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孩子情绪反复是安全感问题吗


  一般情绪出现问题跟身边的人事物对她或他产生了影响有关。可能有学业压力或者同伴的压力。可能跟父母也会有小矛盾。那么,孩子情绪反复是安全感问题吗?就让本站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家小子,快一岁八个月了。我家的成员基本还好,自认为都还是爱孩子,基本没出现过打孩子的情况。即使"打"过也是轻轻的,小家伙还没意识到是打,还呵呵地笑。所以自认为没有给孩子留下什么阴影。
  孩子不很认生,有时甚至不认识的人一拍手,他也愿意让别人抱。很少哭闹,除非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现在还不会无故发脾气。
  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的时间全陪孩子,孩子跟我们在一起感觉很快乐。每天去上班时,只要孩子醒了,我都会跟他好好说"妈妈现在要上班了,晚上就回来陪你了"之类的话。让奶奶也灌输"妈妈只是上班暂时离开"。但孩子仍然哭,我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了,只要孩子醒了我就会打了招呼再离开。但每天这样仍然没有出现平静地跟我说再见的情景。
  是孩子的安全感仍然没有建好,还是仅仅是分离焦虑?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了仍没改善?我的感觉是孩子可能也知道"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的事实,但还是不能接受,不想让妈妈走,想让妈妈陪自己。孩子平时也不是经常要我抱的,不过他做什么基本上都喜欢让我在旁边,想让我参与进去。有时真希望他自己能专注一件事。
  如果孩子没醒,我本能地觉得还是不去叫醒他跟他道别,应该选择悄悄地离开。这样做对不对?过后问老人孩子醒后怎么样,老人说孩子没事。
  每次孩子虽然大哭,但一般老人一哄,转移目标什么的,基本上3分钟不到就不哭了,按老人的话说就是"不傻哭"。这种情况是孩子专注力不够的原因,还是安全感好的原因?孩子从小就是只要一哭,一哄,基本上很快就好了。
  一直奇怪,孩子白天一直跟奶奶在一起,很听话,也跟奶奶一起玩,但如果我休息或者下班,他就马上"甩"了奶奶。难道跟奶奶建立的亲密关系不够?
  答 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建立得好,表现在他是否会在自己认为安全的那个人周边进行探索和活动;如果那个人离开,他是否会产生忧伤和焦虑;他是否明确地知道谁是那个可依恋的人,并始终如一地将那个人作为依恋对象。孩子把这样的依恋对象分为主次,对孩子来说,当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在的时候,孩子就只依恋这个人;当这个人不在时,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排序去依次选择其他的人。当这些人让孩子认为他们肯定不会离开时,孩子就会安心地以这个人为中心对周边进行探索和观察。如果孩子要改变方向和位置,会回过头来看一看依恋对象;如果孩子受了伤或跟别人发生了冲突或者感觉到不愉快时,会跑向自己所依恋的那个人的怀里寻求安慰;如果依恋人移动了,孩子就会立刻紧张地大叫,或放下手中的事情,紧跟着依恋对象,这种情况,叫做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恋形式是安全依恋形式。如果孩子的表现是相反的,根本不需要依恋对象或者跟着第一个依恋人就不要第二个依恋人了,跟了第二个依恋人就不要第一个依恋人了,还有在最重要的依恋人分开又重复出现时,孩子既显得特别兴奋,想要扑过去,但又同时回避母亲的拥抱,回避与母亲进行目光的交流,这些情况都说明孩子的依恋不是安全依恋。
  只有安全依恋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非安全依恋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不安全感表现在:在一般情况下孩子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愤怒和忧伤,并一刻不停地寻求安全,即便安全依恋人抱着孩子,或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仍然哼哼唧唧地哭闹,反复重复"你别走",不要妈妈离开,这种情况就说明孩子安全感方面出了问题。如果孩子干脆就不要妈妈,那说明孩子连安全感都不能感受到,不存在安全感不安全感的问题,这样孩子可能就更需要帮助了。
  温馨提醒
  看案例中的情况,你的孩子不是安全感的问题,而是分离焦虑。安全感的建立,需要经历没有安全追求、有安全追求、有严重的安全追求、有安全认知、有安全感几个阶段才能建立起来。案例中的孩子似乎正在安全感的建构过程中,耐心等待孩子的安全感建构起来,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在亲人离开时孩子没醒,不要叫醒他,在他醒后由别人告诉他妈妈上班去了即可。如果孩子睡醒了不问,也不用主动告诉他。家里已经形成的生活模式,不用每天都向孩子解释,就像妈妈上班说再见一样,不用每天都去告别。只告诉孩子一声"妈妈上班了,再见"即可。
  孩子哭了,一转移注意力就不哭了,这是孩子的正常状态,说明孩子离别焦虑不是很严重,有可能只是一种离别仪式。
  只要妈妈没有心理悲伤或严重的愤怒情绪,以及对孩子的忽视,在任何场合下,孩子都会把妈妈设定为第一依恋对象,其表现形式就像案例中描述的一样。所以,案例中描述的情况是正常的,说明孩子依恋的模式是一个安全依恋模式。
  家长内心真正地放松,是让孩子不再害怕、恐惧最好的保障。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本站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网站目录投稿:凌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