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A企业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国企,钢铁行业,总资产870亿元,主业长期职工2.6万人。由于生产环境变化、战略转型及岗位变化等原因,目前的薪酬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尤其是操作岗位,仍然沿用1993年的岗位价值评估结果。这在员工中造成了一些矛盾点。A企业迫切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岗位价值评估,设计出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在很多人眼里,薪酬体系设计是件很难的事。其实, HR只要把握住薪酬体系设计和优化的"六大法宝",就等于掌握了薪酬设计的不二法门,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薪酬体系也就并非难事了。 薪酬策略——指导思想很重要 薪酬策略是薪酬体系设计的基础,在着手设计前,需要和高层管理者沟通清楚,重点关注薪酬体系设计/优化的目的和策略。在着手薪酬设计之前,一定要和高层管理者进行深入的沟通,确定薪酬设计/优化的目的、策略,并深入挖掘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薪酬的特殊性、敏感性,在后期薪酬体系落地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这就需要HR在前期准备和沟通中,提前预测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阻力,甚至要了解高层管理者对薪酬改革的决心、能接受的成本等等。前期思考越深入详细,后期问题才会越少。否则,方案制订出来,却有可能无法实施或被束之高阁。 主要的薪酬策略包含薪酬总额策略、薪酬水平策略、薪酬结构策略、薪酬差别策略、薪酬激励策略、薪酬增长策略。就拿薪酬水平来说,各个企业的薪酬策略可能都不一样,薪酬策略的选定和公司想达到的目的应该是对应的。 A企业前期对企业薪酬进行诊断和调研后,项目组与管理者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企业薪酬总额不按照常规做法,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预期测算(这和A企业的国企背景有关)。经深入沟通后,项目组了解到,本次薪酬设计优化可以有部分薪酬总额增量。这部分增量主要向操作岗位倾斜,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二是参照中央对央企薪酬制度的指导意见,该企业各层级(职级)收入倍数基本不变(目前薪酬差距符合意见指导)。 岗位价值评估——内部"排位"少不了 岗位价值评估,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在组织中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任职条件、岗位工作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 ,以确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岗位价值评估主要是为了评出不同岗位在企业里的相对价值大小。 在目前常用的薪酬体系中,企业支付薪酬的主要依据就是岗位价值。当然,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等各有不同,相同岗位在不同企业中的相对价值也会不同。比如:以研发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以销售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二者的技术岗位、销售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就不同。可见,岗位价值评估是建立在企业价值链及岗位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 在本案例中,由于A企业具有国企背景,因此,其企业薪酬设计可以不参考外部薪酬数据,只通过企业内部的岗位价值评估作为薪酬水平的依据,所以,岗位价值评估的客观性、有效性就更为重要。 在A企业中,不同类别的岗位差异较大,项目组采用因素评估法,共设计出三套评估工具,分别是:针对管理技术序列的岗评工具,共七大要素13个子要素,侧重影响、责任范围、问题解决、任职资格等;针对操作序列的岗评工具,共四大维度15个要素,侧重劳動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环境等。这样划分是为了提高同类岗位价值评估的效度,有利于区分同类岗位的价值差异。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即无法确定不同类别岗位的相对价值大小。比如:无法确定60分(或6级)的职能岗位的价值是否低于80分(或8级)的操作岗位。这就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将不同序列的岗位价值做出相应的人为对比。 由于A企业的岗位繁多,项目组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了二级评估与分组评估,并对数据进行了相应的拟合矫正处理,历时一个多月,最终形成了岗位价值矩阵,确定了岗位的岗级,为后续制作薪级薪档表打下了基础。 外部薪酬调查——外部情况要摸清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薪酬水平往往要参考市场价格,才能始终保持竞争力。所以,进行外部薪酬调查还是很有必要的。依据笔者的经验,第三方专业机构是获取外部薪酬数据最有效的渠道。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不愿意花钱购买薪酬报告,更倾向于通过企业间的数据共享、公开信息(招聘广告上的薪资信息)或应聘人员的薪资来获取外部薪酬信息。但是,以上方式都因为缺少薪酬结构信息而或多或少存在获取信息不全面、数据不具有代表性以及无法获知薪资信息水平等问题。 企业在购买外部薪酬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第一,要了解清楚第三方机构的薪酬信息获取来源。有的薪酬报告是根据招聘网站的岗位薪酬信息统计出来的,这就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来自招聘网站的岗位薪酬信息是由应聘人员自己填写的,往往存在虚高的可能;另一方面,岗位的薪酬范围信息过于宽泛,比如月薪10000-15000、15000-25000、25000以上,这样的薪酬范围缺乏薪酬结构信息,不能获知薪资中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基本工资占比,奖金/佣金/提成占比,是否有年终奖等。 第二,考虑到成本问题,企业无需将所有岗位的薪酬报告都购买下来。目前,第三方机构的薪酬报告大多数是以岗位数量定价的,HR可以挑选出企业的关键核心岗位或标杆岗位去购买薪酬报告。 第三,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岗位可能和企业实际岗位有出入,因此要仔细分析和比对岗位。常出现的情况有岗位名称相同,但实际是不同的岗位;或者相同岗位,但企业的岗位名称和第三方机构的岗位名称不同;也有可能对于同一岗位还需要再细分,尤其在研发技术岗位中,如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很可能还要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才能获得准确信息。如果对标岗位不一致,薪酬报告的数据就失去了参考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将某些岗位错误对标后还采用薪酬报告的数据,就会造成该岗位薪酬定位出现错误。 第四,薪酬报告须是本地区、本市、本行业的,否则数据差异较大,没有参考价值。 第五,在购买薪酬报告前,最好向第三方专业机构要一份样例报告,以便了解大致内容。一份合格的薪酬报告包含岗位名称、岗位简要描述、行业、不同公司性质(外商独资、合资、民营、国有等)下的薪酬分布(中位值、75分位值、90分位值等)、薪资构成。完善的薪酬报告还会按照学历、工作年限等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購买了薪酬报告后,如何将其应用于薪酬体系设计呢?这又要谈到薪酬策略了。比如: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想要在企业内实行混合薪酬水平策略,即技术岗位执行市场75分位甚至以上,其他岗位在50分位上下即可。那么,HR拿到薪酬报告后,可以将目前的岗位薪酬与薪酬报告上的薪酬水平进行对比,看看本企业的薪酬与外部薪酬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只是薪酬水平的差异,也可以分析出薪酬结构上的差异,再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在实际应用中,外部薪酬是企业进行薪酬体系设计的重要参考对象,但考虑到外部薪酬报告的准确性,即使是完全跟随外部市场的企业,也不应该完全依赖外部薪酬报告。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会将内部岗位价值评估和外部薪酬调查结合起来,既保证薪酬有竞争力,又考虑到企业内部的公平性。 薪酬结构——薪酬组成需设计 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除了确定薪酬水平这一重要问题外,HR 还需要考虑薪酬结构,比如是采用高弹性的薪酬模式,还是采用高稳定性的薪酬模式。 在考虑薪酬结构时,首先要厘清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薪酬由哪些部分构成,二是各部分占比多少。 薪酬结构设计的前提是岗位划分,一般来说,岗位性质不同,薪酬结构也会不同。常见的岗位划分及薪酬结构设计方法有:管理序列,大多采用年薪制、浮动(激励)部分占比高 ;销售序列,基本薪资占比低,常常采用佣金(提成)制;技术序列,除基本薪资外,常设置项目奖金、技术津贴;职能序列,基本薪资占比较高;操作序列,除基本薪资,绩效薪资常以计件形式表示。 在本案例中,项目组对A企业的薪酬结构设计了三个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和福利。基本工资和福利是全员都有的部分,福利部分则根据员工情况不同略有差异;绩效工资分为月度绩效工资、年度绩效工资、研发项目奖金和销售奖金,年度绩效工资只在管理序列设置,研发项目奖金和销售奖金分别为研发序列和销售序列设置;津(补)贴中,职能、研发和技术序列都设置了人才津贴,操作序列设置技能津贴。可以看出,项目组对A企业的薪酬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岗位情况,不同岗位序列对应不同薪酬模式,能够合理激励员工,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将薪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在薪酬各部分的占比方面,项目组也根据不同层级合理设计薪酬固浮比,即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使整个薪酬体系同时兼顾薪酬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比如:考虑到操作岗位更多按照操作流程工作,且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将固浮比设置为85 : 15,职能技术序列固浮比为75 : 25;管理序列按照职级的不同,设置两种固浮比,50 : 50和40 : 60。在固浮比的设置上,既要考虑岗位性质,也可以参照标杆岗位和企业以往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员工的接受程度。 薪级薪档表——重要工具必须有 完成以上几个步骤后,HR需要将各个岗位、层级的薪酬最终确定下来。在实践中,各个岗位、层级的薪酬会由各种各样的薪酬表格来呈现。下面介绍一个比较好用的《薪级薪档表》。 在薪酬体系中,为了便于管理,常常将薪酬划为不同等级——薪级。而为了定薪、调薪,常常又会设计不同的档次——薪档。薪级薪档表主要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薪酬分多少层级,即薪级;二是层级之间的关系如何,即薪酬差异策略中采用高差距策略、平均化策略还是适度差别策略。 在为A企业进行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项目组首先设计了岗位系数表,用以解决岗位价值高低的问题。岗位系数表中包括岗级,每个岗级又划分为7个档次;将岗位系数表乘以一个基数,就可以得到薪级薪档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岗位价值评估的结果应用于岗位系数表,比如某岗位定位5级,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岗位系数,将抽象的岗位价值大小转化为具体的岗位系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常常会面临普遍调薪的情况,那么,HR有了岗位系数表,岗位的相对价值(在岗位系数表上的位置)是不变的,只需要改变这个基数,就可以看到薪级薪档表上的薪酬数据整体变化,而这种变化依然是符合岗位价值的。 薪级表上的薪级主要体现岗位价值的差异,薪档则体现同岗位的任职者在任职经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并可用作薪酬日常调整。以外部薪酬数据为主要参考的企业,表格上的薪级还会体现岗位市场价格的差异。以下表为例,某企业某岗位进行招聘,录用人员的薪资首先根据岗位来定,比如该岗位薪级为8级,根据面试后的综合评定,将该录用人员定为8级三档,那么对应薪级薪档表,薪资定为7800元。 在长期激励员工方面,结合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薪级薪档表也可以派上用场。比如案例中的A企业,项目组为其设计了晋档调薪机制(年度绩效考核积分制)。每年1月,A企业对员工上年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根据员工个人考核结果和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排名,确定晋档人员。这种方式使员工年底加薪有据可查。 薪级薪档表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级差和档差的大小,设置多少个薪级和薪档,都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灵活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薪级薪档表时,应根据薪酬结构做出相应的表格。仍以上述的招聘案例来说,录用人员的月薪为7800元,那么这份薪资中包含多少绩效工资(基数),必须在入职前的薪酬沟通中明确下来,以避免前期沟通不清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和稳定性的情况发生。另外还需注意,大多数企业的销售人员,其薪酬中很大比例来自于佣金(提成)/奖金,而薪级薪档表体现的只是基本工资。 薪酬(套改)测算——方案要落地,测算须先行 运用了前五个法宝,可以说已经完成了整个薪酬体系的框架,下面就需要将员工薪酬套入新的薪酬体系中,来评估新的薪酬体系(方案)是否可行。如果是新企业,可以按照企业的年度人员规划(招聘计划),测算下年度薪酬成本。 常规的薪酬套改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新体系所确定的岗位等级确定薪级;第二步,考虑到员工的接受程度,一般按照就近向上原则确定新体系下的薪档。员工薪资超过所在薪级的最高档时,按最高档执行;员工薪资低于所在薪级的最低档,按最低档执行。 举例来说,根据以上的薪级薪档表,假设某员工的岗位在新体系下定为7级,目前薪资为6500元,根据上述套档规则,则新体系下执行7级3档,月薪为6700元。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确定薪酬套档原则。 将全体员工按照新体系进行薪酬套档后,就需要进行薪酬测算了。薪酬测算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管理层需要根据套改测算结果来对薪酬方案进行评估。作为管理者,要同时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员工接受能力。而HR就需要根据管理层的意见对薪酬方案、套改规则做出相应调整。实际上,这种评估和调整常要进行多次,才能形成最终方案。 如何判断薪酬测算的结果是否准确?一般来说,要看员工的薪酬变动情况,包括薪酬与市场分位线的偏离程度、薪资变化程度,尤其是关键核心岗位或重点关注的岗位序列;另外还要看薪酬总额变动情况。一般来说,薪酬改革/优化的时机常选择在企业业绩上升期,而薪酬总额上升比例不高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最高不超过15%。当然,实际中也有可能企业的业绩下滑甚至业务萎缩、亏损,遇到这种情况,HR就要根据企业薪酬设计的目的和策略来制定薪酬方案。 另外,一个比较完善的薪酬体系的落地,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比如,当薪酬中涉及绩效、员工职业发展时,就需要制定相关的办法。在本案例中,项目组根据薪酬设计方案,为A企业制定了《薪酬管理制度》以及配套的《绩效工资分配指导建议》和《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管理办法》,同时,为确保薪酬方案順利推进,还制定了《薪酬方案实施说明》,以便起到有效的宣传引导作用。 另外,在薪酬方案落地时,考虑到改革压力,为了让方案最终能圆满落地,常常采用分步走的方法来为薪酬改革获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