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的卢妨主是什么意思这种说法是从哪里来的


  看《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段剧情是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带着刘备逃出一条生路,但是这个的卢马却一直有一个"的卢妨主"的说法,意思就是的卢马会对它的主人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响。其实,这个说法最初并不是出现在《三国演义》当中,自然也不是出现在刘备的坐骑上,那么,这种说法最早所说的"的卢马"到底是谁的马呢?
  除了鲜活生动的人物之外,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还描写了不少战马。除了吕布和关羽坐骑赤兔马之外,最有名的战马恐怕就是的卢马了,"的卢妨主"与"跃马檀溪"都是《三国演义》的知名情节。但鲜为人知的是,"的卢妨主"的说法其实是罗贯中"山寨"到刘备身上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据传是伯乐所著的《相马经》中,就有"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的说法。而史书中最早与"的卢妨主"相关的人物记载则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的"庾公乘马有的卢"。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臣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个知道"的卢妨主"的人就劝庾亮把这匹马卖掉。但庾亮说:"卖马就会有买主,那是又害了买马的人,怎么能把自己的不幸转嫁到别人身上?当年孙叔敖为了后人打死了两头蛇,传为古之美谈。我学习孙叔敖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世说新语》中的"庾公乘马有的卢"可以说是史书记载中最早有关"的卢妨主"的英雄之言,也是有关庾亮的诸多美谈之一。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很可能就是根据"庾公乘马有的卢"的故事写出了刘备的一句英雄台词:"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
  另外在大约成书于晋代的《世语》中也有刘备依靠的卢马逃出刘表追杀的记载,也就是"跃马檀溪"的来源。不过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就认为《世语》的这条记载不可信,学界不少人也基本认同裴松之的观点。所以历史上的刘备是不是真有的卢马还是个疑问。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刘备得了一匹好马,名叫的卢。这马眼有泪槽,额有明斑,端地一个千里宝马。但很多人在见了的卢之后,都说这马不详,建议马主不要再骑。这个地方就有些奇怪了,难道三国里人人都是伯乐,随便一看就知道马匹好坏,还能预测良马误主?其实,预言的卢妨主的谋士并不会相马,他们都在说暗语,提醒自己的主公小心有人暗中使诈。
  的卢最开始出现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当时刘备暂居荆州,跟刘表交好,恰逢降将张武聚众造反,刘备主动请缨,要为刘表肃清叛将。军至江夏,刘备远远望见张武骑了一匹骏马,刚叹说这马是千里良驹,赵云就杀向敌阵,手刃了张武,牵回了骏马。
  后来刘备得胜班师,刘表很是欢喜,蔡夫人却暗自警告刘表:刘备不停地结交荆州士人,恐怕非是久居檐下之人。刘表当即反驳:玄德是个仁义之人,不会忘恩负义。
  后来刘备将的卢马送给刘表,刘表大喜,骑着马出门游玩,恰好遇到谋臣蒯越,蒯越问刘表这马是谁送的?刘表如实回答。蒯越意味深长地说:这匹马眼下有泪槽,额头生白点,名叫的卢,虽然是千里马,但会妨主。张武就因为这匹马而死,主公你可不能骑!
  蒯越难道真在说马吗?这分明是在说刘备,这马有泪槽,所以有哭相,正是映射刘备爱哭;这马是千里良驹,映射刘备一时人杰,又有关张赵辅佐,实力不可小觑;最后说这马妨主,是警告主公,刘备这人不肯久居人下,必定要反,所以建议要远离此人。
  刘表听懂了吗?刘表虽然是个懦弱的人,但并不傻,他听懂话中机锋,第二天就宴请刘备,主要说了两件事:一是还马;二是要求刘备离开荆州,屯兵新野去。蒯越用的卢妨主暗示了刘表,后来又有一个人用的卢妨主暗示了刘备,这个人就是徐庶。
  刘备骑着的卢马在大街上闲逛,遇到一个唱歌的人,歌的内容大气磅礴,不似凡人,就邀请此人入衙一叙。这个人说自己叫单福,刚才看到刘备骑得马很是雄壮,想再见一面。刘备就牵出了的卢。单福看着马,故作惊讶说:这马唤作的卢,虽然日行千里,但是会妨主,不能再骑。
  刘备大惊,把他跃马檀溪,骑着的卢脱险的事说了一遍。单福说:这是救主,不是妨主,但将来肯定会妨主,我有一个办法可以破解诅咒。
  然后单福继续说:如果你有仇恨的人,可以把这匹马送给他,让马妨了那个人之后,你再骑乘,就可以破解诅咒。刘备听了脸上变色说:你不以正道教我,太让人失望了。单福满意地说,我听说刘玄德是个仁义的人,今天才知道啊。
  我们知道,这个单福就是徐庶,刘备的第一个军师。他的话中话其实是用的卢马自比,首先,千里马比喻自己高才;其次,让刘备把的卢马送给仇人,暗示自己作为间谍,可以为刘备进入敌营,里应外合,大败敌军。最后,的卢马妨了仇人后,刘备再收回马,意思是搞倒了敌人后,自己再返回刘备阵营。
  这个时候刘备的敌人是刘表,徐庶意思是帮刘备干掉刘表,可是刘备没有答应。但事实上后来徐庶自己就是加入了刘备敌人——曹操阵营,并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出了不少歪计,坑苦了曹操。徐庶作为"的卢",结结实实地妨了一回曹操。
网站目录投稿:靖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