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尽忠报国什么意思尽忠报国典故介绍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虽然他的北伐策略颇受争议,但他和诸葛亮的初心一致,都是为了蜀国的未来。司马师死后,由他弟弟司马昭主持朝政,其实曹髦也想除掉司马昭,姜维便觉得此时便是北伐的最好机会,于是向刘禅请命,只是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效。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尽忠报国"就和姜维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发生在姜维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姜维、张翼和夏侯霸。原文如下:
  却说西蜀细作哨知此事,报入成都。姜维奏后主曰:"司马师新亡,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臣请乘间伐魏,以复中原。"后主从之,遂命姜维兴师伐魏。维到汉中,整顿人马。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也。"维曰:"不然。昔丞相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然且六出祁山以图中原;不幸半途而丧,以致功业未成。今吾既受丞相遗命,当尽忠报国以继其志,虽死而无恨也。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待何时?"
  夏侯霸曰:"将军之言是也。可将轻骑先出枹罕。若得洮西南安,则诸郡可定。"张翼曰:"向者不克而还,皆因军出甚迟也。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若火速进兵,使魏人不能提防,必然全胜矣。"于是姜维引兵五万,望枹罕进发。兵至洮水,守边军士报知雍州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王经先起马步兵七万来迎。姜维分付张翼如此如此,又分付夏侯霸如此如此:二人领计去了;维乃自引大军背洮水列阵。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魏帝国的实际控制者司马师在平定淮南之乱后突然病逝,其弟司马昭控制朝政。姜维得到这一消息后,认为再度北伐的机会已经成熟,便在上奏后主刘禅并得到应允后再度起兵北伐。征西大将军张翼则认为此时的蜀汉国力日益孱弱,据险固守才是保国之计。不过,张翼的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姜维的采纳。此后,姜维率部向枹罕进军,再度与曹魏展开激战。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姜维口中的"尽忠报国",意为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北史•颜之仪传》中的"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伐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三国志•后主传》载:"十八年春,姜维还成都。夏,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之。经退保狄道城,维却住锺题。"《三国志•姜维传》亦称:"十八年,(姜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锺题。"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张翼对姜维北伐提出异议之事,也是历史的真实。《三国志•张翼传》称:"十八年,与卫将军姜维俱还成都。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维不听,将翼等行,进翼位镇南大将军。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於洮水者以万计。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于狄道,城不能克。"
  张翼这个人物尽管在《三国演义》当中仅仅是个龙套角色,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却是蜀汉帝国中后期的著名将领。《华阳国志》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这里的"张"指的就是张翼。他与王平、句扶、廖化一起并誉为蜀汉中后期的四大名将。
  据《三国志•张翼传》载,刘备从刘璋手里夺取益州后,将默默无闻的张翼提拔为书佐,并对其进行了重点培养和提拔。张翼在刘备时期先后担任过江阳县县长、涪陵县县令、梓潼郡太守、广汉郡太守、蜀郡太守等职。刘备病逝后,张翼又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历任庲降都督、前部都督、扶风郡太守等职。,成为蜀汉大军中的一员重要将领。
  除了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之外,张翼对于蜀汉帝国的生存和发展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国力日渐衰落,继任的蒋琬和费祎都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反对向曹魏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对此,张翼深表赞同。张翼深知,蜀汉国小力弱,难以与强大的曹魏帝国进行正面较量。因此,当姜维提出北伐时,张翼公开反对这一建议。
  不过,张翼的反对意见不仅未能得到姜维的采纳,姜维还对张翼进行排挤和打压,并强迫年老体弱的张翼随军参战。最终,姜维北伐失利,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蜀汉帝国灭亡。如果当初姜维能采纳张翼的意见,继续贯彻执行蒋琬和费祎的休养生息战略,蜀汉帝国的寿命或许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网站目录投稿:曼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