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那种上司交给我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类型。 想法呢,也很简单: 我把事情做到80分以上,就算不错的呀。而且有时还会尝试更好的方法,难道不值得举高高? 可我后来越来越发现,这其实是种很被动的姿态。 你的展示范围,始终在被人给的圈子里。真正擅长的点,往往要等某个"刚好需要"的时机才能展现。 我认识一位IT运维工程师,日常负责服务器运维、系统更新、性能调优等等。他对WEB性能测试挺感兴趣,于是利用业余时间上网课、爬论坛、写脚本,慢慢摸索出一些性能测试相关的门道,连测试报告都写得像模像样。 前几天他和我念叨,说觉得新技能得不到发挥: "眼下岗位要做的事情就那些,学这些东西也没办法升职加薪吧?感觉派不上用场。" 听起来挺有道理对吧?但他忽视了: "让人看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你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就要展示出来吸引他人关注,而不是整天苦恼被环境限制派不上用场,对目前岗位是不是没太多帮助。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说: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即便没主动去找机会,万物遵循吸引力法则,你多让人看到些,机会也愿意离你更近些。 02:
前阵子《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有个小细节让临公子觉得特别有意思。 吴昕在准备公演阶段,没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乐器不行、舞蹈一般、唱歌平平、腰部撕裂了,许多动作做不了,老师一直想方设法地给团队设计表演亮点。 老师随口问了句:你能劈竖叉吗? 吴昕:可以呀,我会竖叉和侧手翻。 老师喜出望外:你不早说?! 吴昕:你也没问我啊,我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用。 她没想到,原来劈叉这个技能能让老师这么兴奋,让老师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最终在公演舞台上,她占据C位的一字马惊艳全场,还上了热搜,无数人称赞她是个宝藏女孩,拥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技能。 网络上有些人攻击吴昕是"舞台小透明"、"主持人都找不到"、"没存在感"。实际上,这与她不太愿意主动展示自己有一定关系。 劈叉这种技能没写在简历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个人都那么了解,你如果没有主动展示出来谁知道呢? 她同队的蓝盈莹和黄龄,两个人一共带了6样乐器,有些哪怕技术不那么精湛,都会保持练习以备不时之需。 没有人有义务发掘你的亮点,你要想办法自己体现。 你不体现,就算你18般武艺样样精通也没有人知道; 你不体现,哪怕机会再多也会先砸中那些跳起来争取的人; 你不体现,就只能做别人固定安排给你的那些事情。 李安曾说过一句话:"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 我觉得这句话改改也成立——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机会就会从天而降。你多让人家知道自己的实力,有合适的机会人家也会想着你些。 是否被人看到,结果会很不一样。 03:
有些人总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我够牛X,迟早能得到认可。 咳咳,话是没错。 但人家要七弯八绕到什么时候才发现?多贴几个指示标不好么?多吆喝吆喝不好么?坐等机遇,无疑是个效率低+效果差的操作。 一个人的成功能不能被看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职业底色。 刘润老师曾聊到从罗振宇身上学到的一个方法。 经常有人拜托他和罗振宇打招呼,说自己在某某领域做得不错,希望可以在"得到"上开个课。 刘润很为难:不帮吧,万一那人真的很厉害,不是错失了一位好讲师吗?帮吧,万一他讲课不太好,不是浪费了罗振宇以及团队的时间了么? 罗胖得知后说: 这好办,以后托你转达想开课的老师,你全部拒绝。 我们要找的人,至少要有一种能力,一种能进入我们视野的能力。 他们必须是对应行业里、我们能找到的范围内最好的。 真觉得自己有本事的话,等着就好了。 刘润一听,轻松多了,再也不纠结了。 这年头大家都很忙,无论是你的老板上司,还是你的客户和合作者,注意力匮乏是常态。 奋发图强地默默努力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你没把能力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没被人看到,其实是件非常可惜和遗憾的事情。 因为,人们只会在可视+已知的范围内做选择。 你首先要挤入"被看到"的圈子里,才可能参与后续的竞争。 04:
坦白讲,混职场如果过分低调,等于自我放弃。 不信你想想: AB两个人,同一个公司,同一个部门,能力资历各方面都差不多,都在竞争同个经理岗位。 A是典型的老黄牛,勤勤恳恳地加班干活,事情完成得可圈可点。B呢,能说会道,时常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诉求,主动让人明白自己有哪些资源,打算做哪些事情。 如果你是老板,你选谁晋升啊? 大概率是B啊。 每天上班琐事繁杂,有的人永远一声不吭,抱着"我才不想抢风头"的想法退避三舍;有的人总能走上前,看看有没有自己能帮忙的地方。 有的人只要老板不找他,绝对不会主动多说什么;而有的人总用心观察,恰到好处地提出建议,逐渐建立起值得大家信任的形象。 你会爱上什么样的员工? 只要你真的有能力、真正在做事,就应该尽可能多地让人看到。 这样才对得起你的付出。 再说个例子吧。 一位写公众号的小伙伴曾提及,他刚开始写作时阅读量惨淡,虽然这也正常,但他经常筛选出调性类似的大号,把适合的文章主动投稿给他们,同时直接开好转载权限。 他的文章质量本身就不错,被大号转载几次后关注度也随之提高,传播范围自然越来越广。 而不少内容不错的作者,只是安静地码字+发文,既没同步到其他平台、也没寻找更多被人看到的渠道与机会。 日复一日,依然鲜为人知。 知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说,人们总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但事实上必须由你自己做出那些改变。 千万别把自己付出的努力,押注在老板能看到、客户能明白、同伴会发现上。大家那么忙,没有精力拿着放大镜考察细节,你最终只会懊恼地面对血本无归的结局。 尤其当你原本工作的"可见度"就不高时,比如做行政、做人事、做辅助性任务,再不主动走入大家的视线范围,真的很容易沦为小透明。 聪明的人都懂得,做一个能进入人们视野、有影响力的人。 与其希望有人打着灯笼在角落里找到你,不如学会,自己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