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没有人爱我


  一个真实的案例:
  童欢是一个很有成熟味道的女性,人也长得漂亮, 1米69的个子,打扮是时尚婉约的。今年32岁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一家外企做一名技术部经理,属于"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类型。 她来做咨询的原因,主要是她不能与人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
  离开父母的童年
  童欢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文革时期被冲击,在她一岁的时候,父母都去了干校,把她放在了阿姨家。阿姨是一个老姑娘,一直没有结婚,是个有点"神经质"的女性。在抚养她的过程中,要么就是把她塞个饱,要么就是饿着她。6岁的时候,童欢才与父母、还有比她小一岁的弟弟一起生活。
  高傲让我成了"剩女"
  童欢给人的感觉很孤傲。总是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架势。见什么人都是用审视的眼光,经常会得罪朋友。童欢似乎对吃比较感兴趣,吃饭的时候总是好象很饿的样子,业余生活似乎都花在吃饭上面,并且她喜欢一个人吃饭。与男性交往的过程中,也因为约会的所有内容是吃饭,很多男性把她看成是怪物。
  l几乎不愿意和人交流,让自己彻底成为了"宅女"
  童欢的朋友极少,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交心的朋友。同学,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朋友都很少联络。就算是别人关心自己的问候,也会被她看成是有目的的。慢慢的,很少有朋友愿意与她联络,她也总是误解别人的意思,而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除了工作以外,她很少与人交流,也不是很愿意参加集体的活动。养了一只猫,用她自己的话说:猫比人好。
  "弱智"与"野蛮"的女友
  在童欢的三段短暂的感情经历中,她总是表现出极端依赖。她完全用小孩子的方式与男性建立关系。从来不知道恋爱需要一些亲密的表达,甚至男性拉一下她的手,她都不愿意。但是如果自己喜欢,她会"粘"着别人。而且有一个特别是的嗜好,就是喜欢咬人。家里放置的摆设都是卡通的。有一条很破旧的毛巾必须随身带的。出差的时候,也必须带所有自己的床上用品,并且有"洁癖",绝对不允许别人在她的床上坐。这样孤僻的性格吓跑了三个男人。
  诊断:母爱的缺失,打破了依恋关系的建立。
  孩子在0-3岁的时候,养育者非常重要,一般这个人由母亲来做。这是建立依恋关系最早的阶段。而一个好的养育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能够给予足够的生理满足——孩子饿了,要给予食物,冷了给予衣服;二,在孩子有亲近需要的时候,能够满足孩子——孩子需要母亲抚摩的时候,母亲轻轻抚摸孩子,在需要拥抱的时候,向他(她)张开怀抱;三,在孩子需要探索外在世界的时候,母亲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孩子开始走路了,母亲要在孩子能看见的地方,给予保护。只有这三点满足了,孩子才感觉到是安全的,这样健康的依恋关系也就建立了。而依恋关系决定成人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依恋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关系;回避型依恋关系与矛盾型依恋关系。
  由不同的依恋关系抚养出不同类型的婴儿:
  安全型婴儿——寻求接近、接触母亲,或在远处以微笑或招手问候母亲。
  回避型婴儿——回避母亲。
  抵抗/矛盾型婴儿——冷淡或主动地表现出对母亲的敌意。
  回避型与矛盾型依恋是童欢的依恋模式。
  由于阿姨是童欢最初的养育者,阿姨的养育模式给到了童欢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童欢也沿用了阿姨照料自己的方式去建立亲密关系。阿姨并没有能力做好一个好的养育者,在童欢需要的时候根本就不去满足。以至童欢对依恋关系产生极大的恐惧和矛盾,甚至很多时候用回避来防御让自己产生不舒服的依恋关系。而有时候又会用敌对的方式面对类似于依恋关系的恋爱。所以,很多对她有亲密好感的男性所遭受的是敌对和愤怒。当然,童欢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样的恋爱关系。
  回避成为生活中的重心
  因为原始的依恋关系给童欢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体会,她就在无意识中回避别人。因此,日子久了也就成为了"宅女"。只是日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童欢的一些生活"洁癖"甚至扩展到了"精神洁癖",这样就在人和人之间建立起一道很厚重的墙,她穿越不过去,别人也休想穿越过来。
  充满攻击性的小孩
  毛巾是自己的妈妈留给自己的,已经成为"好妈妈的替代物",在心理学上有个称呼"过渡性客体"。童欢只和内心中的"好妈妈"建立关系,也就是说: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伤害到自己。而"好妈妈"已经不在了,惟独留下了那块毛巾。所以她怎样也不会扔掉那块毛巾。而不受到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伤害自己的人的方式对待别人。所以,童欢就充满着攻击性。她会咬人,打人,不让人与自己亲近。这都是她保护自己的方式。只是她敌对了所有的人。这缘于最初的"坏妈妈"阿姨。阿姨就经常"虐待"自己,喜欢的时候,把自己当宠物,不喜欢就把自己扔在一边,或者干脆进行身体"虐待",饿自己,打自己等等。
  育儿建议:
  在孩子0-3岁的时候,尽量保持一个稳定的照料者,中间不要随意的更改照料者。一个好的照料者是幼儿人格建立的关键。0-3岁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所有与世界的关系都来自照料者。照料者对自己积极的关注,可以给孩子带来稳定的安全感。
  好的照料者自身是稳定的,这稳定主要体现在情绪上。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给孩子。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妈妈"把我当个好宝宝,那我就是个好宝宝。妈妈对待我的方式,可以完全的被复制到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中间去。妈妈用爱对待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内心也就会充满着爱;妈妈用攻击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同这样的方式:心理学上叫"与攻击者认同"。孩子也会变得很有攻击性。
  一旦有"产后抑郁"的产妇照料孩子,会让孩子很受伤害。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产后抑郁"的母亲最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人,等自己经过专业治疗恢复后,再接手自己的孩子。
  如果妈妈工作比较忙,要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也要跟孩子进行告别,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回来。选择偷偷离开或欺骗的话,孩子会有"被抛弃"的焦虑感,这样的焦虑会根植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将来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总之,0-3岁的孩子,最好是妈妈自己带。"麻烦三年,安心三十年 ",意思就是在育儿早期能很好的照料孩子,给予他/她安全稳定的照顾,那么孩子会形成健康的人格,将来的生活也会比较顺利,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将降低很多。
  后记:
  童欢经过了两年的心理治疗,终于发生了改变。不过,她付出的代价真的很大!
网站目录投稿: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