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单车的出现,既满足了乘客的出行需求,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发扬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但是相应衍生出的法律问题和监管困境却日益严峻。政府采取怎样的行政监管模式才能有效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又能促进新业态的良性发展,还需要政府作出监管模式的创新,开启一种与企业共同治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共享单车;行政监管;共同治理;法治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各大高校、地铁站口等地点提供单车共享服务的一种共享经济的新形态。用"共享单车"这一概念来指代这种新型的出行方式,指的是这种新兴的出行方式可以实现一辆自行车服务多人,让单车投放城市的广大用户都能够得到便利、环保、实惠的服务。 一、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 共享单车的发展呈现出以日计算的态势,在庞大的资本体系拥护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的在全国一线城市、各大高校发展,并迅速地占领自行车共享的市场。单车数量呈现不断的膨胀式增长,受众的范围也不断增加,共享单车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初见端倪,具体的问题表现在:车辆停放、运营维护、单车的质量安全以及投放战略等方面。 二、监管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共享单车属于"互联网+"下的新兴产物,但整个监管体系以及监管的理念、思路却未必与时俱进。[1]现有的法律能否适用、如何适用以及是否应当通过法律建立一种新型的监管模式等难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和技术难题,尤其是在共享单车本身质量的监管难题上,极易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在问题发生后,责任难以明晰。 另一方面,对各地的执法部门而言,更面临着执法难的问题:首先,现行法律规范并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其次,存在诸多法律空白,使得执法沒有法律根据,无法开展。在实践当中,城管部门依据现有的法律规范对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进行暂扣的事件的发生,大量共享单车被人恶意破坏、藏匿、贴上假冒二维码以及因此造成的侵权事件等,都引起了消费者的争议,首先是消费者一方对共享单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却又往往求告无门;其次是在传统市民与城管之间的冲突对立的思维影响下,城管对于共享单车的处理方式也加剧了公众与城管间的矛盾,这对政府形象也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三、行政监管模式的转变 对于共享单车目前出现的复杂情况,如何监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是一个难题。有人提出将同样作为结合"互联网+"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的"滴滴"的监管模式运用到共享单车的监管模式上,虽然有可借鉴之处,但"滴滴"和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毕竟存在天壤之别,相比较而言,"滴滴"更是作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在消费者和闲置车辆的车主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而共享单车却是自己制造生产单车并投入市场进行租赁,因此切不可生搬硬套。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采取怎样的行政监管模式,都应当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指导。 (一)数量管制应遵循市场调控,交通系统有待完善 在全国各共享单车投放之地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先行先试不足,调研并不充分,还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共享单车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应当给市场和各共享单车地方留出一定的探索空间和时间,鼓励和允许各地结合实际,做差别化探索和各种有益尝试。[2]政府从直接行使调控权力转变为间接行使,[3]充分释放现行法律为市场发展保留的制度空间。从"管理型"立法向"治理型"立法转变,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的经济自由权,有助于提升其参与共治或自治的能力。监管市场的规则让市场的主体参与制定,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规则的可接受性,也更能增加规则的科学性。并且,企业的自身发展中所制定的内外规则,也能够为行政监管提供广泛的借鉴。 相关部门和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应当尽快根据包括GPS在内的现有技术手段,统计相关路段的人流量及其大致走向,以此划定单车投放数量和区域,使投放车辆与城市交通承载力相匹配。与此同时,应当通过专家的科学论证和规划进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包括共享单车的停放地点、标识制定和增加等。尤其是编制自行车道规划应当尽快落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质量把控还需建立维保制度,消费者权益应切实保护 在共享单车的市场准入门槛上要严格把关,让共享单车的运营企业投放的车辆经得起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检验。在向市场投入共享单车的同时,也应将车辆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报告在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进行备案。运营企业应当在共享单车投放的地区根据科学的距离测算定点组建专业的团队不定期地对共享单车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测并且为消费者提供维修服务。除此之外,明晰理赔机制,有助于消费者敢于消费,企业大胆经营,为共享单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三)加强诚信机制约束力,政府企业携手共进 共享单车的发展本生也基于"共享"的理念,它要求参与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共享单车面临的监管问题,最核心最棘手的并非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也不是存在的合法性问题,而是参与到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的某些人,缺乏道德感,更缺少守法的意识和守法行为的问题。[4]因此,加强诚信机制的约束力确有必要。 在加强诚信机制约束力的问题上,还需新思路新想法,企业可以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根据共享单车使用上的实时定位功能,对使用完毕而未按划定区域进行停放的共享单车使用人进行类似金额上的惩罚,增加其违法成本。其次,即便是违法成本的增加,也难以阻却某些消费者的违法行为,此时还需政府有关部门以国家强有力的公权力进行二次惩罚。企业与政府可以共享相关数据,将消费者的违法违规行为纳入到社会征信系统当中,发挥征信系统的规模效应,以此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的消费者产生震慑力。政府和企业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增强消费者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感。 参考文献: [1]李雅文,李长喜.互联网立法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 [2]侯登华.网约车规制路径比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5 (6):101-102. [3]陈甦.商法机制中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定位[J].中国法学,2014 (4):42. [4]刘勋.离开法治,共享单车将寸步难行[N].人民法院报,2016 (002).