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还丹诀》是唐代炼丹术的重要著作。唐代金陵子撰。金陵子的真实姓名不详。据陈国符考证,成书于武后垂拱二年(687)至玄宗开元末年间。《崇文总目》最早著录,《通志·艺文略》云4卷。明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龙虎还丹诀》分上下2卷,约2万字。其第1部分"紫华红英大还丹诀"的内容与唐代陈少微的《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和《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同源,都是对《大洞炼真宝经》的注释和发挥。《龙虎还丹诀》的主要部分"龙虎还丹诀"则是金陵子本人实验工作的总结,主要包括"点丹阳方"和"炼红银法"。全书主要内容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介绍: 1.抽砂炼汞 《龙虎还丹诀》卷上首篇"紫华红英大还丹诀"记述了"辨水银"、"辨真铅"的方法以及竹筒式炼汞法和"治汞法",指出水银"托(脱)胎于丹砂","其光明砂每一斤只含石气二两,抽得水银十四两;其白马牙砂一斤含石气四两,抽得水银十二两;……石气者,火石之空气也。""真铅者,取其矿石中烧出,未曾��抽伏治者,含其元气,为(谓)之真铅。"竹筒式炼汞法是一种上火下凝式炼汞法,其装置由一个三节竹筒组成,"上节开孔可弹丸许大,中节用小孔子如筯头许大,容汞滴下处。"操作步骤是"先铺厚蜡纸两重,致中节之上。次取丹砂细研,入于筒中。以麻紧缚其筒,蒸之1日。然后以黄泥包裹之,可厚三分,埋之土中,令筒与地面平,筒四面紧筑,莫令漏泄其气。便积薪烧其上 一复时,令火透其筒上节,汞即溜下于下节之中,分毫不折。"这种炼汞法操作简便,产率较高。成本极低,所以直至宋代乃受到丹家们的重视。《龙虎还丹诀》所载"治汞法"是使汞与硫黄化合成硫化汞(紫砂),然后用铅与硫化汞混合加热,铅取代出汞而生成硫化铅,汞则升华而定量回收。这是唐代炼丹家进行的著名定量实验研究。 2.砷白铜的炼制 《龙虎还丹诀》卷上还详细记述了炼制砷白铜的方法,其操作过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砒黄、雌黄、胡同律、盐等制成升华的束丝状砒霜(可能含有AgCl3),第二步是将升华所得的砒霜(卧炉霜)溶在铜中,用碳还原而制成砷白铜。金陵子的叙述条理清晰,现象描述准确,注意事项交待周密,当是自身经验之谈。今人赵匡华等模拟了金陵子的工作,制出了砷白铜,其新鲜断面呈银白色,所见现象也与金陵子所记十分相似。但经过25次试验才取得成功,说明点化砷白铜确非易事。 3.水法炼铜 《龙虎还丹诀》卷下以叙述"红银"(铜)的生产方法为主,列举了十五种由各种铜化合物(曾青、石胆、土绿等)中提炼"红银"的方法。"炼红银法"的操作步骤大致是:先取一磨光的平底铁铛,内盛水银及适量的水,加热至微沸;再投入胆矾或其他铜化合物,如所用原料为不易溶的铜化合物,例如曾青等,就要加醋使之溶解。不断刮下所结"砂子"(铜汞齐),以尽为度;最后将所得"砂子"置于丹炉中加热,抽出水银后,余下者即为红银(红铜)。"炼红银法"是唐代炼丹家发明的一种新的水法炼铜方法,优点是产品纯度较高,缺点是要使用大量的金属汞,难以发展为大规模生产。但此法在水法炼铜史上应占有重要位置。 《龙虎还丹诀》是我国唐代炼丹术中很有代表性的著作,它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唐代炼丹术所达到的水平。书中既介绍药物的产地、性状及鉴定方法,又给出各种丹方中所需药物的剂量;既详述仪器的尺寸式样,又给出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在定性方面,书中提到:"石胆状似折篦头如瑟瑟,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将胆矾的脱水反应用于胆矾的定性鉴定,这是中国唐代炼丹家的一项重要成就。这种鉴定胆矾的方法在现代分析化学中仍普遍采用;在定量方面,金陵子说:"余曾各秤诸色,分明记录。一度煮结,铛欠五两,红银只得四两半,故都是铁,不虚也。"金陵子通过定量的实验研究认识到"炼红银法"中红银(铜)的生成与铁的亏损有关,这是难能可贵的。金陵子的工作说明唐代的炼丹实践已初步具有科学实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