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企业,谁都想着做大、做强,但在过去多年的经营环境中,很多企业禁不住内外部因素的诱惑,不断上马更多的项目,招募更多的人员,购置更多的固定资产和能够让企业看起来更美观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胖子"。但随着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开始思考,企业仅体态"胖"还不行,要在如何"强壮"上下功夫。 2014年8月,宝洁首席执行官雷富礼开始了"清理门户"。这家年销售超过800亿美元的公司用2年时间砍掉了旗下100多个品牌。 经过十几年的全面扩张,宝洁已经无所不包,从美容用品、剃须刀到电池不一而足。雷富礼认为,剥离了100个品牌,以便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70-80个收入最高的品牌上。这家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公司,希望通过"瘦身"来变得更强。宝洁很好地阐释了一个有些矛盾的模式,那就是"扩张"的诱惑和"收缩"的智慧——在不同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追求增长的过程中都能看到这一点。 每家企业都被寄望于实现增长、创造价值。这往往会造成企业为了增长而采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延长产品线、扩充现有品牌、争取到更多客户、进入新的市场。每个扩张机会似乎都很诱人,因为它能带来收入。但并非所有的增长都具有同样的价值。不顾一切地追求增长就是扩张的诱惑。如果公司不为如何增长定下规矩,它们的业务复杂化速度就会迅速超过收入增长速度。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经营变得笨重,重点模糊,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下降。 为什么像宝洁这样聪明的公司也会让局势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才采取行动呢?它为什么会把边缘品牌保留这么长时间呢?有时候,问题暴露时已经太晚。就像过量饮食——吃饱了这个信息从胃部传递到大脑需要15分钟,公司在意识到有问题了也存在延迟。等它意识到时,"赘肉"很可能已经堆积起来了。所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时刻警惕"赘肉"的产生,彻底贯彻"陶瓷石块论"的经营原则。 那么,具体怎样做才能有效预防"赘肉"的产生,让企业由"做大"转而"做强"呢?品牌越成熟,越要克制企业扩展业务 企业逐步发展,扩展业务在所难免,但问题是,很多企业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走上多元化、不断扩展的道路,最终只会走向失败。 截至2017年9月,茅台集团就大刀阔斧地把原来的214个品牌2389款产品"瘦身"到59个品牌406款产品。2018年,茅台酱香酒继续清理产品条码,缩减至50多款。经过如此大动作的品牌优化,茅台的经营业绩不但未降低反而持续攀升。 茅台为提升品牌集群竞争优势,与宝洁公司一样大刀阔斧地进行"瘦身",将过去经营中积攒的"赘肉"去掉,实现了品牌"聚焦",为长远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企业越发展,越要严格控制人数 很多企业在发展期,往往喜欢通过扩大团队人员来展现企业的"大",但其实大并不代表强。 2013年,阿里巴巴进入高速发展期,结果一下激增了5000名新员工,那时候公司人员规模不过2万人,这远远超过正常招人限度。马云當即做了个决定,2014年不再增加新员工,员工出二进一。这下大家都"炸"了,断了粮草怎么打仗?马云说:"没有粮草、没有新兵,你们是不是就应该考虑创新的办法呢?"这叫倒逼。结果,阿里巴巴2014 年业绩不仅没有退步,还大幅增长。 在我们服务的客户中,L公司2017年下半年针对生产效率提升做攻关,将生产车间工人减半,结果产量不仅未降反而完成了历史最高的生产指标。 在发展中,只一味地要钱要粮,增加兵源,是最初级的办法,倒逼团队成长,把团队变强,才是跟上企业发展的良策。经营越顺利,越要严格控制成本 在京瓷公司,采购原材料时只购入当月需要的数量。根据情况有时不是每个月,而是每天只购进当天需要的数量,稻盛和夫称之为"买一升",并作为原材料采购的原则。 我们服务的一家M公司,是一家食品加工公司。2017年以前,原料采购的原则是"便宜",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原料备货充足,结果过量采购造成了大量的库存。比如食品包装材料,在市场尚未稳定时就批量定制了大量的包材,最终因市场无法消化导致这批包材成为呆滞库存,当初因为量大价格便宜而过量采购最终导致了资金的浪费。 通过学习京瓷哲学,M公司现在的采购原则是即买即用,根据市场的销售预测做采购计划,并根据采购周期实现采购量的确定。同时,在设备采购方面尽量采购二手设备,厂房也停止了盲目扩张……M公司的各种举措在成本控制方面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不管是谁,多多少少都有让人看好自己的愿望。作为经营者,如果虚荣心太强,就会给自己"添枝加叶",结果就会把企业弄成满身"赘肉"。如果要塑造一个本质上强壮的企业,经营者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借以克服把自己和企业打扮得比实际情况更好看的诱惑。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企业发展势如破竹,在做"大"的方面保持着高歌猛进的势头,但能耗高、成本高、库存高的"三高"症状却日益凸显,暴露出一些企业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方面的迫切性。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谋划实施系列举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企业在做"强"方面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不管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民营企业,如果都能由追求做"大"转为以做"强"为目标,在新时代下,我国的经济就能实现新的、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