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当,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特定时代,以技艺为基础的职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工业化推进,越来越多的老行当正离我们远去,甚至有的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历史荒野中。然而,也有另外一部分技艺职业人紧随时代需求,为老行当谱写新的创收之曲。 中西合璧,漆线雕融入西方元素 凡工艺美术,一定是与民俗风习相关联,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一旦风俗移易,则工艺美术也随之变容,或革新,或湮灭。如锡做的器皿,在现代花哨实用的生活用品冲击下实在是太脆弱了,在当今家居设计和家庭生活中,实在难以找到一块可以安置它的清静之地。绞脸匠也是如此,不合于时代生活的气氛。这些手工艺现在都已成了文物了,其历史价值代替了生活中的现实的价值。 作为佛像制作的行业,漆线雕在过去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信仰的土壤,在其最辉煌的时期,还曾出过国门,留迹海外。清朝末年,随着战争动乱,漆线雕工艺开始走下坡路,无论工艺水平还是漆线质量都不能与明末清初相提并论。抗战时期,漆线雕几乎被扼杀,完全遭遇困顿。艺人全无生计,四处流落。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后,才又渐渐恢复了生产。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漆线雕佛像的生产和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此后蔡文沛先生在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传统佛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于是他试着塑造历史人物,终于把漆线雕从神佛中解放出来,这又为漆线雕打开了一条新路。尤其经过合作化,生产力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行业也进行了扩充,吸收了不少新人,特别是经过现代艺术教育的新型艺术人才的加入,使行业充满了生机。然而,尽管蔡文沛的创作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荣誉,但是漆线雕工艺作为一个生产性行业并不能因几件精美的作品而得救。 到了1972年,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正于复苏的时刻,漆线雕仍面临生死未卜的境地。它将往何处去呢? 答案就在年轻的工艺美术师蔡文沛先生的儿子蔡水况身上,蔡水况本身是个雕塑家,但他对于漆线雕的思考却更大胆。他剥离了雕塑的胎体,将华丽的图案直接运用在各种陶瓷器皿之上,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漆线雕工艺,使之以装饰品的形象重新进人千家王虎。如果说父亲成功地进行了工艺革新,那么儿子则将它带入新的时代。漆线雕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优秀的手工艺,成为现代人审美鉴赏和收藏的对象占据现代的艺术市场,蔡氏父子的探索、改革的功效是巨大的。 时代的发展总会推动行业的进步,经历了两次的涅槃之后,漆线雕的工艺已日趋成熟。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让漆线雕这种工艺制品真正走向市场、走出国门,这正是一大批漆线雕传人们穷思苦想的问题。创新让一切皆有可能。众所周知,漆线雕工艺从"妆佛"到"妆瓷"都从未离开中国元素,直到2000年以后,大胆的工艺师将西方元素加入到漆线雕的制作中,让漆线雕的题材不再局限于龙和凤,并且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意创新成了各行各业新的驱动力,漆线雕行业也不例外。据蔡氏漆线雕第14代传人蓝全成师傅介绍,如今,漆线雕的工艺品制作以公司运营为主,运用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让漆线雕在竞争激烈的工艺品市场打开出路。在作品形式上,漆线雕工艺师们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成品从原先的半立体发展到如今的全立体。创意想法也在新作品中不断地被体现。例如作品"神秘探索"采用了蜥蜴的形象,用蜥蜴趴在罐子口往里看表现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蜥蜴的形象生动,可爱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据了解,像这样一件作品,在市场上的估价大概为2000元人民币。创新与创业让漆线雕有了新的春天。 穷则思变,软木画的转型之路 福州软木画产生于1914年,由福州民间艺人吴启棋首创。巧匠们利用软木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调柔和的特性,运用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中国画式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零部件,再根据创作需要,将这些零部件有机组合成一幅完整的景观,将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巧妙结合,软木画由此得名。 新中国成立前,福州软木画已经畅销海外,曾在世界博览会展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手工艺品种,软木画工艺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和郭沫若等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曾亲临软木画的主要生产单位福州工艺木画厂参观。邓小平同志在参观软木画后留下"民间艺术精品"的题词。 这段时间里,软木画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曾数次蝉联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一些优秀作品多次被选中装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和台湾厅,还有一些作品被作为外交国礼走向世界各地。 软木画不仅在文化方面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还在经济方面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初期,软木画畅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高达5000万元以上,是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软木画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如流星般陨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中国的外贸市场遭遇"寒冷的冬季",主要依赖出口的软木画自然也遭受重创。1988年仅福州木画厂的出口额就突破500万元大关,可1990年,出口额却跌至20多万元。加之一些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急功近利,为了保住成本,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并且相互压价,导致一大批质量低劣的产品充斥市场,对软木画的信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穷则思变,经历了软木画的寒冰期,软木画的破冰之举势在必行。传统工艺如何创新走向市场化道路?软木画工艺大师陈玲告诉记者,在经历了一次衰败之后,软木画的工艺师们吸取教训,在产品的质量上下足了工夫,力求样样精品。对于作品的题材上,软木画工艺师们也拓宽了思路。如今,师傅们不仅仅单一的制作楼台水榭等题材,甚至还同旅游景区协同合作,制作了许多各地风光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而在作品形式上软木画也突破了原有的二维度立体制作,实现了360度全景制作。 新的时代,人们对审美有了新的要求。在过去,人们一直把软木画定位为装饰品,要么挂在墙上,要么摆在桌子上,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不少人在装修新家时,喜欢嵌入传统文化因素。软木画是人们很好的选择。它既可以出现在墙壁里,也可以被装饰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屏风。创新思维拓宽了软木画新的发展方向。 不仅大如屏风,即使小如书签和纪念品,也是软木画新的发展方向。类似这样的软木画产品,价格亲民,不仅美观还便于携带。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许多游客对软木画精品和书签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新常态下,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为软木画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软木画产业自身的创新也为自己的复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