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就李宁变革之路分析品牌塑造的问题


  1988年,退役后的李宁选择商业之路,开设服装公司。于是1990年4月注册"李宁牌"商标,5月宣布正式成立公司。由此为起点李宁服装走向了辉煌。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后更是保持持续的高幅增长直至2010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开幕式火炬手的李宁点燃火炬,也让李宁公司走上巅峰。很快李宁产品在北京西单店脱销,开幕式之后3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暴涨。
  辉煌背后仍然存在隐忧。在消费者心目中,李宁品牌一度与"为国争光体育健儿"的形象紧紧相连,公司也刻意用"荣誉和拼搏"激起消费者的共鸣。由此李宁品牌的忠诚消费者大多是李宁的崇拜者。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李宁"的吸引力渐渐失去,同时随着原有忠实消费者的老去,新生代更强调自我个性而非集体主义,这让李宁服装感到了危机的存在。
  于是李宁服装决定重塑品牌。正式推出新的Logo和口号之前,公司历经了足足4年筹备,期间做过比较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用心不可谓不深。2010年7月1日,李宁公司开始使用新的品牌标识及口号。新LOGO名为"李宁交叉动作"的图形成,口号则用"MakeTheChange"(让改变发生)取代了原有"一切皆有可能"。
  "误会"导致失败
  无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市场升级、目标消费群体的重新定位等,必然引发品牌更新的需要,以使目标消费者产生归属感。品牌本身就具有群体区隔的功能,在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必须要通过品牌的重塑,凸显品牌的独特消费主张,才能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排名,推动其做出购买决定。
  2010年李宁的重塑品牌行动本应是起于主动求变,继而皆大欢喜,但是从当下回望此次行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在某些朋友看来多因"误会"所至。
  首先,是"90后李宁"让1990年以前出生的消费者伤透了心,感觉自己被李宁漠视。借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实在太刺激了!"如此刺激让李宁失去的一批以往忠实客户。接着,公司另一个"误会"失去了90后消费者。在被质疑之后,CEO张志勇曾出面澄清"90后的概念本身是创意而非品牌定位。"这给年轻消费者的印象是:"原来‘所谓’的讨好我们只是概念,他们并没准备真地去做……"于是,通过活动想争取的新生代消费者也并未到来。
  消费用脚投票,分销商用手里的钱投票。在2010年底的次年第二季度产品订货会上,李宁服装产品和鞋产品的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订货总金额同比下降约6%。2012年12月20日,李宁股价急跌15.80%,创造了2004年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公司市值一日蒸发近35亿港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运动服装品牌鸿星尔克,当年春夏订货会的订单金额为8.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9%。可见,李宁的困窘并非由于行业不景气,也许品牌重塑失败正是导致其腹背受敌的重要原因。而李宁服装官方给出的"90后"原意:一层含义是李宁公司1990年成立,二来体现公司渴望理解新生代需求,重视沟通、蓄势改变的意愿。
  如果之前的忠诚消费者认为"李宁广告意味着他们只关心年轻消费群体",而90后消费者认为"广告只是商家用来炒作的概念",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能算"误读"或者是"消费者对李宁的误读",只能说是李宁公司自己在品牌宣传、定位和推广方面做得不到位。
  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他们的意志并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
  三招搞定品牌重塑
  Logo变化是最常见的品牌重塑手段,可事实上,企业对产品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改善才是品牌进行重塑过程中的关键。如果一切真有可能重来,李宁做哪些才能让减少品牌重塑的风险、发挥其中的效力,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应找准品牌核心
  "品牌其实是信息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选择品牌有时就是良好质量的保证,是一种信任。李宁以前的成功,就在于紧紧把握了消费者对李宁这个曾经的世界冠军、中国体操王子的信任。应该说李宁服装最大的核心资源不是每年20%以上的收入增长率和近10亿的利润,而是李宁品牌广泛的知名度和高美誉度。如果以前"体操王子"李宁的人格特质和魅力形成了李宁公司及其产品的"核心价值",那么在当下、在未来,品牌核心是什么?什么又是品牌"终极区隔"于其它竞争对手的东西。
  因此,在重塑路上,最首要、最核心的任务应该是找到"李宁"品牌的核心和准确定位,而不是对口号的反复呐喊。
  2、产品得有力支持
  品牌定位只是品牌传播的第一步,微观层面的产品支撑至关重要。致力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企业,应更多地从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功能上下功夫。中国的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对产品实用功能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感性方面的因素。随着可供选择的品牌数量的增大,消费者在考虑各种产品类别时,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考虑更多品牌。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度正在减弱,这将鼓励企业更加集中精力强化品牌内涵,通过产品效用的差异化,克服消费者被促销左右或只注重价格而不关心品牌的倾向。
  身处服装行业的李宁除了保持良好产品质量之外,款式、功能的加强也会形成对品牌重塑的有力支持。客观地说,李宁确实有所运作。比如:08年11月,成立了"李宁运动科学研究中心",力求在在产品的质量、科学性、合理性等各方面有所提升。
  只有不断地开发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品牌之树才能常青。
  3、多品牌进行区格
  提起某个品牌我们往往能想到一些东西,比如:Zara代表着快时尚、LV代表着奢侈。服装领域也是如此,如果只有使用的功能性诉求,消费者会选择安踏或者361度;如果想走国际路线,消费者则会去支买耐克或者阿迪。与国内后起之秀相比不够便宜,与国外高端品牌又缺乏足够品牌溢价能力,于是李宁显得很尴尬。
  也许用多品牌锁定不同消费者是一种解决方法,毕竟除了个别品牌(比如可口可乐)之外,很少有企业能用一个品牌"通吃"所有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李宁其实并不缺少相关资源。根据官方的介绍,除自有核心品牌李宁(LI-NING)外,公司还拥有乐途(LOTTO)、艾高(AIGLE)、心动(Z-DO)等三个品牌。也许李宁应该在其它几个品牌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让各品牌之间的差异明显,用不同品牌吸引不同细分的消费者,也许要好过用一个品牌抓住所有客户。无论是新建品牌还是重塑品牌,体现对客户的真实价值,让品牌具备某种消费者喜爱的特性始终是王道。
网站目录投稿: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