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尔·诺丁斯在《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中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勤勉、熟练地把理性运用于具有重要道德、社会意义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信别人的结论而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当然,批判性思维也不是"怀疑主义",作者说:"最危险的是学生可能满足于破坏性的批判,成为技能娴熟但没有情感的旁观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迷信盲从,又不"破坏性批判"呢?这便需要同时做好两个方面:阅读和思考——读别人的书,用自己的脑思考。《批判性课程》全书是讲批判性思维的,但作者在谈论每个话题的时候,都一方面大量引用别人的观点,一方面又反复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怎样让学生获得经验呢?首先是阅读:"阅读获得的体验能够增加文化知识,激活想象,提供个人反思的丰富材料。"除了读书,作者还强调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经验:"儿童应该有与大自然接触的广泛经验,这样他们的思维才有内容。""参加音乐演出或戏剧表演、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名胜、旅游和偶尔一起外出就餐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教育活动。"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才会更有言说权。当然也不是要把经验积累够了才能思考,阅读和思考同步推进,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应有的状态。 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先圣孔子就已经把这个道理概括得非常简明扼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先圣的教导远远没有得到贯彻。结合目前的教育实际,我们迫切需要反思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读书了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是个笑话,但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只是死学教科书,并让所有剩余时间都在堆积如山的教辅材料里消耗殆尽,读过的课外书少得可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试负担过重,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了教师、学校和家庭的重重阻力。 二是教师给学生推荐书目了吗?《批判性课程》一书的作者引用了上百部著作,总是建议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这些著作。可我们的课堂现实是:结论都被老师准备好了,即使是所谓的"讨论式课堂"也还是以讨论出老师准备好的结论为目的;极少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课内阅读、课外阅读都不推荐。 三是教师有能力给学生推荐书目吗?今日的学生有一部分将会成为明天的教师,而今日的教师昨天都曾是学生,他们就是在上述"不读书"的教育环境中做完学生又做教师的,他们自己读了多少本书呢?他们现在读不读书呢?如果他们过去没读过几本书,现在又基本不读书,那他们怎么能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呢! 四是教师有批判性思维吗?一些教师做惯了权威结论的搬运工,从权威那儿搬来现成的结论,又顺势堆码给学生。因为自己不"批判",也就不允许学生"批判",如果学生有"批判"声便认为他是要"找茬"。甚至有不少教师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思想"这个概念。 而教师培训,又总是无休止地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一方面总是向教师强制灌输从某专家那儿搬来的"新理念";一方面又要让教师认为自己已有的"理念"是错误的,必须做"清零"处理。但就是很少有人关注教师们自己在想什么,他们有没有自己的"理念",对让他们无条件接受的"新理念"有什么看法。在这样的教师培训中,如果有教师质疑,也会被认为是"找茬"。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要让学生长出阅读和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两只翅膀来,真是任重而道远!但如果长不出这两只翅膀,他们也就不可能飞翔。因此,提倡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个紧迫的教育课题,更是一个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