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银行新员工不喝敬酒被打耳光辱骂有一种霸凌叫中国式


  文/五月海子
  近日,一则新闻多次登上了微博热搜:
  该则新闻来自于一位某银行系统新入职员工,因拒绝了领导的敬酒,而被领导当着众人之面,扇了耳光。
  该员工因自身原因,十年滴酒未沾,聚餐之前已向支行行长进行了汇报,在当天酒桌上,已经委婉拒绝了领导,但还是被领导因不喝酒为由扇了耳光。
  该事件对于当事人杨某来说,不仅仅毁坏了他毕业之时对于金融圈的各种美好设想,还赤裸裸地揭示了"酒桌文化"背后的霸凌和扭曲的价值观。
  1、走向偏路的"酒桌文化",到底有多可怕?
  今天有一个小杨,被曝出因为拒绝喝酒被扇耳光,背后势必还有无数个小杨躲在暗处,深受"酒桌文化"的凌辱和欺压。
  酒局之中,人性的种种城府就被放大。
  曾有一名浙大教授公开表示,想要去他门下读研,至少要喝半斤50度以上的白酒。
  有一名考生,想要报他为自己的导师,也恰巧知道他有如此之"规矩",拼命在这位教授面前喝酒,最后喝到被抬回宾馆。
  可到最后,讽刺的是,这名考生最终还是没有进入到该教授的门下,仅仅得到了这位教授的一句赞扬:
  "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中华民族的稀缺之才,他不管干什么,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垫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当初这条微博,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谩骂,因为他不但大肆宣扬所谓的酒桌陋习,还公然地将能喝酒作为进入自己师门的一项规矩。
  不禁让人无言以对。
  走向偏路的"酒桌文化",早已成为约定成俗地规矩。有人信,有人弃,有人抛弃自己的坚守,最后成了一场场酒局的牺牲品。
  2016年9月,海南文昌一家酒店举行了婚礼,伴娘在众人的怂恿下与一男宾客对饮,之后失去意识,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7年2月,江西一男子在与同学的聚会上,喝酒尽兴,事后入住同学家,不久便发现呼吸异常,被送往医院,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年轻的生命被酒夺走;
  2017年6月,刚结束四级考试的广东某大一学生,与同学们去往小酒吧,在3分钟之内喝下了6杯鸡尾酒,倒在了同学们的助威声中,再也没办法醒来。
  酒桌之上,举杯碰盏,言过三巡,不应该是真情的表露、感情的升华?什么时候变成了用自虐式行为,去换取尊重和话语权了。
  2、酒桌文化,一场可怕的职场"霸凌"
  最新一期的《脱口秀大会》,庞博就把酒桌文化搬上了台面。
  他说到之前,并不觉得不会喝酒是什么缺点,直到自己进到了公司,才发现跟着大家喝醉并不难堪,最难堪的是其他人都醉了,唯有你自己最清醒。
  他把自己父亲的故事变成了段子,犀利地嘲讽了一番所谓的"酒桌文化":
  "喝酒几乎是最健康的不良嗜好,除了伤身体全是优点,可以迅速拉近和陌生人的距离,而且是越伤身体拉的越近。"
  "当肝硬化和胆结石在一起喝酒,就会迅速成为"肝胆相照"的好兄弟。"
  "如果你是酒桌上唯一没喝醉的人,那很可能你是那个最难堪的人。"
  "酒桌上就是虚假中透露着真诚,真诚中透露着虚假。"
  "酒桌文化"变味之下,不是单纯地倾诉真心,背后有着屈从和领导的阶层博弈。
  特别是进入社会后,酒桌上喝的再也不是酒,吃的再也不是饭,领导在场的聚会里,早已变成员工向上级领导聊表忠诚的考验测试。
  想起我的一件往事,毕业后的第三年,我被公司派往新疆分公司,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对酒精严重过敏,所以很多年都不怎么喝酒。
  到新疆公司后没过几天,当时的副经理就叫上我们部门的领导和同事一起聚餐,当然,聚餐就意味着要喝酒。
  对于刚到新环境的我来说,工作没几年,对于很多人情世故都不太擅长处理,也不知不喝酒意味着什么。
  那一天,在座的各位同事都一个劲地向那位副经理敬酒。
  可副经理后来看我没什么动静,停下了酒杯,旁边的部门领导继续给他斟酒,他甩手拒绝,看着我,冒出一句话:
  "不喝了,小罗不喝,我也不喝了。"
  周围的同事都看着我,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沉默了一会,部门领导示意我给自己倒杯酒,然后过去给经理敬酒。
  可是,我"不识好歹"地站起来拒绝了。
  后来,那场我没有喝酒的酒局,让这位经理在日后一年多的工作中,处处针对我,给我难处。
  刚入职场没几年的我当时不明白,不喝酒有错吗?难道非得牺牲自己身体为前提,去用一杯酒在逢场作戏的酒桌献上虚伪的表演?
  难道非得用自虐式的举动去表白忠诚和服从?
  有人说:
  "中国式酒局是一场权威与服从的表演,一场毫不留情的权力游戏。"
  扭曲之下的"酒局文化",酒成了使用权力的介质,一头绑着控制欲爆棚的上层,另一头系着跟随其后的被控制的下层。
  在服从和屈从之间,"酒桌文化"成了宣扬权力的战场,也成了无数职场人,想逃之夭夭的禁地。
  3、请远离那些拼命劝你喝酒的人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
  "无酒不成礼仪,空杯不成体统!"
  这些在酒桌上,经常被人提起的劝酒词,是否耳熟能详?
  你是否也曾有过被别人劝酒而不得已喝下的难堪,是否也曾有过被劝酒支配过的恐惧?
  中国式劝酒,不以尊重为前提,而以道德绑架为利刃,在所谓的"情义"之中,给你被命中的悲鸣。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26岁的江苏大学电气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史国平,参加了一场由导师组织的聚餐,总共5桌,消费了5000多元,其中有25瓶白酒。
  当晚史国平,喝了超过半斤的白酒,在场的老师并没有制止,反而一个劲的劝酒,甚至在饭局上大声说:"要喝好,要喝多。"
  对于一个不善酒力,不能喝酒的年轻人,最终因为这场酒局倒在了回宿舍的路上,最后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酒局,是一场看似有情分的欢乐场,可是背地里却毫无尊重和体谅而言,一味地劝酒,用酒量多少,去衡量感情的深厚,可谓愚昧之极。
  别把劝酒当成待客之道,不负责任的劝酒只会给他人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听过一个段子:
  有人问,"年会上那些忙着拼酒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有人答,"一半挂了,一半等挂。"
  很真实,也很刺心。
  这似乎成了那些在酒桌上"拼死命"的人最后的归路。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遇到朋友劝酒,大家都是如何做的?
  一个高赞回答说:
  "真正的朋友会尊重我的想法,我愿意喝就喝,不愿意喝,他不会强迫。当他劝酒的积极性超出我的容忍限度的时候,他就不是我的朋友了。"
  的确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你的健康看得比酒局上的任何口头之诺更重要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朋友。
  远离那些劝你喝酒的人,也远离那些时不时就让你陪醉的酒局。
  一场欢畅的聚会,不该是勾心斗角的修罗场,也不该是推杯换盏的夺命局。
  情谊不在喝不完的酒里,而在未来绵延不绝的点滴日子里。
  ▽
  清人张晋寿在《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
  各表其意的舒适,随性的斟酌,才是朋友之间围坐在一起,增情谊的最佳方式。
  卸下酒桌上所谓文化的伪装,不劝酒,不拼量。真诚和善意,才是交往的日常。
  最后,你对酒桌文化怎么看,你会为了工作迎合酒桌文化吗?来留言区说说你的看法。
网站目录投稿:尔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