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嫉妒读后感锦集


  《嫉妒》是一本由(法)阿兰·罗伯-格里耶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0,页数: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嫉妒》精选点评:
  ●怎么说呢。很实验。但是兴奋得时候别读。因为内心会被它的沉默骚扰得要打人
  ●我稀奇的不在结构和视角,稀奇的是那种观察"无聊"细节的感觉,和我的一模一样!嫉妒就是那条捻都捻不死的大蜈蚣!
  ●突破时间束缚的叙事。
  ●瓦解深度,消解叙事,机械式地透视与人分裂的物化世界,意义在于存在。透视 机械 隐喻
  ●他嫉妒又根本没有嫉妒。
  ●法国文艺beyond me
  ●分神,
  ●Philip 推荐
  ●95、嫉妒,[法]阿兰·罗伯-格里耶。这是一部叫人惊异的中篇小说,它颠覆传统的叙事方式,具有实验性质,然而风格完全成熟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它开拓了我的视界,又同时令我反思小说本体的价值以及令我拷问自己为什么要写小说。当"上帝之眼"阂上后,我们又透过谁的眼睛在打量这个世界?
  ●百叶窗后的病态视角。就创作手法而言可以给满分。
  《嫉妒》读后感(一):翻开都懒得
  一点都不是我喜欢看的。
  我的法语老师推荐给我看,于是,他借给了我,我拿着,两个月了没打开过。曾跟他说看完写读后感,法语的。
  最后,他要走了,我把书还给他,他说送给我,我说谢谢。
  我喜欢薄的书,但是他的句子太长了,不喜欢。
  我喜欢女孩。和女孩的故事。
  《嫉妒》读后感(二):冷嗖嗖的老头
  很薄,只有几万字的小说。
  情节简单:三个人,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一个男性朋友。
  妻子行走,讲话,化妆,穿衣,吃饭,饮酒,失望,欣喜,得到,失去。
  朋友和妻子做着同样的事情。
  丈夫始终不曾出现,但他是无处不在的。
  所有的一切通过他的眼睛进入了他的内心,再折射到那两个人的身上,成为了一件叫做 嫉妒 的外衣。
  隐忍的欢笑,酒杯壁上垂落的水滴,闪亮的刀叉,头发的光泽,浅色高领紧身的裙衫,阳台柱子的阴影,纤细的手指,白昼,黑夜,光线,房间,车,虫,火。
  去读吧,去读吧。
  作者这个冷酷而沉默的人性旁观者,不置一词地把他们三个人摆放好,自己隐身在幕后,静静等待。
  等那一口气阅读完的快感之后,你惊恐地发现,正丝丝蔓延的寒冷。
  《嫉妒》读后感(三):囚鸟
  "绑架者也被人质绑架",《绝对控制》里有这么一句话。这里则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处境相当,只是绑架双方都知道对方身份。
  本书中看似观察者主动,被观察者防范被观察却防不胜防;实则处处被动,视线永远被他的妻子和邻居牵扯着,躲在一个个角落,透过百叶窗、镜子的反射来观察、揣摩他们,三人一起吃饭时都要在意眼角眉梢,享不到一丝自在、惬意,是个苦命的家伙,脱不了小心翼翼、缺乏自信的感觉。明明心里妒忌个半死,却不说出来,俨然一个占有欲极强的伪君子。
  不知道妻子发现自己被如此细致地观察、分析、咀嚼时是什么感受,会做出什么反应。
  "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火山总要爆发,只在乎是哪座先沉不住气。
  《嫉妒》读后感(四):"新"小说
  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小说《嫉妒》,被文学界归为"新小说"派的代表作之一。它对传统小说在人物内心的表现方式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叙述者对客观事物和场景在视角上的限制使叙述者成为站在小说外部向内窥探的小说人物。
  这种一反常态(一反常态的并不是这一手法的运用,而是大幅度并且严格地限制其作为唯一的手法)的独具匠心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有机会站在叙述者的内心,以其观看戏剧表现似的对于客观事实和场景的并不一定真切的观察以及与此对应的技艺和幻想的交叉呈现来体会叙述者作为小说人物的焦虑和嫉妒之情。小说中,对物品和客观场景的反复或大篇幅的描绘成为焦虑出现的信号,而对人物动作或表情的确切或无法确切的描写则恰如其分地呈现了被单纯的文字掩盖的爱恋或嫉妒。叙述者的真实所见、记忆和幻想之间没有衔接痕迹地相互穿叉,一如深受嫉妒之心煎熬的主体眼前浮现的着魔一般的蒙太奇画面。
  作者意图将叙述者置于小说之中的同时,又将其置于其外,置于读者身旁,以使读者通过其有限的视角探知他的内心。作者的这种将小说的艺术表现类同于现实中的个体生活本身,表面上放弃小说凌驾于生活的万能表现的举动,恰恰丰富和证明了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
  《嫉妒》读后感(五):「嫉妒」与诗词
  看完的第一感受竟然是一句高考语文阅读的套路: 诗人没有一字写愁,而实际上字字写愁。 作者没有一字写嫉妒,而实际上字字写嫉妒。 其实想一下,作者的这种写法和中国古代诗词挺相似的。极尽描写,物象陈列,用客观揣测主观。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很典型的罗列意象的写法,虽然意象很滥,常常用来表示一种特定情感,但单纯来看,这些意象绝对客观,词人没有加上感情,可你在点出「断肠人」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 罗伯 格里耶的原话是『把人为情感剔除掉,表现物不为人主观情感所转移』 我觉得嫉妒就是把这种方法用极致了,他认为形容词都是「人化」的东西,不能用,所以文章看起来像舞台说明,有些读者非常受不了。 拯救它的是叙事,类似于水波的叙事,引起波纹的石头在全书中央,越偏离中央,与核心故事越远,叙事越模糊,状物越清晰。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情节在他这种波折的写作下有趣起来,吸引人去分析,去拼凑。 前段时间看〘恐惧〙,偷情一次,就是一整本书的心理描写,恰恰相反的写作。它的难点不是怎么不枯燥了,而是怎么不让人嫌这女人烦,能不重复。 突然意识到这种不出现「我」的写作也是诗词惯用的手法,诗人的方位用目光所及之景反向推测。更不要说什么对写互写,现代人汲取汲取可不也是创新文体了。 可是越是创新越是考验文字,能讲好故事的人很多,能用奇奇怪怪写法的人也不少,能用奇奇怪怪写法讲好故事的人却很少。 太可惜了,现在听个简单的好故事都不容易。
网站目录投稿:含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