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探秘中原的恐龙世界


  探秘中原的"恐龙世界"
  荐椎化石挖掘现场
  吕君昌博士在研究椎体排列顺序
  "路易贝贝"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震撼亮相,世界已知最大恐龙做客北京
  12月2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门前,几名小学生仰头看着巨大的恐龙骨架,一边惊叹一边好奇地询问:"这么大的恐龙是哪儿来的?""它生活在什么年代啊?"其实,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孩子们关心的,也是记者很想知道的。
  答案很快揭晓。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内新近设置的"龙腾中原——路易贝贝及中原巨龙特展"展厅中,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蒲含勇正在向参观者介绍着这一巨龙的世界级意义。
  "巨型汝阳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并研究确认的最大恐龙!"蒲含勇自豪地说,"已发现它保存最大的颈椎椎体长1.24米;最大的背椎椎体宽达61厘米,比之前发现的世界最大恐龙阿根廷龙的背椎椎体还要大10多厘米;荐背椎宽68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大的荐背椎;完整的荐椎(包括肠骨)宽2.1米,前后长1.37米,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宽的荐椎。"
  众多惊人的数据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目前世界上最粗壮、重量最大的恐龙家族成员:复原后的巨型汝阳龙体长38.1米,肩部高6米,头部离地面高度达到14.5米,体宽3.3米,脖子长17米,推测其活着时的体重可达130吨,相当于20头大象的重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枝明研究员告诉记者,"巨型汝阳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即距今1.2亿年前的中国河南,属大型蜥脚类恐龙。它的科学意义不只是体型庞大,而在于是一个新的属种。#p#分页标题#e#
  "经过对比全球有关同时代的大型蜥脚类恐龙资料,最初认为它属于巨龙型类安第斯龙科,但研究显示,其背椎具有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椎弓的侧面具有大而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等特征,应属于巨龙型类的多孔椎类,但不同于任何一个已知物种,为一特殊属种。因其化石发现于汝阳且体型巨大,我们将其命名为‘巨型汝阳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研究员进一步解释道。
  董枝明是国内著名恐龙研究专家,也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常年聘请的科学顾问,吕君昌是他的学生,是目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中的重要一员。
  奇特龙骨,打破汝阳"无龙"论断
  董枝明和吕君昌是汝阳恐龙较早的关注和研究者之一。
  那是1989年,汝阳县三屯乡一位名叫曹鸿欣的老人,把在当地发现的一块"龙骨"寄到了中国科学院,希望能有专家去看看。"龙骨"被送到了董枝明手中,他判断可能是恐龙的骨骼化石。
  汝阳真的产恐龙吗?地质报告显示,汝阳地区只分布有古近纪和新生界地层,没有恐龙产出的一般层位——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出露。董枝明打算前往查看,但由于当时新疆地区的恐龙化石研究和发掘工作十分紧张无法脱身,便委派他的学生吕君昌专程去了汝阳县三屯乡。
  在曹鸿欣老人的带领下,吕君昌到当地群众采挖"龙骨"的几个山岭寻找化石,但没有发现化石埋藏点,只是从村民手中又收集到了一些"龙骨"化石。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又先后三次踏进汝阳,寻找恐龙化石。1993年,吕君昌在曹家沟发现了一处恐龙化石埋藏点,挖出一些恐龙股骨、椎体等化石。后来,由于吕君昌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便中断了在汝阳地区的恐龙化石调查研究工作,因此关于汝阳恐龙化石的研究结果也一直没有发表。
  2003年初,新组建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开始酝酿建设新馆;2005年,新馆建设及标本购置与陈列布展等工作正式启动。恐龙作为中生代标志性生物,在每一个地质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展品,但问题是,河南境内的恐龙骨骼化石始终没有大的发现。为了建设新馆中的恐龙厅,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计划是——展陈河南已发现的诸葛南阳龙化石及复制品,并积极寻找一副可供展示的恐龙化石标本。为此,馆长张兴辽多次前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协调相关事宜。#p#分页标题#e#
  "诸葛南阳龙"是1996年春中科院古脊椎所的赵喜进教授带领科研组到内乡进行科学发掘时发现的,为禽龙类一个新的属种,是介于鸭嘴龙和禽龙之间的过渡时期的一种恐龙。复原后,高4米、长7米,很是壮观。
  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张兴辽第一次见到了董枝明,他希望董教授能够推荐几种其他地域的恐龙模型。然而,董教授的回答让他惊诧不已:"你们不必东奔西走了,汝阳县就有恐龙。"
  得知上世纪那段掺杂着惊喜和遗憾的龙骨往事,张兴辽十分兴奋。而后,这一消息引起了河南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在博物馆主管部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古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勘查发掘》项目获批,并将汝阳、栾川作为重点突破地区。
  2005年,12月,项目组邀请董枝明、吕君昌这两位古生物学家赴汝阳三屯一带进行踏勘和摸底调查;2006年2月,以董枝明、吕君昌为野外勘查现场指导的汝阳地区恐龙化石调查与勘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四次发掘,"巨型汝阳龙"艰难出世
  恐龙化石的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化石的完整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工作的难度和准确程度。
  "巨型汝阳龙化石保存得基本完整,这样复原起来比较准确。"蒲含勇指着展厅中一组巨大的背椎化石,对记者讲起了以一块偶然出现的龙骨为线索,"巨型汝阳龙"庞大恐龙骨骼化石群的赫然出世,也讲起了4次大规模发掘,长达4年多的化石修复、1年多的化石补配,最终使其复原装架"重生"的坎坷与惊喜。
  2006年9月13日,汝阳县刘店乡沙坪村"洛阳中原龙"化石的挖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位村民来到工地现场,找到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贾松海、副主任张纪明带领的野外发掘队,说他们村十几年前开挖水渠时曾发现过化石,最近在西坡水渠又发现了化石。专家当即对他随身带的一件碎块化石进行了鉴定,确定是动物骨骼化石。发掘队伍赶紧跟随老乡前往发现化石的地方查看。
  化石是在一个水渠边的洞里发现的。发掘队看到一块化石就出露在地表,决定立即挖掘。#p#分页标题#e#
  这竟然是一块非常大的化石,从地表一直向下延伸。经过一天不间断地细心施工,发掘队发掘出一截长1.17米的化石。事后,董枝明对这块化石进行了鉴定,确定为大型蜥脚类恐龙股骨化石。
  11月14日,科研人员对"洛阳中原龙"化石的发掘工作结束,立即全力转攻发现恐龙腿骨的化石点,开始了新一轮发掘。
  得知消息从北京赶来的董枝明和同为古脊椎所的唐治路研究员,对这个化石点做了仔细勘查,结论是:这里没有剧烈的地质活动,找到恐龙的其他骨骼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进一步追踪发掘。
  这次发掘,前后进行了近两个月,发掘出的化石包括颈椎椎体、背椎椎体、完整的股骨、背肋碎块、颈肋碎块等,重约一吨。
  经过前两次的发掘,专家对所挖出来的化石做了综合分析,认定这条恐龙属于蜥脚类恐龙。但蜥脚类恐龙有100多个种属成员,汝阳这片区域埋藏的究竟是哪个种属的恐龙,其个体又有多大,仅凭目前所挖到的化石还无法判断。每一位参与挖掘和研究的人员都倾向于继续寻找,但勘查需要大量经费和人力,这需要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继续争取和协调。
  一晃,时间来到了2008年。经过近8个月的前期勘查研究论证,第三次挖掘和着10月25日的曙光拉开了帷幕。巨大的挖掘机沿第二次发掘点的方向,向北掘进。
  不断有龙骨出现。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寒冬,野外作业辛苦异常,但发掘队员在这里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一直持续到12月20日。最后,他们在化石点开挖出一个长65米、宽35米、深6米的一个大坑,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部分化石保存完整,体积巨大。至此,"巨型汝阳龙"体格特征基本得以确认——这是一具体型特别巨大的恐龙。
  第四次挖掘开始于两年后的2010年12月7日,目的是进一步搜索,确认是否还有"漏网之鱼",地点仍是在原挖掘点,只是范围更加扩大。搜寻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4月20日,这一次发掘队又挖出大小54块化石,但大多属于其他恐龙的化石。至此,"巨型汝阳龙"的挖掘工作落下帷幕。
  四次挖掘出的化石总重约50多吨,共修复出大小化石268块,其中包括"巨型汝阳龙"的颈椎、背椎、背肋、荐椎、尾椎、股骨、胫骨、肱骨、肩胛乌喙骨等等。除巨大的荐椎化石之外,出土的八个颈椎中,有一个非常完整,13节背椎也有两个十分完整,肠骨化石经修复后,更是可以完整地和荐椎拼合在一起,这在恐龙科考史上都极为难得。#p#分页标题#e#
  致力研究,八年新发现恐龙21属20种
  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不仅仅是"巨型汝阳龙"获得了重生。
  "2006年以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合作,在豫西汝阳盆地、潭头盆地、西峡盆地、义马地区等处,发现恐龙化石点243处,发掘恐龙化石点61处,新发现恐龙21属20种,其中已经命名的有12个新属种,正在研究确认的还有5种,科研成果将陆续发表。"
  "这次,我们带来了12个已命名新属种中的11种恐龙化石。它们既有早白垩世‘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晚白垩世‘栾川动物群’的代表性恐龙,也有‘南阳恐龙蛋生物群’、‘义马生物群’的新成员。由于展品珍贵且重量太大,我们装了54箱,用了5辆9. 8米长的加长卡车,才从郑州拉过来的。"
  展厅中,一位外国专家正对着恐龙蛋不停地拍照。蒲含勇告诉记者,他是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专门研究恐龙蛋及骨骼显微结构的专家马丁博士,目前正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一起进行着有关西峡恐龙蛋的相关研究。"我们在化石研究方面特别注重开放和合作,在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手的基础上,还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十余位古生物学家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合作,这不仅有力促进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快速成熟,而且大大提升了我们自身的科研水平。"
  据蒲含勇介绍,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已经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古生物研究团队,不仅有专门的古生物研究室,还建设了河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平台,以吕君昌研究员和本馆副馆长徐莉博士为代表,集合各方力量,把科研做精深,把科普做精彩。
  对于科普,蒲含勇显然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对博物馆而言,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应体现在通俗易懂的科普展览中,而古生物在科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更应该寻找、尝试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这次筹备了近半年的展览就是一次精彩的科普。记者看到,几乎每一种化石都配上了由啄木鸟科学小组科学艺术家赵闯先生精细绘制的恐龙复原形象油画,带领观众回到亿万年前,感受恐龙时代的壮阔与震撼。不仅如此,展览还专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小导游——小恐龙"闪亮",讲述了一个"路易贝贝"找妈妈的故事,用严谨的科学知识搭建了一个轻松有趣的童话世界。#p#分页标题#e#
  精彩继续,科学精神让历史重现让生命永恒
  "路易贝贝"是本次展览的又一个亮点。
  这是一窝巨型长形蛋,蛋的个头很大,约43厘米长。其中有三枚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在这三枚蛋的右上方,还能看到属于另外一枚蛋的不完整蛋皮散落在那里。在三枚排列整齐的蛋下方,有一个清晰的小恐龙的骨骼,它保持着向右侧卧的姿势,静静地蜷缩着小小的身子。
  "路易贝贝"是一个尚未出生的窃蛋龙宝宝,1993年,它被发现于中国河南省西峡县阳城乡赵营村的一个山坡上。由于种种原因,"路易贝贝"被发现后不久就流失到了美国。1996年,关于这窝恐龙胚胎化石的首次报道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中,"路易贝贝"的名字便来自为这窝恐龙蛋进行拍照的摄影师——路易·皮斯霍斯。此时,"路易贝贝"已几经辗转进入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重要展品。
  "路易贝贝"恐龙化石产自西峡盆地上白垩统下部高沟组地层中,它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个体很大的窃蛋龙类恐龙胚胎骨骼化石,它的发现为研究窃蛋龙的个体发育、系统分类、系统演化,乃至古地理环境的变化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信息。
  不能让国家的化石珍宝流落他乡。2011年,一封充满诚意的信从河南寄往美国。信中,蒲含勇表达了让"路易贝贝"回家的愿望,并诚挚邀请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馆长潘杰夫先生前来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参观访问。
  访问交流顺利而愉快。而后,以化石巡展为开端,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终于在2013年12月19日将"路易贝贝"接回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让更多的人了解"路易贝贝"的科学价值,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还制作了科普图书《恐龙宝宝传奇——"路易贝贝"恐龙化石回家记》,讲述了它回归故里的艰难历程。
  记者看到,在"路易贝贝"化石上方的显示屏中,正在为它量身定制的3D电影短片,展示了8600万年前那悲壮的一幕:暴雨倾盆,灾难来临,窃蛋龙妈妈被迫放弃了她即将出生的孩子,在属于恐龙宝宝的最后时刻,妈妈只留下了短暂而痛苦的凝视和充满悲伤的背影——她不能离开自己的种族,必须与同伴一起奔跑、撤离。#p#分页标题#e#
  "路易贝贝"出壳的一瞬便迎来了生命的终结,但如今,它又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存在的意义。环顾整个展厅,无论是已经复原装架的巨型汝阳龙、修复装架的史家沟岘山龙、镶嵌在红色砂岩中基本完整的迷你豫龙,还是以部分骨化石状态出现的汝阳黄河巨龙、河南栾川盗龙、河南秋扒龙、河南西峡龙等等,都是远古生命的重生和重现。正是在不断的发掘与研究中,一个个史前生命奇迹才得以逐渐展现,那个遥远而磅礴、属于恐龙的时代才得以逐渐鲜活。
  工作还在继续,发现也远没有结束。对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而言,最宝贵的甚至并不是这些珍贵化石,而是他们坚定不移的执著和永不熄灭的科学精神。
网站目录投稿:乐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