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说在我国流传非常广泛,各类人物都可以成为传说的主角。例如,北京就有许多鲁班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鲁班不仅仅是木匠行业的祖师爷,甚至其他很多行业也敬奉鲁班,成为中国古代崇尚劳动智慧的象征。 ▲土木建筑工匠祖师鲁班画像。 鲁班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之一,也是相传有许多发明创造的大发明家。从古至今2000多年来,他一直被土木建筑工匠们尊奉为祖师。 鲁班,姓姬,公输氏,名般,班与般同音同意,故称为班。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春秋时期鲁国人。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一个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与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逐渐掌握了土木建筑设计和生产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 而传说中的鲁班,逐渐被神话。他不仅向后人传授各种技艺,而且还时常在人们遇到困难时突出出现,帮助人们解决建筑或工艺上的疑难问题。 如老北京的历史上中关于鲁班的传说类掌故就有:锔白塔、西便群羊、崇文铁龟、挪钟、样楼等等。 ▲鲁班画像。 关于紫禁城角楼的设计过程,老北京人中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个传说与鲁班有关: 有一天,明朝的永乐皇帝梦见了四面歇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便下令要在紫禁城的四角建造四个这种样式的角楼。可怎样建没又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样子。 就在全城的建筑师傅们犯难时,突然走来来了一位老人,送给他们一个蝈蝈笼子转身就走了。师傅们一看那蝈蝈笼,正是"四面歇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难题终于有了答案。 据说,那位老人就是显圣的鲁班。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紫禁城全景。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紫禁城全景卫星照片。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今年是建成600周年。 ▲从景山上望故宫。 紫禁城外围宫墙,除了有四座城门外,四角还有四座角楼,由于其有独特建筑和艺术特点,为世人所瞩目。 ▲紫禁城午门。 自古以来,皇宫建筑四周都有城墙,城墙四角也都有了望警戒用的角楼。而紫禁城的四座角楼,比起前朝皇宫的角楼,它们的造型更加玲珑,结构更加巧妙,功能更加多元。 紫禁城的角楼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很有讲究,也很有故事。 紫禁城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 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 ▲紫禁城东北角楼。 ▲紫禁城西北角楼。 ▲紫禁城东南角楼。 ▲紫禁城西南角楼与西华门。 角楼的屋顶是三重檐,用72条脊相衔接,形成纵横连贯,多角相错。角楼内没有柱子,外没有梁头。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角楼呈现的都是正面。 ▲紫禁城东南角楼。 紫禁城角楼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座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庞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9条主要屋脊,所以称做九脊殿。 角楼的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 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五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 ▲紫禁城西北角楼。 ▲紫禁城东北角楼。 ▲紫禁城东南角楼,东华门依稀可见。 ▲紫禁城西北角楼。 ▲紫禁城西北角楼与北侧的景山遥相呼应,大高玄殿南侧的牌楼和习礼亭也清晰可见。 由于角楼的各部分比例协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标志,使人惊奇,赞叹与敬仰。 ▲角楼的细部照片。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紫禁城角楼的设计方案可能来源于元代。在故宫紫禁城西北角外的大高玄殿前,曾经建有两座习礼亭。这习礼亭与紫禁城角楼的样式是一致的。 ▲故宫西北角楼、大高玄殿的两座习礼亭,可见建筑样式相似。 ▲清末的大高玄殿习礼亭照片。 问题是,在习礼亭拆除过程中,专家在部分木结构构件中,发现有元代时的字迹,说明习礼亭的构件应该源于元代。其实,从建筑发展史上看,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设的,技术和材料的继承流传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