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100卷 晋纪 22 【原文】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译文】前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将强德赦免,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纪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解析】想整顿纪律,树立法律尊严,必须从杀人立威开始。但是杀谁,如何杀,谁来杀,都是重大问题,搞明白了这段通鉴材料,也就弄懂了杀人立威的套路。 1、杀谁能够立威 历朝历代的皇城根下都是是非之地,尤其是京兆尹这个首都长官不好干,管理的都是皇亲国戚,权威大人,谁背后不是盘根错节的关系?纪律散漫,是社会常态。皇帝苻坚想整顿纪律,必须从杀人立威。这个人必须有三大特点。位置够高,关系够近,民愤够大。位置高的人,能够有极好的示范效应,能够震慑其他官职不如他的人。如果只是找几个小喽啰杀几个,上面的其他大官有恃无恐,起不到效果。关系要和皇帝够近,如果挑选和皇帝关系远的人,会让人诟病,你这是找其他人下手啊,你自己人犯法为什么不管?从自己亲近的人下手,能够让外人无话可说。最后就是民愤极大,能够立即收获民心,能够传递出极好的社会效果。所以,王猛一上位就杀了强德。强德是太后的弟弟,皇帝舅舅,关系近。官职为特进,位置仅在三公之下。而且是京城一霸。所有条件都符合被杀的对象。 2、谁来杀最合适 选择谁来杀,这样的执法官,是个大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敢出手的,而且不讲究出手的艺术,会引发各种矛盾。而且还要顾及皇帝的人情。苻坚选择没有贵族背景的、谋略超群的,胆子极大的王猛来做这个黑手最为合适。没有贵族背景的人,这样背后就没有各种人情世故的关系亲情的羁绊。谋略超群,能够很顺利的解决掉社会矛盾,而不增加矛盾。胆子大,就是不怕别人的整体报复。很多时候,得罪的人多,皇帝也会顾忌,关键时候可能杀掉执法者,做出让步。所以,胆子大太重要了。不是谁都敢干黑活的。皇帝安排王猛可以说都具备这个条件,是汉族官员,贵族都是氐族的。而且精通谋略,胆子极大。不过唯一欠缺的就是王猛不是武将,威望不够高。秦王苻坚,于是安排了另外一个牛人做王猛的副手,那就是邓羌。邓羌是二品将军,兼职御史中丞,也就是最高检检察官的职位,弥补王猛力量不足。 3、如何杀掉最好 有了合适被杀的人,强德,有了执法官王猛和暴力支持的邓羌。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更加艺术的巧妙的杀掉强德就是个大问题了。如何能够杀掉强德,又能够让皇帝摆脱人情压力。这是最为核心的。王猛应该是获得了先斩后奏的特权。这个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没有这个先斩后奏的特权,就不能立即杀掉强德,而不能立即杀掉强德,太后就会求情,而太后求情,这个杀人立威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王猛做了三大步骤,完美捕杀了强德。首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抓了强德处死。而且要有让大家心服口服的证据,想必王猛在未到任之时就开始的证据准备工作,一上任,就立即抓人。第二就是,边奏报,边杀。不奏报直接杀,会让太后认为是秦王苻坚的意思,而奏报之后,就是给苻坚唱红脸的机会,而且不等批复就直接杀,利用先斩后奏的特权完成了任务。最后就是抛尸街头,引起极大的社会效果。 秦王苻坚,借用王猛的智慧和邓羌的手,捕杀自己的舅舅强德,完成了杀人立威的效果之后,就大规模的杀了免了一批权贵豪强。大家无话可说,因为皇帝自己的舅舅都杀了,其他人只能忍着。而作为太后尽管心理不满,但是毕竟合理合法。而且事后,杀得到人越多,处理的人越多,强家的人,心理的不满,才会减轻越多。毕竟不是针对自己,而是所有人,也没有溯及强德的其他亲人,避免了更深的矛盾。快速的处理二十多人,不多,也不少。核心是心理震慑,起到了效果,毕竟法不责众,不可能都杀,也不能不杀。杀人立威,点到为止,不扩大化,是最佳的策略。当然这个被拿来立威的人,可以是利用现有的,更权谋的话,如果没有就培养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