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用项目管理思维为组织变革提效


  通常情况下,我们谈到项目管理,往往认为只是技术类、研发类、营销类的工作。把项目管理当作一种管理方法或者工具来使用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把项目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升华,以方法论的高度来看待,就会发现,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具备项目管理的思维,组织变革也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去实施。
  组织变革的项目管理范式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关于项目管理,笔者曾听说过"大图局(a big picture)"这样一个概念,把项目管理看作一个大图局,用全局观来看待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全局观的管理理念能让我们更清晰准确地把握企业战略。
  项目集,顾名思义,就是指多个项目的集合,可以理解为很多子项目,但各个子项目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那么什么是项目组合?在实际工作中,纯粹的项目很少,有时还混有运营工作,这种复杂的情况就是项目组合。笔者之所以认为组织变革需要项目管理方法论的指导,是因为项目管理意味着"整合",即以整合管理弥补分工管理的不足,以横向管理弥补纵向管理的不足。项目管理方法论使组织即使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仍能保持灵活性,实现"小实体、大经营"。
  众所周知,组织变革的目的就是以敏捷、柔性的方式提高战略的执行能力。这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今天,甚至变成了组织的一个竞争力要素。所以,笔者从项目管理体系出发,对组织变革的背景、要素、过程进行梳理,以范围管理为核心,提炼出一个关于组织变革的项目管理范式。
  谈到组织变革自然离不开战略,组织变革成功与否,是以战略执行是否达到目标来衡量的。围绕这个目标,才能准确规划组织变革的项目范围。笔者的重点也就是探讨组织变革的范围管理。
  实施组织变革之前,一定要厘清两个问题:组织的战略目标是否清晰,制定的战略是否可行。在此,笔者推荐和君咨询创始人王明夫提出的"ECIRM战略模型"。因为该模型考虑的维度比较全面,尤其考虑了企业家的因素。
  一個企业有多大成长前途,通常取决于以下几点:
  战略版图里每个要素的量级和品质;
  资本、产业、管理、资源、企业家五个要素之间的适配性;
  五个要素在各自改进和发展过程中的彼此协同性;
  五个要素构成的企业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对外部经济环境演变的适应性。
  企业一般有两种进入模式,一是有雄厚的资本,即资本进入型企业;另一种是有丰富的非资本性稀缺资源,即资源进入型企业。
  资本进入型企业,在上述版图内按照顺时针旋转:资本——资源——管理——产业。即拥有资本进入的企业,应该先获取有利的资源,然后去抓好管理;形成较强的管理能力后,再去考虑产业布局;最后通过产业融资方式退出,获得资本——这是资本型企业的运作模式。
  资源进入型企业,在上述版图中按逆时针旋转:资源——资本——产业——管理——资源。资源进入型企业应先考虑将资源变现,形成企业发展的资本;然后利用资本进行产业布局,做强企业;继而考虑提升管理效能,管理提升后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也是实业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如果不清楚这个规律,一味地将组织变革聚焦在"管理"板块,是很容易导致变革失败的。因为一旦变革时机不当,"管理"板块很难与其他四个板块形成协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项目范围
  在ECIRM模型中, 企业家是本项目中最重要的项目干系人,是对项目成败有重要影响的人。"企业家封顶"原理直接影响了组织变革的成败。所谓"锅有多大,饼就有多大",可以说,在企业组织中,企业家就是起决定作用的那口"锅"。
  美国管理协会花了5年时间,对4000名企业管理者进行分析研究,最终选出1812名最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结果发现,他们都具备以下20种素质:
  ※工作效率高
  ※主动进取精神,总是不断改进工作
  ※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问题
  ※概括能力强
  ※判断能力强
  ※有自信心
  ※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
  ※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别人
  ※善于用权
  ※善于调动别人的积极性
  ※善于利用谈心谈工作
  ※关心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使人积极而又乐观地工作
  ※能实施集体领导
  ※自我克制
  ※主动果断
  ※能客观听取各方面意见
  ※正确认识自己,善于取长补短
  ※勤俭刻苦,同时具有灵活性
  ※具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最后一点中提到的技术和管理专业知识,往往是我国很多企业老板所欠缺的。如果把企业的领头人与上述胜任力指标进行对比,或者设置权重来进行评分,企业领导人获得的分数越低,则说明组织变革的风险越大。如果老板的格局不够,就不适合规划大型战略,更不要对组织实施大手术,其实只要修修补补就已足够。
  在具备了以上两个重要前提后,我们需要给"组织变革"的范围加以聚焦,将其变成可以落实的工作。有一个公式可以很好地解释战略与组织的关系,并帮助我们回答"组织变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公式如下:
  企业竞争力=战略×组织
  组织变革是围绕战略目标,持续构建组织能力的组织行为。组织变革的目标清晰地分解为三项:
  1.员工是否有能力去实现战略目标?
  2.是否有合理的制度让员工去实现战略目标?
  3.是否有良好的氛围让员工愿意去实现战略目标?
  说到底,就是将组织变革的目标分解成能力、制度、文化三个维度。如果将与这三个维度相关的管理内容加以总结,那就是以下七方面内容:(1)治理结构;(2)组织架构;(3)机制和流程;(4)权责利体系;(5)绩效考评和薪酬;(6)企业文化;(7)信息化。组织变革的本质是实现组织与战略的匹配,即在以上七项内容上实现高度的统一。
  借助项目管理的方法论,我们可以把企业变革这个庞大且复杂的"项目"分解成三个子项目:
  第一阶段,进行治理结构的变革,厘清公司的股权关系,设计合理的股权比例,组建董事会与专业委员会,形成治理层的议事规则和表决机制,真正发挥治理层结构的作用,确立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制定公司的战略。
  第二阶段,梳理公司组织架构、健全完善机制和流程,构建责权利体系,并匹配基本相适应的绩效考评方式和薪酬分配办法。这个阶段需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直到薪酬与绩效考核办法的运行基本稳定,有一定的绩效成果呈现方可。
  第三阶段,即是文化与创新。组织变革自身就是创新的一部分,如果要详细评估文化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可借用适合的工具方法来解决。
  如果能按照从(1)到(7)的顺序来实施变革自然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插队"的做法。这也无妨。即使在同一个阶段内实施的内容在秩序上出现并行或者交叉,问题也不会太大,关键是要夯实前期工作的基础,因为基础工作做得越差,后期工作难度也就越高,也就越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合理规划项目经理岗位
  厘清了项目范围的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怎样规划项目经理这个岗位。根据以上论述,项目经理必须承担四个必要的职责:
  一是定义组织变革的范围,确保它能增加组织的价值(组织能力);二是对组织变革进行事前评估,综合评估其难易程度,进而判断需要投入多大资源(代价)来取得成功;三是进行良好的规划和设计;四是推动整个组织落实变革,如利益的平衡、干系人的管理等。
  根据这四项内容可以初步推论,组织变革的项目负责人和工作的范围相关,和变革实施的内容及应该达到的阶段相关,不是随便可以任命的;并且,组织变革的项目负责人本身应具有很强的协调资源的权力和能力,否则很难推动变革的顺利实施。但在企业中,一些不严谨的做法却比比皆是,比如:组织变革的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全部被忽略,直接进入信息化阶段(哪怕只是做一个看起来很小的模块),让信息部经理"理所应当"地成为项目经理。
  事实上,让项目经理承担三个阶段全部的工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项目。但老板有可能会觉得,不过是让你负责上马一个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而已。可见,由于领导者对组织变革项目认识不到位,導致对项目范围认识不清,以致用人不当、策略不适,最终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变革项目的失败。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大部分企业都存在。
  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牵头实施组织变革项目,那么认真审视项目成功的前提是极其重要的。HR有时认为组织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所致,但实际上很可能是组织本身的条件尚达不到项目实施阶段的需要。
  组织变革涉及的问题非常多,笔者选取对整个项目影响最大的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这四个问题相互关联,逐级影响。厘清其中的逻辑,以项目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会使组织变革的大图局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从而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并且使之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网站目录投稿: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