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想读书但读完就忘读的书总是记不


  "啊你推荐的这本书我看过,老好看了,里面讲了那个...那个..."
  "对,就那本书说了,应该...额咋做来着..."
  大家好,我是灵姗。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好不容易读完一本书,却完全不记得书中讲了什么。一问三不知,挫败感极强,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看书了。
  上篇读书系列的文章,大家在留言里提到最多的也是这个疑惑。读完的书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办?
  我查阅过不少资料,大部分人给出的建议都是写读书笔记,这个方法虽然对,但只通过写笔记并不能解决问题。
  回想一下你的经历,写了读书笔记的书就一定记得住吗?
  我在印象笔记中有一个笔记本,就叫「读书笔记」,里边记录了我读书时的感想,日积月累,有将近两百本。
  但是,大多数书籍我只能有一些模糊的记忆,如果现在你点出一本书的名字让我讲一下,我可能说不出一二三四来。
  这就是"只记录读书笔记"的结果,虽然有记录可查,但「记住」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要想搞定这个问题,要先从「原因分析」入手。为什么读完的书会记不住?
  (一)为什么读书记不住?
  1.人的记忆是符合遗忘曲线的。
  不管是记忆什么东西,最开始的时候记忆还算清晰,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遗忘绝大多部分。学习是一样,读书当然也是一样。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了「遗忘曲线」。根据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刚看完书,大脑的记忆是新鲜的,只需要六天的时间过去,当初辛苦读书的就只能记得四分之一了。
  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抵抗不住遗忘曲线的力量,看完一本书,读完一篇文章,遗忘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2.你读的书不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假如有一把剪刀和一块好吃的蛋糕,在你面前供你选择,你大概率会选择那一块好吃的蛋糕,是因为吃这个东西我们是有需求的,但是剪刀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能拿来干嘛。
  当你读完的书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一点帮助的时候,我们很快就会把它忘在脑后。
  前年有段时间我同时在读两本书,《追风筝的人》和《一页纸工作整理术》。
  当时在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然后我看到《一页纸工作整理术》中的「六六法则」,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立刻就把书中的理论内容运用到了工作中,到现在记忆还比较清晰。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高三时你学的数学物理知识在当时并不会忘呢?
  一方面是因为在反复复习,抵抗遗忘曲线,另外一方面,这些知识我们学了之后就立刻用起来了,不管是不断做题,还是准备考试。
  而当你考上大学,这些知识大部分都对你来说没什么用了,考试也不会考了,不运用,不记忆,高中的知识很快就忘干净了。
  (二)怎么才能记住书中的内容
  那么知道了原因之后,我们的应对措施也自然就有了。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都是,老老实实的记读书笔记去。但是,一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配合其他方法来做。
  方法一:读书笔记
  没错,读书笔记这个方法确实非常好用。
  它能够抵抗遗忘曲线,帮助我们梳理书本中的精华内容,方便随时去复习翻看。
  即使真的忘记了,只要你记得在哪本书提到过这个知识,去自己的读书笔记资料库中查一下,就能立刻找到相关内容。
  更重要的是,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倒逼我们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去读书,是因为想通过读书来更新自己的「观念」,获得某个方面的成长和提升。
  如果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没有跟上,很可能读完这本书,都不知道里面在说写什么。
  写读书笔记能帮助我们更加专注于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笔记写好了,书自然也读懂了。
  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中提到过「整体性学习」。不同于过去我们的机械性记忆,整体性学习通过建立知识关联,调动大脑的多个神经元整合信息。
  为什么整体性学习的作用更好?因为所有的知识都不是碎片化的,而是紧紧地抱团在一起。
  通过记录读书笔记,逐渐把这些知识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框架建立联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记忆的自然也会更牢靠。
  方法二:实践运用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要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去实践运用。假如说把读书比作开车的话,你再努力,但是车里没有加"油",没有动力车是开动不了的。
  你阅读一本书的目的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应用到自己生活实践中的知识点越多。
  这是因为你的关注点变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关注的是:这本书中的知识能对我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能收获哪些知识?改进哪些思维方式呢?
  实际上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接收作者给你的知识,变成「主动」思考知识如何化为己用。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有哪些呢?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当我现实中遇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我才去找对应的书来阅读。
  就比如说我现在在情感问题上有困惑,那么我就去找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来阅读。
  「解决问题」是最实实在在的实践,不管你是在时间管理上,工作效率上,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前人都帮我们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当然,这个过程也涉及到怎么去找书单、选书买书,我们下次专门写一篇文章。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我们读到了很多书,比如说心理学、经济学、商业类等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法读完之后立刻就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但是通过阅读这些虚构类的书籍,我们充实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训练了思维方式,这些知识储备是未来你能够调用去提升自己或者是解决问题的。
  就比如我现在在写这篇读书方法的文章,是因为我看完一本书,就立刻学到了这些读书和笔记笔记的方法吗?
  并不是在这篇文章中我调用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这些都是我过去的日积月累,所以在我遇到"读完的书记不住"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用更好的思路去解决。
  方法三:进行输出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或者是看过一个视频,我觉得哇太有用了,今天学到了很多,然而最后啥也没记住。
  读书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获取知识」这个环节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当时觉得有用,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记住的情况。
  为了避免"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没有过好人生"的境况,推荐大家使用「进行输出」这个学习方法。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输出倒逼输入",也就是Output-Push-Input Learning,OPIL学习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很好的「主动性学习」。
  因为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的时候,想着要把它输出去,这就意味着在学习和输出的过程中,都要不断对这个知识进行思考,才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话表述出去。
  那么怎么进行输出呢?推荐大家用两种方法:
  1.写作分享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掰开揉碎写成文章,发在今日头条、简书或者是公众号上。
  一个知识点,大脑中所想和真正写出来是不一样的,你需要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足够深入,并且想到它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才能够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啊。
  2.讲给别人听
  写作有一定的门槛,并不是所有的人一开始就能做好,最开始的时候可以先把学到的知识讲给朋友听。
  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把书中学到的知识或者是觉得有趣的事情讲给他们,既帮助自己巩固了知识,也为家庭和朋友沟通寻找了话题。
  在读书的时候,读书笔记、实践运用、进行输出三种方法配合使用,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记忆书中的内容,也就不会出现读完的书记不住的情况了.
  以上是读书系列第三篇的内容。
网站目录投稿: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