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V型反弹不现实 诞生在金融危机中的房地产"小阳春"注定是个"伪高潮"。不管房地产广告再怎么宣传,实际上能成交多少面积,有多大的资金入账,或许只有房地产公司自己才知道。 之所以成交量会如此井喷释放而出,无非有三个原因:一是自2008年来压抑许久的自住性需求的集中释放,二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种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诱导消费者来购房,三是开发商自保,主动在降价,吸引了部分观望者。 金融危机下,谁都会有迫切的资金压力。万科等四处杀价,倾力销售,无非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当我们的国内经济出现了周期性的重大调整,这个过程是一个L型的,过程将很漫长,曲折,指望房地产业在一夜反弹成为V型发展,是不现实的。当无利可图、高风险出现了,投机投资需求不会出现。当积攒长久的刚性购买需求已经集中释放,短期内更难出现购买的冲动和能力。房地产新增开发贷款中,大部分也流向了有实力的大型开发商,中小开发商获得贷款依旧非常困难。所谓的"小阳春"只能是延缓资金链断裂的时间,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缺乏资金的问题。对于在银行资源上没有优势、而资金链又很紧张的房地产企业来说,降价依然是最好的出路。所以,这所谓的小阳春,只能是个"伪高潮"。(详见2009年第六期《地产"小阳春"为何消失?》) — 重庆/张智育 最缺的是智囊 在外部世界看来,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其实真正廉价的中国资源不是肢体劳动力,而是智慧生产力。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普通工人的工资薪酬的确只有发达国家工人的1/20乣1/30,但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而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到10倍—今天的廉价资源在相当程度上是以透支将来作为代价。 中国有句老话,一分价钱一分货。但这句话用在智慧资源上并不尽然,尤其在高速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与地理空间,已有太多的案例证明本土企业的独特优势。 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是否善用智慧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素养。当人流、财流、物流、信息流日益趋同时,智慧流的掌控力与发掘运用能力将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强悍自信如郭士纳者,在巨额亏空的烂账面前,为什么要先用千万美金换来一纸报告?今天全世界的利益集团,哪一个身边背后没有或隐或现的智囊团? 可以说,紧接这场金融危机的是智慧资源的争夺危机。接下来的商战更会愈演愈烈,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尚处在廉价阶段的智慧资源,为我所用,在技术创新、战略设计、品牌竞争、营销策划、广告包装等多方面充分借助外脑的力量,促使企业跃上新的台阶。(详见2009年第六期《中国企业缺什么?》) — 季城瑜/上海 挑战压力,不要一个人战斗 金融危机下企业家的压力普遍巨大,但是企业家所感受到的压力却不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压力本身也是属于管理范畴。大多数中国企业很少将压力管理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压力涉及到的管理问题是什么?首先一定是从上至下的焦急感和不安全感,其次必然是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然而压力管理又是属于什么部门去管辖?通常的做法就是交给人力资源,不过更多的时候,人力资源对这项管理业务并不重视,这和西方企业形成巨大反差,在西方企业,压力管理通常又是一种企业从上至下的福利,看起来这种制度化的压力管理完全可以稀释企业家和企业的压力。(详见2009年第六期《掀开压力下的瓶盖》) —杜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