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满清入关后为何强迫害人剃发这里面隐藏了哪些原因


  了解过中国清朝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都非常的清楚,在满清入关之的时候,马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其统治的措施,其中包含着剃发令,圈地,逃人法,等等。可是纵观有清一代,只有剃发令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这这与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确立满族正统地位的需要
  每一个新王朝,都需要把他的新制度贯彻到臣民中去。满族统治者也借鉴了历史上的经验。他们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彻底地征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高度发展的汉族人民,要达到使汉族人民真正成为清朝顺民的目的,就必须根除汉族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确立满族的皇家正统地位。而一个民族的民俗,集中的反映了这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民族个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心理意识,即民族意识。
  对于满族人来说,他们认为祖先留下来的剃发习俗是他们本民族外在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入关伊始,多尔衮就宣布剃发,并发表声明说:"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这就把实行剃发令的原因说的很清楚了,是为了"别顺逆"。在满族统治者的意识中,汉人剃发,才是真正的归顺,就是改变了汉族的民族意识,才是真正的在思想上、精神上、意志上的归顺。
  同时,清统治者也认识到:要统治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汉民族,首先必须要在生活习俗、文化礼仪上使其与之同化,才能扭转汉族人对自己的不服,或敌视,确立其地位,维护其统治。
  所以,随着清朝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满族统治者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剃发令,要求臣民永远遵守,就是希望通过这种统一的发式,让广大的汉族民众养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心理,让汉族向满族学习,都统一到满族的生活方式中来,从而根除汉族的民族意识,确立满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欲保持其民族文化特色
  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这几乎是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普遍心理。然而,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不一样的。这源于各民族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
  最初决定民族文化型态的不是别的,而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及自然资源,这一切决定着民族共同体的的人口、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人们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文化和心理特点及社会意识。
  满族及其先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属极寒之地,森林茂密,气候寒冷而干燥。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满族人必须学会以坚强的意志和极大的耐力与大自然搏斗,这就形成了满族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崇武斗勇,具有剽悍精神和务实的特点。正是这种文化,使得满族入主中原成为可能。
  对于满族而言,骑射、服饰、发式、满文是这种满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满族自我认同的具体表现,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生存的象征。从以往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而逐渐衰落的历史经验中,满族统治者充分的认识到:只有保持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才能维护其长治久安。
  满清政府的剃发令则是他们欲保持其民族特色心理的重要体现
  满族是由女真部落发展而来的,很早就与汉族有着密切的往来,所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学习过汉族典籍,尤其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历史感兴趣,并且以此为鉴。
  特别是皇太极,他喜欢读史,最常读的就是金史。在《金史》中,对世宗完颜雍保其民族之风的记录颇多。如十三年(1173年)三月,有云"朕时常见女直风俗,迄今不忘。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盖以备礼也,非朕心所好……恐异时一变此风,非长久之计",四月,"顾谓皇太子及诸王曰:‘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尝暂忘,故时听此词,亦欲令汝辈知之。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直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汝辈当体朕意,至于子孙,亦当遵朕教诫也。’"。五月,"戊戌,禁女直人毋得译为汉姓"。二十七年(1187年)十二月,"戊子,禁女直人不得改从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
  而皇太极最钦佩的就是金世宗的遵从旧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他经常组织大臣们一起读史、学史。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于翔凤楼,使内宏文院大臣读《金世宗本纪》,要求臣工效法金世宗,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衣服言语,悉尊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并且认为,如果从了汉俗,就会"渐至懈废,忘其骑射……社稷倾危,国遂灭亡"。
  从皇太极的言辞表明:其保持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尚武之风,彪悍精神,以此巩固其统治,乃至千秋万世。
  自卑与自大之间
  从关外到关内、从女真部落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统治者的民族心理是相当复杂的,"自卑"和"自大"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始终相伴。
  作为少数民族,满族依靠自己的金戈铁马,把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小民族统一起来,并且进入中原主政。随着力量的不断增强,满族统治者有着统治民族特有的自大情结;但是,面对人口数量巨大,且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汉民族,满族又不可避免的有着后进民族固有的自卑情结。
  随着女真部落的渐归统一,努尔哈赤在其力量不断增强,对明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民族自大情结不断膨胀。
  皇太极更是时时强调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针对满语,他规定"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毋得仍袭汉语旧名,俱照我国新定者称之。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恣行悖乱者也。察出决不轻恕"。
  针对冠服制度,颁布法令,要求官民服装"俱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带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脚。该管牛录章京稽查,若有犯者,本身及该管牛录、拔什库俱有罪"。
  这种对本民族文化地推崇展现了强烈的本民族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明显的民族自大心理。随着实力的愈来愈强,满族统治者开始幻想有一天能够取代汉族人成为中华大地的主人。
  由此可见,满族统治者并不安于东北一隅,在他们的心目中,辽阔的中原大地并不仅仅是汉族人的天下,满族同样有权力入主中原,主政天下。当他们如愿以偿,终于入主中原后,这对于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来说,自然是一件骄傲的事情,满族的民族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民族自大心理日趋膨胀。
  剃发令的提出,正是这种民族自大情结的彰显,是满族民族独尊心理的真实写照,希望以此来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甚至把其他民族同化。
  同时,满族原是一个狩猎民族,不但在人口数量上根本无法与汉族相比,而且,汉族具有悠久的历史、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并且政治制度完备,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都是满族人望尘莫及的,因此,他们的民族自卑情结可说是根深蒂固的。
  即使在对明作战中,努尔哈赤亦称呼明朝为"大明"、"天朝"。皇太极更是全面提倡以儒家思想为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民族"一体论",宣布"满洲、蒙古、汉人,不分新旧,视为如一",希望以此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知识。
  但是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汉族士人,仍然不忘"华夷之辨"、"夷夏之防",仍然把已经主政中原的满族视为蛮夷。
  汉人的这种思想,深深刺伤了满族的民族自尊心。不同民族的成员,最不能容忍的是外族人的侵犯及对其民族自尊心的伤害,民族自尊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受他民族摆布的心态。
  为了维护其民族自尊心,统治者认为首先要在生活习俗、文化礼仪上使其同化,以扭转汉人对自己的敌视,甚至轻视。因为为了证明自己民族的勃勃生命力,每个民族总以自己不同于他民族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服饰、语言、文字、节日礼俗、交往方式、生活习俗等而引为自豪,获得自尊,并将其看做是民族生存的象征。
  因此,满族统治者毫无例外的采取了高压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口号的提出就是最好的证明。
网站目录投稿: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