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26 岁的 CEO 迎娶维密超模,平胸姑娘录制搞笑视频一年单个广告拍卖 2200 万,北大毕业卖米粉和总理握手,庄辰超说创办去哪儿网至少创造了 1000 个财务自由的家庭,这是『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95 后美女创业者跌落神坛》,《揭穿霸道总裁真面目:三本毕业,公司月收入最高 5.5K》,《2016 年才过了一半,创业公司都死的差不多了》,《降薪去了创业公司的工程师血泪控诉:期权是人类史上最大的骗局》,这是『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了』的时代。 每天,各式各样的商业神话在各大 100000+的演绎下铺天盖地而来,你无处可逃,心中充满了不安和焦躁: 上一秒仰望着那些如此年轻的时代骄子,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真的到来;下一秒俯视着各路 90 后 CEO 被扒皮戳穿,跌落神坛,心中感叹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是老子清醒理智早已看穿。 于是,看行业发展趋势去留无意,望资本市场动向宠辱不惊,你终于想清楚了,创业如投胎,主要还是看命。 02 运气的迷思 我的商业启蒙老师雕爷传授过给我不少生意上的真谛,其中最重要的一课的大致意思却是:做生意,多多少少还是要信命的。 也许很难想象,一个出身贫苦白手起家,凭借高超的商业技巧取得不错成绩的人,却如此强调运气在商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我对此深以为然,尤其在互联网行业,2011 年的团购,2012 年的垂直电商,2013 年的网红餐饮,2014 年的 O2O,2015 年 B2B,2016 年的直播,大多数新模式的窗口期只有 18 个月,如果没有踩在正确的时间点上,任凭你水平再高,也很难成大事。 也许很多人和我当年一样,对自己的才华横溢深信不疑,只是运气未到。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雕爷的运气,和我的运气,是一回事吗? 即使是资本寒冬下的北京,你走进中关村,国贸,望京哪怕昌平任何一家咖啡厅坐上半个小时,还是会惶恐的发现,如果身边那些人说的事情都是真的,这个咖啡厅里的人身价总和依然超越了北京的 GDP。 他们还在聊创业呢,只不过今年的创业不是 O2O 了,是消费升级,是内容付费,是全民直播;创业是融资千万,估值过亿,新三板挂牌。 唯独没有人提,创业不过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是一门手艺。这个时代每一个优秀的生意人,都是优秀的手艺人。 03 创业是一门手艺 创业就是做生意,做生意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身边的绝多数人尚不这么认为,那意味着这条路上依然充满了机会。 千万别读商学院。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自己本科是商学院毕业的,四年半修满了三个专业。但每当有要出国的小朋友和家长问我应该如何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给他们的建议都是,千万别读商学院。 原因很简单,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基本上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的,但同样是不喜欢,如果你学的是计算机,只要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完成教授布置的任务,然后顺利毕业,多多少少还是被迫的掌握了一定可以量化的专业技能的。如果用同样的方式去学市场营销或者工商管理,你基本上是什么都不会。 商业是一门需要反复琢磨和不断实践的手艺,充满了不确定性并难以量化。对于任何不容易量化的能力,唯有超出平均水平很多,才能被人感知到。 开一家蛋糕店,需要多少手艺? 无论多么听上去多么宏大的商业思维,最终落地到实际的项目,其实都是极其具体的事情。而任何事情一旦具体起来,就是真实手艺的赤裸裸展露。 哪怕只是开一家 20 平米的蛋糕店,它依然涉及到店面选址,品牌定位,包装策划,设计装修,产品研发迭代,供应链管理,员工培训激励,营销推广,线上平台管理,大客户销售等十几个环节。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具体执行起来,都有数不清的学问。 比如店面选址这一件事情,在大餐饮集团,都是由一个团队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的,店铺周边的人口密度,收入水平,人流动线,竞品分布,人均消费,商场店还是步行街,昂贵的 B1 地铁口还是不到饭点没人逛的餐饮层?你最终的决策是深入研究后的分析结果,还是拍脑袋猜的,都是手艺高低的区别。 再举一个上团购的例子,我知道团购上单的黄金数目和价格区间,多大的折扣力度可以上到首页专题,如何申请模糊拼音优化用户搜索结果,美团和点评的团单详情页图片长高比的区别,蛋糕应该在图片中占多少才能在列表页的小图中完整出现,上新品后如何找大 V 们内测来给写评价,如何取舍现金,团购,到店付和外卖四者之间的平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具体操作手法,每个细节都在实践中反复的修改和迭代,而且至今依然非常不满意。 对于大多数蛋糕店老板而言,这只不过是『上个团购』这么一件小事而已,但在我心里,它也是一门商人的手艺。 以上只是些小生意上粗浅的手艺,不值得一提,不过当初在轰轰烈烈的起司蛋糕的风口上跟我一起开店的三十多家竞品,已经全部关门了。而我最近还在找开新店的地方。 大多数拥有 10 年工作经验的人的真实技能,都是 6 个月的刻意联系就可以快速超越的。 在大多数现代化分工的企业中,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是较难准确量化的,这并不代表人和人之间没有区别,因为在那些可以快速量化的行业中,比如竞技体育,独立设计师,大客户销售,我们都知道,从事同一工作的人,在技能上的差距是惊人的。 而绝大多数人在职场上的第一大幻觉,就是把时间的流逝当做了技能的增长。 作为拥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就差一个程序员了的小吃店老板,我知道做一个 App 还需要前端,后端,产品,设计,BD,运营,市场,新媒体等一系列人才,于是在半年的时间内请教了互联网圈内各种部门的上百人。 坦白的说,其中有像人人车的范秦老师一类的绝顶高手,她每讲一句话我就得拿笔记下来的;但更多的,还是 BAT 的大局了如指掌,张小龙贪嗔痴如数家珍,落实到自己的实战成绩和具体作品,拿不出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的。他们对自身技能优秀的幻觉来自于,我做一行 XX 年了。 但我从小就明白,没有刻意练习的磨砺,再多的机械性重复也不能提升手艺。 公园里下象棋的老爷爷们,绝大多数都有 50 年以上的实战经验,没有人觉得自己水平差的,但不幸的是,棋类运动是一个真实技能可以被快速量化的事情。 所以我很清楚,一个从 0 开始学棋的小学生,需要多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就可以超过 99% 在路边摊下了一辈子棋的老棋友呢,大约 6 个月。 在上一篇讲 App 筛选功能的【JOIN 产品内参】,公众号发出来之后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几个大号转载,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由只有几个月工作经验的同学写出来的。毕竟,即使你在面试中提问很多有三年以上移动产品经验的 PM,筛选功能应该怎么做,能讲到这个程度的也不多。 真相是,即使你连一天产品的经验都没有,下载 100 个 App,钻研三天,就看筛选一个功能,也能写出同样质量的文章,这份手艺从此就是你的,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而已。但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朝九晚六做了 N 年产品,画了很多原型图,写了很多 PRD,但纯粹为了打磨自己手艺的刻意练习,一天都没有过。 就像那些下了一辈子棋的公园老头,没有练过一次基本杀法,没有钻研过一套布局,甚至没有复过一次盘,怎么可能是高手。 没有刻意练习,手艺从何谈起? 04 创始人的手艺 你可能觉得我说了那么多,都是具体的专业能力,大佬们说啦,创始人的工作就是三样嘛,找人,找钱,定方向。马云也说啦,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根本不懂技术嘛,一样做阿里巴巴呀。 但事实上,找人,找钱,定方向,不但门门都是手艺,而且很可能还属于各种手艺中,比较难的三门。 就拿找人这件事来说,马云当年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老师,在既没有行业经验,也没有融资,更不懂产品和技术,就能在自己家里聚齐18个人来和他一起公事。这份凝聚力和领导力,放到今天,也是百万里挑一的。 毕竟,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绝大多数创业者,是连一个全职的合伙人都找不到的。 找人这门手艺之所以难,因为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研,我近半年收到了几百封有创业想法但苦于找不到人和投资的邮件,这其中的百分之 90%,单从他们写的邮件中流露出的满满戾气或全程自嗨,就能快速判断出,沟通能力和对目标用户的理解能力是有严重障碍的,根本不具备成为一个独立主导一个商业项目创始人应有的手艺。 至于想法,更是一门手艺。 创业圈流传着一句听上去很有独到见解的格言:想法本身不值钱,关键的是执行力。 可以想象,在这个 95 后出任 CEO,天使都纷纷融资千万的时代,互联网和 VC 圈的老司机们见了太多太多不知天高地厚满脑子幻想的年轻人,好气又好笑,又有一点点阴暗的嫉妒和愤恨,只能简单粗暴的抛出这么一个观点。 可是,那些觉得想法不值钱的老司机们,好像都自动默认了"有想法"这件事是个门槛很低人人都会的事情。 真的是这样吗? Snapchat的阅后即焚,Tinder 的滑屏配对,Uber的人车匹配,微信的公众号推送,哪怕是如家的快捷酒店,哪一个你敢说是在他们面世之前,人人都能想到的呢? 绝大多数伟大的想法的背后,是基于深厚的行业积累,是对于人性深刻的洞察,是反复探讨测试的实验结果,是大数据结果的综合运用,甚至比招人融资管理这些基本手艺还难,怎么可能不值钱呢。 我在去年在知乎上写过一篇《TTPPRC 商业模型》,在创业圈里有过一定规模的小范围传播。很多朋友问我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想法的,答案是灵感。不过为了这个灵感,我积累了七年。 05 抛开手艺去谈趋势,都是笑话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 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 Kindle 胜过 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 GTD 的 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这是我在 2014 年写过的一条微博,被各路大 V一路疯狂抄袭,改的面目全非(篡改者的文字能力捉急,韵律和逻辑都有问题,比如流传最广的版本中有一句"喜欢罗永浩胜过乔布斯"是神马玩意),甚至出现在西少爷的个别门店的外墙上,让曾经长期混迹于创业大街上买肉夹馍的我颇为尴尬。 但遗憾的发现,人们似乎并不明白我最初想表达什么意思。于是,我又写了一条直白一些的。 我们的生活被震耳欲聋的噪声包围,你关注热点,崇拜导师,追逐潮流,生怕错过任何新鲜事物,好像是自己成就了它们,你仰望着时代的弄潮儿,畅想着一天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其实那些你渴望追随的事物,都只是引领时代的人希望你去追随的而已,而你,永远无法引领时代,你只是时代的又一个渺小的牺牲品。 这次,果然不但没有任何抄袭,连评论和转发都寥寥无几。但其实它和第一条以说的是一模一样的意思。 互联网圈的人,时常会产生站在时代前沿的幻觉,每天关心国家政策,科技创新,指点江山,侃侃而谈,获得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事实上,它们不但和你没什么关系,更何况不要忘了,无需付费的内容,你就是商品。 有多高手艺,做多大生意。 人工智能很好,AR/VR 很热,汽车后服务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身边创业的朋友经常问我看好哪些领域,坦白的说,我说不清楚,因为我清楚的是,以自己现在的手艺,这些生意和我没有一点关系。 我更信奉的选行业不如选对手,研究哪个行业最有前景,和研究哪个女明星最漂亮(当然这个答案你们都清楚当然是刘亦菲)一样没意义。你得分清楚,哪些机会只适合聊天吹牛逼,哪些机会轮到你伸手试试。 一个普通创业者,抛开自身的手艺,去研究哪个市场最有前景,就是笑话。 06 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手艺人 我们现在做这个同城玩乐社交 App 的团队人不多,有的已经是自己领域的顶尖高手,有的也许暂时还不是。但我看中大家每一个人的共同特点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个领域。 互联网项目是有很大运气成分的,即使我们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毕竟这不是开个小饭馆,我并没有绝对把握它一定能成功。但是我有把握的是,在推进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项目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手艺更精进一步,成为专家级人物。 这目标不算多高,但它们是不会自动发生的,依然需要高强度的实践,反复的试错迭代,和无数个日夜的刻意练习。 希望几年之后,大家都是自己领域一等一的高手,无论我们能一起走多远,每个人都可以很有底气的说,自己不只是有一份工作,而是有一门手艺。 把行业趋势和风口留给他们吧,商业世界多少纷扰迷离,最终还是落实到一个一个人和人之间的 PK 上来的。 就像《一代宗师》中说的:功夫,就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我习惯站着,这次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