就是给钱给地,另外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这个比孵化强,对创业者干扰少。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存在一些缺陷。
  对于一个创业项目来说,它最重要的不是"省钱"、"减少支出",它最重要的是高速扩张。
  一个项目的两个创业者,年头获得了一个基金的一笔小钱,他们开始盘算如何把这笔小钱花上一年。
  我跟其中的一个创业者说,千万不要这么想。你要想的是,如何在三个月内把这笔钱给花掉,不过有个条件:获得多少用户。
  盘算减少支出、压低成本,抠啊抠啊的,是抠不出一个企业的。
  三个月,拿下多少用户,证明你的运营能力,你是根本不用担心后面的钱在哪里的。
  所以,增加资本、减少支出这种投资方式,的确比孵化强,但还不够。政府应该干更多的事,来支持创业。
  这就是政策制定式的。
  今天有很多创业项目,在挑战既有的商业秩序和逻辑。这里面良莠不齐,很难讲所有的挑战都是好的,也很难讲所有的挑战都是坏的。
  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一视同仁地制定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项目去获取政府投入,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它不公平。如果要公平,那就要设计极其繁复的类似招标的过程,以我看来,没啥意义。今天这个市场,钱是不怎么缺的。政府没这个必要去补位。
  但一定要制定公平的规则。不可以干的,那就雷霆万钧地说:不行,至少现在不行。可以干的,那就放手让项目去"野蛮生长"。
  政策的制定流程要大幅缩短,这方面,与其去请一堆实业界人士进入什么创投孵化器做创研导师,不如请他们做政策制定的智囊。这些实业界人士各自有各自的利益立场,可以兼听则明。
  这三种方法,一个比一个看上去"不关心"创业,实则一个比一个"更关心"创业。
  【五】
  老实讲,我对今天的政府对创业创新这事介入太深,是心存疑虑的。
  硅谷不是哪一级政府拔苗助长出来的。
  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根64k的国际专线,中国接入互联网。刚一开始的时候,又有哪级政府重视过。但桌面互联网发展极快,2000年泡沫破灭,但也迅速恢复元气。
  2008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超过语音流量,移动互联网正式起步。一开始也没什么政府部门去管,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比桌面还快,到了2015年,不到十年的功夫,就有了近8亿的移动网民。
  政府重视也好,不重视也好,它都在那里飞速发展。甚至是,你不重视的时候,它发展得更快。
  说到底,互联网是一种生产力工具下放的技术。从大规模业余化的内容生产(UGC)到今天所谓的共享经济,普通个体作为生产者供给者的能力,在被爆炸式的释放。
  这场自下而上的信息产业,政府要做的事,可以站台,可以鼓与呼,但是,千万别插手太深。
  要知道,政府,从来就不是以效率见长的。
  ……………………………………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
网站目录投稿:慕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