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闻捷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关心孩子学习是否有动力,是否能快乐学习,有时候却也茫然不知所措。 正巧昨天和一位古筝王老师聊天,发现她在互动中,使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有所转变,不再需要父母催,自己就去坐到古筝旁边了。有一位叫妞妞的9岁孩子,就是典型的例子,王老师第一次见到妈妈带着她时,妞妞巨大的情绪袭向老师,她还冲妈妈大吼大叫,妈妈就快要捧她了,但似乎不太管用。6节课,王老师是如何扭转乾坤的呢? 第一节课: 妞妞看到新老师:"我不要弹琴,我讨厌"。 王老师说:"妞妞,你很漂亮,老师感觉你是愿意弹的,就是好象自己心里有点烦,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哦" 妞妞呆了,点点头,"小朋友都叫我暴力女,没有说过我漂亮,更没有把我当女孩"。 王老师跟我说,这是她当时的真实感受。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远比去说教强百倍,孩子在抗拒的背后始终隐藏着需要。 第二--四节课: 妞妞和妈妈的情绪不断反复,妈妈要女儿考级,女儿非不去。 王老师和妈妈沟通说,暂时不考,妈妈心有不悦。 王老师发现妞妞身边缺少支持和理解她的人,所谓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只有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调查显示,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能钻心听讲,注意力集中,肯动脑筋,爱提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而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上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第五节课: 当妞妞弹完之后,虽然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但老师还是给了妞妞一个美丽的贴纸,以示鼓励。 妈妈终于说:"老师,你很耐心,谢谢哦"。(妈妈的态度转变了) 王老师觉得,我们在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赞美,少指责打骂,孩子都有自尊心。当孩子的点滴成绩被老师和家长认可时,他们会倍感自豪。这种温和的表扬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会因某一次成绩不好而失去学习兴趣。 第六节课: 妞妞第一次静静地站在教室门口和老师打招呼,"老师,你能帮我摘一下围巾吗,我要准备上课了"。 老师上课的时候,帮她把她弹奏的录了下来,妞妞很开心。 下课后,妈妈说:"妞妞真的变了,她喜欢弹琴了,还会说,我要弹琴了,一弹就是一个小时,这要是在以前,就算拳脚相加也就坐个10分钟"。老师确实也感觉她弹奏的比以前好,是花了心思的,看得出来,妈妈也没有了以前的情绪,变得温和了。 王老师让妞妞感受到了快乐,也给予妞妞足够的时间自己去成长,没有催促她,陪着妞妞表达情绪,给她合理的规则。当她不想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自己弹琴,等她,妞妞带着期盼自己也能如此美丽弹奏的眼神,望向王老师,这一切被老师悄悄的收录,老师知道妞妞是想弹好的。王老师说,急于求成,很容易让学生恨弹,每个孩子都不同,妞妞花了6节课,有的孩子兴趣起来可能1节课就行,有的可能需要更长。 孩子有她的节奏和成长规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花些时间寻找他的兴趣以及学习动力,当孩子的兴趣慢慢起来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一些学习目标,让孩子有些盼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称之为学习兴趣之目标倾斜法,人们在努力工作或学习时,"痛苦"作业的前方应同时安排有快乐的报酬。也就是说,不管多么痛苦的作业,只要前方有自己最期待的东西,就不会感觉特别痛苦。这就是"目标倾斜法"。家长可以为孩子设计 "目标倾斜法",使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当学习的目标来自于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时,他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他的腿就能迈得开,不需要人硬推。 当父母发现孩子对某一件事情缺少动力的时候,不妨尝试发现原因,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即使不能马上找到,孩子也知道有人尽力在理解他,这一点也能帮助他离兴趣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