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做计划,关键是找策略的差距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发展得好不好,计划管理是关键。从本质上讲,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关键的是实现目标的行动。想把计划管理做得有效,核心有三点: 目标要有重要性排序。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让整个公司的力量朝一个方向去使,没有让更多人的工作跟目标相关,就是因为目标的重要性没有被呈现出来。所以很多人只是在盲目地做事。对目标重要性排序是展开计划管理的第一步。 要给足预算,预算决定了目标是否能实现。很多公司将目标不能实现归咎于市场或人。事实上,如果预算不到位,目标一定实现不了。 恰当的激励政策。年底把计划、目标都定好了,但激励政策却迟迟不公布,这样的计划管理是有缺陷的。 千万不要认为计划管理仅仅是对"计划"的管理,制订计划时,预算、目标、激励一起谈才称得上计划管理。那么,目标应该怎么设定?在这方面我强调五点: 目标必须可衡量、可检验。不可检验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说"我要当个好人",这是不可检验的目标,如果你"每天帮一个人",这就可以检验。目标要可以检验,因为不可检验就不可执行。 设定目标时必须有匹配的时间。任何目标都要有一个时限,没有时限的目标也是没有意义的。 目标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从总目标一个一个分解,直到个人目标。我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年度预算各个部门上报,报完集合起来再摊下去。目标绝不能从下往上报,一定是上边来定。其他事务可以授权,惟有目标设定不可授权。 目标必须是个人的目标。很多时候,企业的销售目标就是给销售部的。这是不对的,销售目标其实是给销售部经理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到个人。 每个人承接的不是目标,而是一套解决方案。每个人都必须去承诺一个解决方案,怎么让目标实现。目标不是我给你1个亿销售额,而是你告訴我实现这1亿销售额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最后,希望管理者对基层好一点,基层相对稳定,能够得到安全感,得以被尊重,因为所有效率都来源于基层。 苗兆光(华夏基石业务副总裁):机制就是做好三件事 中国的企业习惯于谈机制,比如治理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等。那么,企业的基本机制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企业的基本机制就是三点:分权机制、分钱机制、评价机制。 分权机制。权力是实现责任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一个没有足够权力的责任人是没有能力去履行责任的,因为他调动不了更多的资源,所以,权力是履行责任的关键。在制定分权机制的时候,关键是要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比如,华为把几千项权力交给了一线员工,如果一线员工过度使用了资源却没有盈利,那么他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要通过这种权责的平衡来保障资源被合理使用。 分利机制。很多企业在进行利益分享时过于追求结果公平,但分利机制的重点在于战略前移,也就是企业想把资源牵引到哪里去,这是设计分利机制的关键。 如何给下属分钱?哪个层面的人应该拿到哪部分?关键要看工作性质决定的结果所产生的周期。研发人员产生结果的周期很长,高层决策者的每一项决策对企业的影响会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么这部分人必须使用长期激励机制,直到成果产生才能分享收益。把长期激励分配给产生短期结果的人是没有意义的,无法起到激励作用,也无法使他对结果承担责任;同样,把短期激励分配给承担长期结果的人,未来就会处于风险之中。 评价机制。主要的判断标准是有没有达到目标。比如关键任务有没有达成?关键资源有没有实现升值?关键流程有没有达到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在评价机制当中,越往基层越要有评价过程,越往高层越要有评价结果。对基层人员进行结果考察不利于绩效的提升,对结果承担责任的应该是高层,因为只有高层才有资源整合的能力。 同样,越是新业务越要评价结果,越是成熟的业务越要评价过程。因为对于新业务来说,由于所有人都不熟悉而无法规范流程。如果把过程管死,不利于探索和应对,也不利于形成经验;成熟业务则不同,我们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规范的流程,如果员工违反了规程,会逐步消耗掉优势。因此,对于基层人员,一定要管理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