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亚鹏和王菲的女儿李嫣成为了"网红"。这位9岁的小姑娘,在某款自拍视频APP上传了自己多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但仅在一天之后,李亚鹏就通过微博宣布关闭其账号,并解释道:"毕竟这个年龄还不适合面对社会。"(10月14日广州日报) 由于这个小姑娘的父母是明星,轰动效应比较强,而她又是未成年人,网络舆论复杂,关闭社交账号可以理解。但现实中,还有不少孩子也喜欢网络社交,父母该如何应对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2013-2014)》显示,少年儿童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和互动是高发的网络行为之一,其中,"听音乐"占68.7%,"聊天"占63.9%,"更新微博、空间"占40.2%,"查看好友信息"占27.9%。 面对孩子对网络社交的喜好,不少家长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慌,他们认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复杂,孩子社会经验不足,难免上当受骗,大都以"关闭"、"断网"等种种"堵"的方式应对。其实,网络社交也和社会上其他许多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家长还是采取引导方式为好。 孩子热衷于网络社交,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能使他们交到一些新朋友,还能强化同学之间和社区同龄伙伴之间的关系,降低学习压力,放松心情。 不过,孩子网络社交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据媒体报道,致力于研究社交网络对于学生的影响的加州州立大学多明尼戈斯山分校心理学家拉里•罗森一项研究显示,花费过多时间在视频游戏或其它网络流行产品的青少年多有胃病、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经常登录Facebook的青少年比社交网站流行之前更自恋。很多高中和大学生在集中2至3分钟精力后,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发短信或者玩应用软件上,医学上称之为"注意力缺乏症"。 面对诸多负面影响,家长为保护孩子采取"堵"的方式虽然可以理解,但也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效果不会很好。况且,即使家长今天能封住孩子的QQ、微博,明天也难以封住微信、美拍等层出不穷的网络社交工具。要想在引导孩子网络社交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该学校老师、网络社交平台、社会多方形成合力,别让家长唱"独角戏"。学校老师和家长要主动适应网络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探索通过网络改善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让孩子乐于走出网络,与老师和家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 网络社交平台要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履行好引导孩子正视网络社交的社会责任,针对孩子开发一些"防沉迷"软件。比如,现在不少儿童社交网站引入了"防沉迷"设置,规定:晚上24点到早上6点关闭服务器;设定每个孩子的连续上网时限为45分钟,定时提醒运动一下;孩子每天连续在线超过两小时就不能获得某些虚拟奖励,游戏速度也会变慢等,这些措施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